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贾珠娶李纨为妻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会娶她而不是别人呢

贾珠娶李纨为妻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会娶她而不是别人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877 更新时间:2024/1/19 14:33:10

荣国府三代儿媳妇,贾母邢夫人(填房)、王夫人、李纨、王熙凤包括薛宝钗,邢夫人续弦除外,只有李纨不是四大家族中人。不免令人奇怪,贾珠为什么不找个豪门出身的妻子,只找了个四品官的女儿为妻呢?此事还真不是贾家低就,甚至是贾珠高攀了。

【一】

贾珠娶李纨,代表了贾家自我转型的进一步执行。荣宁二公武官出身,出生入死挣下一分荣及五代的富贵。子孙坐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尸位素餐,面对的问题是富贵逐渐削弱,嫡长房有爵位继承还行,其他房就只能各奔前程了。

转型早在贾代善时期就开始了。他将女儿贾敏嫁给白身林如海,看中的就是林家书香世家的底蕴。与林家结成姻亲,可以大范围接触林家的文人社交圈。贾家借此变成诗礼簪缨之家,转型融入文官集团互相扶持,子弟读书科举事半功倍,何愁贾家衰落?为此,贾敬做了一回实验,考了个进士。却因无人袭爵无奈放弃了。贾政再想学皇帝不让了,赐了恩科。这一招釜底抽薪太坏了,看似恩典,却绝了贾家转型的机会。可谓帝王权术。

贾政继承父亲遗志也是无奈之举。他是二房,没有爵位可以袭,除了科举再无他途。他严格教育子孙读书,大儿子贾珠特别争气,十四岁进学成了秀才,贾政对贾珠器重,娶李纨是贾家第二次努力转型,也是贾政为儿子提前铺路。

【二】

李纨父亲李守中金陵名宦,官至国子监祭酒。李家是典型的书香门第,人人读书。

“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

国子监祭酒主理朝廷最高学府:主要职务是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乃朝廷清流之首。历朝历代国子监祭酒多是名满天下之士。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明代理学家湛若水、贪官严嵩、明著名首辅徐阶都做过国子监祭酒,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也是国子监祭酒。

国子监祭酒,唐朝从三品,只比宰相低一品。而明清为四品。不要觉得不高,五品是京官龙门,越过去才是中枢,越不过去就是虾米。比贾政从五品高三个品级的李守中是中枢要员,贾政还只是个虾米。何况国子监掌握大学之法和科举考试。天下所有莘莘学子的命运就掌握在国子监手中。国子监祭酒可谓天下学子共同的校长,谁敢小瞧他,会被唾沫星子淹死。李纨出身这样牛X家庭,谁说不是豪门!

【三】

虽然李守中已经卸任国子监祭酒,贾珠能够娶到李纨也是烧了高香。很多人都觉得李纨出身不如王熙凤。大错特错,贾家出身比李纨高的媳妇只有尚书令史公的女儿贾母。可就算贾母史家也会衰落,李家哪怕没官,诗书耕读照样名传天下。看长远,未必不如。至于王夫人的父亲不过主管各国朝贡的礼部官员,最大不过侍郎。王熙凤父亲更不够看,一直在金陵老家。

李纨平时不言不语,在人人势利眼的贾家完全没有任何人敢瞧不起她。她虽是寡妇,绝不畏首畏尾谨小慎微。与秦可卿的战战兢兢相比,李纨的从容表明她内心的自信。

贾珠十四岁进学是贾政的希望。娶李纨为妻表明贾政孤注一掷要大儿子科举入仕,扭转二房无爵可袭被动衰落的结局。贾珠有国子监祭酒这个老丈人,不说靠关系金榜题名,就凭李守中的经验,也可以帮贾珠高中无碍,这事本十拿九稳,千算万算没想到贾珠二十岁一病死了。那种胜利在眼前却突然幻灭的失落,贾政的打击一点不比守寡的儿媳妇少。

贾家历时两代,两次与书香世家联姻,两次都折戟沉沙。林如海英年早逝,贾珠夭亡,对贾家打击非常大。此后方寸大乱,又与北静王结党,又省亲大观园。贾家一步步走上毁灭的道路无法回头,可叹而不可惜。

标签: 红楼梦贾珠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先皇驾崩,大臣让他哭丧,他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晋朝,司马曜,野史秘闻

    古代非常重视孝道,如果一个人对父母不孝顺,不但会被街坊邻居瞧不起,连踏入仕途的机会都没有,朝廷选拔人才对人品很看重,不孝顺也就代表人品有问题。若大臣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家守孝三年,否则将会被同僚弹劾,皇帝却不受这种限制,毕竟皇帝如果守孝三年的话,无人可以代替他处理朝政。《顺宗实录五》记载:“以日易月

  • 从太监做到宰相的李辅国,最终下场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辅国,唐朝,风云人物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掌有大权的宦官有很多,最著名的就要属明朝的太监魏忠贤了,但是虽说他的权力很大,但他的职位还是一个秉笔太监,不过是只比知府略高上一些而已。但是历史上确有一位太监,经过努力做到了宰相的位子,他就是唐朝的宦官李辅国。李辅国是在李隆基时期进宫当太监的,后来他又全心全意的侍奉太子李亨

  • 朱元璋这位开国帝王,在死前为何一直问:“燕王来否”?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明太祖朱元璋白手起家,从一个乞讨的小和尚,做到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浴血奋战,九死一生,所以他非常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江山。对于继承人的问题,向来非常重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他明确遵循着儒家“立长不立幼”的思想,把皇位传给了已亡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但是这一

  • 栎之役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对秦晋两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战史风云

    栎之役是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前562年,秦国与晋国在栎地发生了一次冲突战争,以晋国大败告终。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中原的野望一直被强大的晋国遏制。秦国为了实现霸业,时常与楚国结盟,以对抗强大的晋国,并发生了一系列战事。其中,栎之役就是一场秦

  • 松锦大战明军战败的罪魁祸首是洪承畴还是崇祯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松锦大战,明朝,历史解密

    松锦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崇祯帝选择的决战时机是完全违背理性的。明朝的后勤组织和兵力部署同样也是难以为继的。在极度不利的国内外局势下,崇祯帝贸然发动这场决战,是战略上的严重失策,对满清皇太极竟会率领清军主力以倾国之力决战,更没有有效的战略备案。如果说在崇祯十三年,崇祯帝让洪承畴督帅十三万大军出关

  • 渤海国在哪儿?它是怎么改变唐朝在东北的地位的?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古代,唐朝,野史秘闻

    渤海国(698-926)虽然大家都不了解,但它并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渤海国在唐代是东北地区的一个大国。唐高宗时,东北地区、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灭亡,靺鞨族在东北趁机建国。开元七年(719)渤海国第二代国王大武艺即位,对外“斥大土宇”,积极扩充疆土。唐朝在东北虽然设立安东都护府,但政策还是以羁縻为主

  • 明朝内阁大学士殷士儋简介:曾遭到首辅高拱的排挤打击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风云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宝月帖》被苏轼书于治平二年,帖中的释文有何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苏轼,《宝月帖》,文史百科

    《宝月帖》又名《致杜氏五札之一》,苏轼书于治平二年(1065)。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4行,计42字。23厘米×17.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此帖乃是东坡致唐弼曾祖父杜君懿札,此帖笔法峻健锐利,应为早年书,是东坡存世墨迹的肇始之作。释文大人令致恳,为

  • 明明实力超过蜀汉,东吴为何不北伐中原呢?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史风云

    在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联手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等到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后,三国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也即其他诸侯基本上都告别了汉末三国历史的大舞台。在三国之中,虽然蜀汉的国力相对较弱,但是,面对强大的曹魏,蜀汉先后有诸葛亮北伐和姜维北伐,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对此,可能很多人要问了

  • 打赢昆阳之战”后,刘秀为何会陷入人生低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秀,汉朝,历史解密

    更始元年(23年),刘秀率领绿林军打赢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昆阳之战”,此后王莽的灭亡已经是不可逆转。在很多人印象中,立下如此大功的刘秀必然是官运亨通乃至登基为帝,中兴大汉。可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刘秀在打赢决定性的“昆阳之战”后反而跌入了人生的低谷,沦为无兵无权的“光杆司令”。不仅大功被人忽视,甚至连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