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一次圣像破坏运动有何目的?加快了封建化进程(破坏圣像运动)

第一次圣像破坏运动有何目的?加快了封建化进程(破坏圣像运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888 更新时间:2024/1/17 18:39:50

8-9世纪在拜占庭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庭帝国境内发展。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今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此次事件的经过。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出现了第二波拉伯扩主义。在698年,拜占庭丧失了迦太基和北非,到711年时哈里发国家已经扩张至西班牙,并进一步延伸至中亚。717年,在保加尔人协助下,一支强大的穆斯林军队包围了君士坦丁堡,但是运气这次眷顾了拜占庭人:阿拉伯舰队在开进时被桑托林火山岩浆埋没,这次事件被拜占庭认为是一次好兆头。拜占庭人同时还有一件秘密武器——一种称作“希腊火”的神秘液体,与水接触后会燃烧,可以用来摧毁阿拉伯舰队。阿拉伯军队仍然一心想着攻破城墙,但不得不熬过极其严寒艰苦的冬天,还有鼠疫和来自以前盟友保加尔人的袭击。最终围城得以解除,率众抵抗的将军叙利亚的利奥(利奥三世,717-741年在位),获得支持成了皇帝。

所幸的是,717年的阿拉伯人围城之后,类似事件再没有发生。哈里发国家内部持续升级的纷争,以及发生在750年的阿拔斯接掌权力,给了拜占庭恢复元气的时间,使拜占庭在东部前线建立起了均衡的军事实力。利奥精明强悍的儿子君士坦丁五世(741-775年在位),建立了三支精锐部队直接归自己指挥,从而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同时强化了个人安全。这些部队(

tagmata,意为皇帝的卫队)就驻扎在都城以内或附近地带,形成了拜占庭军队的核心力量。事实上,在利奥和伊苏里亚朝统治时期,帝国开始在表面上显露出趋于正的态势。皇帝们得以用心处理那些“和平时期”应该解决的事务,利奥开始着手司法改革,君士坦丁修复了公共纪念建筑和诸如主水道这样的公共设施。同时,君士坦丁对都城慷慨大方,彰显帝国取得的丰功伟绩。他还将来自希腊和爱琴海岛屿的定居者重新安顿在都城的郊区。

然而,伊苏里亚王朝的皇溶们率领帝国恢复元气的事实,并不足以平息众多的批评。事实上,现存的资料对他们的评价极不友善,有些甚至将这对父子比作是路西法。人们只记得利奥三世和君士坦丁五世废除了圣像崇拜,而对他们所达成的其他所有成就则一概无视。公元8世纪和9世纪,反对圣像崇拜的论战使我们对当时拜占庭所知的一切黯然失色。基督教信仰中圣像所扮演的角色,尤其是基督的圣像的作用,在神学典籍中并非首次出现,但是在早期的伊斯兰征服之后,这一话题凸显出至关重要的意义。利奥反对圣像崇拜的根本理念,可以从他同哈里发欧麦尔二世(UmarⅡ,717-720年在位)的通信中一探究竟。他在信中认为圣像崇拜从圣经中找不到支持,欧麦尔则强调了穆斯林在军事方面取得的成功是与他们严格禁止圣像崇拜紧密相关的。

在希拉克略时代,拜占庭人在征战中携带圣像,还把圣母的圣像带到堡垒城墙上,但是他们却遭受到一个接一个失败。与许多同时代人一样,利奥相信圣像是一个累赘和不利因素。既然纯正的“东正教”是对付厄运的唯一保障,那么圣像崇拜就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非正统的,因此是要被禁止的:“圣像破坏”字面含义即是“将圣像打碎”。现代学者们也将利奥的这一政策解读为其对教会和通行宗教实施更大影响力的一个举措,尤其是出对圣徒膜拜进行制约的考虑。通过将那些虔诚的信徒纳入集中控制之下,皇帝可能会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来防止对东正教的偏离。

圣像破坏在拜占庭社会的方方面面得到了相当大的支持,尤其是在军人之中,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拜占庭人而言,圣像是一个几乎家家必备的亲密物件。耶稣、圣母和圣徒的圣像被视为同圣灵沟通的方式,提供了获得神的保佑和庇护的直接通道。那些支持者宣传圣像是神的表征,但是批评者认为圣像被视为圣物是那些支持者的自作主张。帝国到处都是圣像,许多因具有神奇的力量而出名:有些圣像据说还会哭泣和流血。

利奥反对圣像崇拜的决心在公元726年变得更加坚决,当时在桑托林又爆发了一场火山喷发,天空被染黑,爱琴地区遭受了大块浮石的侵袭。公元730年,他命令教士将圣像移出教堂。我们的献来源都是对此事件做了极其不友善的记载,记述了这场迫害的地狱般场景。有一文献如此评述皇帝:发狂的野兽把属下所有臣民召集至一处,在人群中像狮子般咆哮,从内心的愤怒喷发出火焰和怒骂,发出这样令人悲伤的命令:“制造圣像是一种盲目崇拜的技艺;圣像不可受到崇拜。”

历史学家们不太情愿关注如上这些带有偏见的文献,尤其是考古研究并不支持那种认为当时发生了恣意破坏的看法。但在君士坦丁五世统治时期,神职人员和修道士的确受到了迫害,当时产生了至少一位有名的殉道者:公元764年,圣斯德望(

Stephen the Younger)修道士团体的创立者和圣像崇拜的坚定捍卫者,就受到严刑拷打,最后被处决。

破坏圣像运动的产生,遏制了教会无限膨胀的经济特权,限制了教会的扩张,改变了整个社会阶层,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

更多文章

  • 解密:破坏圣像运动的具体过程及最终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破坏圣像运动,拜占廷帝国

    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年,利奥五世即位

  • 破坏圣像运动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背景及原因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破坏圣像运动,拜占廷帝国

    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年,利奥五世即位

  • 吴淑姬的代表作有哪些?关于她的评价如何?(宋代四大才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吴淑姬,宋朝,宋代四大才女

    长相思令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作品赏析关于这首词的来历,是有一个故事的。南宋文荼蘼花神 吴淑姬荼蘼花神 吴淑姬学家洪迈在其《夷坚志》和王世贞的《艳异编。卷三十》,还有冯梦龙的《情史》一书中,对此都有记载。吴淑姬本出身在穷苦人家,却遭不

  • 揭秘李清照:半世颠沛流离,一生诗情画意(宋代四大才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清照,宋代四大才女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入夜金华闻雨泣,南渡仓惶,魂梦长江隔。独自飘零人不识,归来谁共秋花摘。惟喜芳祠留故国,窗下清泓,能浣凌云笔。千载郁情当一掷,新词岂再多商律。我是在网上看到这阙《蝶恋花》的,作者在金华的一个雨夜想起了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也就是词中

  • 朱淑真简介 宋代时期女诗人幽栖居士朱淑真生平(宋代四大才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淑真,宋朝,宋朝女诗人,宋代四大才女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

  • 击败瓦岗军雄霸洛阳的王世充为何会败给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王世充,隋唐,李世民,瓦岗军

    王世充本不姓王,他是西域胡人,只因爷爷死得早,奶奶带着他爹改嫁到王家。这并不能改变他的血统,所以尽管他爹给他找了个汉人妈,但他还是长了一头卷发。不过,作为胡人的后代,王世充没有继承祖上的文盲传统与率真性格,而是自幼熟读经史、兵法、律令,而且性格狡诈,口齿伶俐。长大后,因为他爹对朝廷做出了重大贡献,所

  • 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的一次战役——斯鲁伊斯海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英国,法国,斯鲁伊斯海战

    在英吉利海峡的激烈斗争之后,一支法国船队捕获了克里斯托弗和爱德华,据信是最大的船只之一,同年晚些时候,一支法国舰队突袭了普利茅斯,烧毁了小镇并捕获了港口的航运。1340年,爱德华国王组建了一支舰队,攻击法国北部海岸,以强制执行他对法国王位的要求,并支持佛兰芒对法国的抵抗,为了对抗英国威胁,法国国王菲

  • 斯鲁伊斯海战:陆军战术在海上实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斯鲁伊斯海战,英国

    英国王室自从失地约翰王开始,对法国王室的斗争就一直不顺利,曾经庞大的诺曼底-安茹领地,萎缩到了加斯科涅和蓬蒂厄(Ponthieu)这一点点,还被迫签下了《巴黎协约》。协约中英王亨利三世以阿基坦公爵身份向法国王室称臣,爱德华三世自己也被迫在1329年向菲利普六世进行了效忠仪式。除开低人一等的法律地位,

  • 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斯鲁伊斯海战:英国初战告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英法百年战争,英国,海战,,斯鲁伊斯海战

    斯鲁伊斯海战(Battle of Sluys),发生在公元1340年6月24日,为英法百年战争揭开序幕。也翻译为斯勒伊斯海战,这次战役中,法国海军舰队受到严重的打击,使法军无法跨过海峡入侵英国,也让之后的战役大多发生在法国本土。这场战役发生在斯鲁伊斯(Sluys or Sluis,法语为&Eacut

  • 诺罗之战发生于什么时候?其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诺罗之战,耶路撒冷

    诺罗之战(Battle of Nole),又译诺罗战役,阿尤布王朝君主萨拉丁与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四世在1177年11月25日进行的战争。鲍德温四世率领的基督徒以少胜多,战胜了萨拉丁的军队。背景1177年,佛兰德伯爵即阿尔萨斯的腓力率军抵达耶路撒冷王国,前往圣地朝圣。腓力和鲍德温计划联合拜占庭帝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