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乘佛教有过哪些改革?具体指哪些内容

大乘佛教有过哪些改革?具体指哪些内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632 更新时间:2024/1/19 19:01:07

大乘佛教前期

很多印度佛经中都记载了 释尊

在世时讲大乘法会,一些声闻无法理解信受甚至中途退出的记录(如《法华经》)。而从近年一些学者的研究则表明,大乘教法在阿育时代就已有所流行并与小乘教法开始分化。近代出土的阿育王石刻等中,也处处显示出大乘信仰与理念。如强调慈悲与平等,提倡不食肉主义,戒杀放生,慈悲为本,强调慈航普度的菩萨行行愿,强调不分出身、贵贱、种族、国家的众生性智平等,乃至众生均可往生极乐国土。阿育王本人,其归依佛教后的后半生,信仰与行动都显示出一个坚定大乘菩萨道行者的风范。

释尊

在古尼泊尔传播教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众生平等性智,诸菩萨众慈悲普度众生的概念,以此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隔离的等级制度。不过,可能限于当时社会环境等原因,根深蒂固的婆罗门教等级思想环境的影响下,显得超前高尚及精深的大乘佛法当时不如小乘佛法易被接受与推行是显然的。

太虚大师个人认为此阶段属大隐小显时期。

释尊

入—大—涅—槃后百年,大天五事导致教团出现分裂,称为根本分裂。根本分裂形成了大众部和上座部。经过根本分裂的佛教在300多年间一再分立,并在五天竺境内外流传开来。被誉为印度古代最伟大君王的阿育王(前3世纪中)时代,佛教迅速发展。各派法师被派往印度周围各地弘法,推动佛法传播的同时,也导致了各个部派的进一步形成。阿育王后,上座部分出说一切有部,它以西北印度为根据地主要活动于迦湿弥罗和犍陀罗;上座部的另一支经南印度而渡海进入锡兰(古斯里兰卡国,又称铜碟洲,故斯里兰卡的部派又称铜碟部),后来经过分化形成了信仰大乘佛教的无畏山寺上座部和信仰小乘教法的大寺上座部,无畏山一派一度是斯里兰卡佛教中心。但大寺一派指责对手非佛说,并最终借助政府力量判定对方非佛说而将其彻底消灭。大寺一派传往东南亚形成今天的南传佛教。还有一支在西印度形成法藏部并流入中亚,法藏部传为目犍连子帝须之大弟子昙无得所领导,昙无得为阿育王派往印度西北地区弘法的高僧。该部以注重大乘菩萨藏与咒藏而闻名。另一支饮光部(传为迦叶尊者所传)也有部分与一切有部及法藏部类似的思想。

大约同时代,拥有大乘信仰的大众部在南印度形成了制多山部及西山住等部,即以后的案达罗派,它们都传承了很多大乘教法。说一切有部分出的犊子部则在中西部印度发展,分立出法上、贤胄、密林山和正量四部。以后正量部则成为犊子部的正宗代表。公元之初才出现的经量部前身是说一切有部中的譬喻师。它的活动范围似乎未超出西北印度。

很多学者认为大乘佛教就是根本分裂二部的大众部传承的,大众部是大小兼修的部派。不过,实际上一些部派的经典记载表明,部派佛教时期的很多部派是修行大乘佛法或大小兼修的,不仅大众部,上座部的很多部派,上座部及其分类的很多部派,也有信仰与修行大乘教法的。如上述法藏部等。又如,根本上座部的“雪山部”,据罗什翻译的18部论记载,也有大乘教法传承,如提到“净佛国土”(净土法门或唯心净土)“菩萨”等概念。

另外,玄奘法师当年考察印度时,在印度佛教的核心区域--摩揭陀国--也是佛在世时弘法的核心区域,该国四个最大的上坐部派都是修行大乘佛教的,玄奘法师称其为大乘上座部。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大小乘的分化与部派的分裂完完全全是两件事。部派分裂的根本原因是阿育王派高僧前往各地传播,不同地区的社会人文传统及人的根性的不同导致。其次,开始时对戒律的认识上的细小差别也是原因之一。事实上古印度很多的部派都是大小乘兼修的,尤其那些大乘部派,他们并不一定对自己派别大小乘教法进行限制,其下属可以修行大、小乘任一种教法的,但他们必须遵守本部派的戒律。但大乘佛教与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及分别说部也有着很深的关系。

大乘三藏经典可谓博大精深,传统上分成五类,分别为华严门、方等门、般若门、法华门、涅槃门,称五大部。《般若经》与《华严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无量寿经》等都是重要经典之一。

随着公元前后印度社会文化程度的提高,书面经典的大量出现,客观上为大乘教法的推广与普及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此时,马鸣,龙树等大乘菩萨纷纷出世,大乘佛法超过小乘成为了印度佛教的主流。佛灭400多年,马鸣菩萨出世,写了很多大乘论著,力倡大乘。印度僧人龙树出世后,大乘佛教更盛行,

龙树菩萨着《中观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娑论》等,建立了般若中观派|中观学派。

大乘佛教中期

其后又有印度僧人无着、世亲创立“唯识论”,盛极一时。中观论和唯识论被认为是大乘佛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唐义净法师《南海寄归传》说:“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在印度南方,则是如来藏思想更为盛行,与唯识学派合流。

大乘佛教晚期

公元七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吸收婆罗门教咒语、宗教仪规和瑜伽术身体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极富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实践方式,就是“无上瑜伽密教”的完成。在《佛说秘密相经》中,甚至提到莲华与金刚杵相合,“如是,当知彼金刚部大菩萨入莲华部中,要如来部而作敬爱”,“由此生出一切贤圣,成就一切殊胜事业。”这是男女性器官的暗示用词。称为秘密大乘佛教,或称“金刚乘”或者“密乘”。此时的印度佛教已经被外道法的印度教取代,意味着此时的印度的佛教真实义已经不存在了。相对于密乘,人们把大乘佛教的理论部分称之为“显乘”。由于密教和婆罗门改良后的印度教界限的混同,便注定了佛教在印度可有可无的命运。

标签: 大乘佛教佛教

更多文章

  • 大乘佛教:大的车乘之意,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大乘佛教,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的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传达摩西来,初到东土曾赞叹“东土神州,好一派

  • 英西战争成就了英国 一个海上强国就这样诞生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西班牙,英国,哥伦布,英西战争

    英西战争当哥伦布于1492年首次踏上美洲的土地时,西班牙便进入了黄金时代。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西班牙一跃成为横跨欧、亚、非、美四大洲的空前庞大的殖民帝国,以“日不落帝国”享誉全世界。西班牙的强大必然引来他国的嫉妒,英国就是这样。16世纪中叶,英国也开始了痕狂的海外扩张,到处争夺销售市场和殖民地,

  • 英西战争:与其说西班牙是被战胜的,不如说是被耗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英国,西班牙,欧洲,英西战争

    16~17世纪,英国在海上先是战胜了前任霸主西班牙,又收拾了专搞海上物流的荷兰,成了当时名副其实的海上霸主。特别是英国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一事,为后人津津乐道,不仅是因为这次战役的标志性作用,更是因为这场战役英国以挑战者的身份战胜强者,作为故事让听者兴奋。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嘛?历史真的像故事那样快意恩

  • 英西战争悬疑:英国到底赢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纳尔逊,伊丽莎白,西班牙,英西战争

    以前很多人都会认为是英国赢了, 但战争不是由几场战斗决定的。当时的西班牙是世界帝国,惨败的那支无敌舰队只是西班牙三大舰队(美洲、大西洋、地中海)的一个分舰队。之后西班牙接连发动了6次针对英国的远征,其中一次成功登陆英国本土,英国的国力已经支撑不了战争,最后新上台的英国国王詹姆斯决定向西班牙帝国妥协,

  • 朝鲜王朝前期的文臣:成三问是"死六臣"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成三问,朝鲜,死六臣

    成三问(朝鲜语:성삼문,1418年【朝鲜太宗18年】-1456年【朝鲜世祖2年】6月8日),字谨甫(근보)、讷翁(눌옹),号梅竹轩(매죽헌)。谥号忠文。本贯昌宁成氏,成胜之子。朝鲜王朝前期的文臣、学者,"死六臣"之一,参与辅助世宗大王创制《训民正音》。公元1455年(明景泰六年),朝鲜少年国王李弘暐

  • 揭秘:死六臣事件与李瑈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死六臣,朝鲜

    李瑈在朝鲜的历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正是由于他的出现才让当时的历史发生了改变。李瑈身为世宗国王的第二个嫡出的儿子,按照当时比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其实李瑈已经没有这种资格了,而当时的世宗也是十分清楚这一点,所以才会更加的喜爱和疼惜这个嫡次子,可是他没想到的是这种继承方式会在后期产生如此大的麻烦,李

  • 死六臣事件什么时候发生的?死六臣的六位大臣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死六臣,朝鲜

    死六臣(朝鲜语:사육신)是指朝鲜王朝(朝鲜语:조선왕조)朝鲜世祖时期死于大义的六位大臣,他们是成三问(1418-1456)、朴彭年(1417-1456)、河纬地(1387-1456)、李垲(1417-1456)、俞应孚(?-1456)和柳诚源(?-1456)。公元1455年(明景泰六年),朝鲜少年国

  • 十六罗汉是怎么变成十八罗汉的?还有两个罗汉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十八罗汉,佛教

    由十六罗汉演变成为十八罗汉,主要是从绘画方面造成的。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十八罗汉像是前蜀简州金水张玄画的十八阿罗汉,宋·苏轼得之于儋耳,题了十八首赞(见《东坡七集》后集二十),但未标出罗汉名称。其次是贯休画的十八阿罗汉,苏轼自海南归,过清远峡宝林寺见之,为之作赞十八首,每首标出罗汉名称,于十六罗汉外第十

  • 关于十八罗汉有着哪些民间传说?十八罗汉成神之前是强盗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十八罗汉,佛教

    远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养的丫头(女儿)多。大丫头家生活好一些,妈妈家生活不好,老头还懒的很,一遇上年成不好,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于是经常向大丫头家借粮接济。过去,人们用的都是箩,上下一样大,箩身很高。这—天,她妈妈又向大丫头借粮食来了。丫头正忙,就说:“妈,你自个把箱盖打开装吧。”妈妈走到粮柜子跟前

  • 十八罗汉都有着哪些故事?他们生前都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十八罗汉,佛教

    十八罗汉,系自十六罗汉演变而来。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为五代·张玄及贯休所绘。其后,宋·苏东坡分别为此二画题十八首赞,并于贯休所作标出罗汉名称。此外,杭州飞来峰金光洞中,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罗汉像,也是宋代的作品。元代以后,各寺院的大殿中多供有十八罗汉,且在佛教界,罗汉像的绘画与雕塑,也多以十八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