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播州之役拖垮了明朝?真相是什么?

揭秘:播州之役拖垮了明朝?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868 更新时间:2024/2/13 8:15:51

播州土司应龙的祖先在唐末的时候,就打败了南召时期的统治者,从而在这块地区割据统治,历经元两朝,基本上在当地形成了一股很牢靠的实力,不用想你也能知道,一个家族能在当地维持四百多年的统治,其实力也是相当牛了。可以说杨应龙一家既是强龙也是地头蛇,相当霸气。

到了大明的建立,即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其首领杨铿降明,表示归顺大明朝,因此被朱元璋封为此地土司,名为宣慰司使,从此接受中央政权任命。

万历十四年,播州土司杨应龙在当地胡作非为,任意妄为,开始不受朝廷的节制,并瞒着朝廷私自修建军事屯堡,其中的海龙堡就是其中之一。

万历十七年杨应龙公开作乱,其子被押送到重庆,杨应龙恼羞成怒举兵暴动。从此与朝廷兵戎相见。

万历二十七年,贵州指挥使杨国柱带兵征讨,于贵州翁安大破之,随后杨应龙率残部逃到今遵义的西南地区,并在那里覆没。

为了平叛,明朝先后派兵约二十万人。单从用兵数字来看,你就可想而知当时战役的艰难。因为朝鲜之役明朝前后才派兵七万人而已,所以有人说明朝后期的灭亡是因为朝鲜之役消耗了国力,简直扯淡。换句话说,当时丰臣秀吉举国来战,在明人眼里还没有一个贵州的土司厉害。

标签: 播州之役明朝

更多文章

  • “播州之役”一个传承700多年的望族被灭,过程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播州之役,明朝

    在明朝明万历(1573年~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被称为万历三大征。即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播州之役是三大征中最后一场,开始于万

  • 什么是麓川之役?麓川之役的背景及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麓川之役,明朝

    麓川之役,是明朝朝廷征伐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父子叛乱的四次战争。四次征讨分别发生於1439年(正统四年)、1441年(正统六年)、1442年(正统七年)、1448年(正统十三年),明朝经过连年征战,仍未彻底平息叛乱,最终以盟约形式结束;期间连续发动数十万人的进攻,致使大军疲惫、国库亏空,对北

  • 麓川之役:明朝在西南地区统治的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麓川之役,明朝

    关于麓川这一个地方,其实在明朝之前就已经被历史年描述过了,是因为后来明太祖进去之后又稍微地使上了一些力气,把原本的三大家族削弱成了只剩下一族的结果,在招抚的过程中,朱元璋并没有将他们通通地扼杀于自己的手掌之下,尤其是对思氏的处理过程真的太让人失望,当时朱元璋可能没有想到会有那么不知悔改之人,所以就这

  • 明英宗有什么功绩?历史上对他为何评价不高?(麓川之役)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明英宗,麓川之役

    明英宗是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之所以出现两次为帝的情况,还源于明朝耻辱一战——土木堡之战。明太祖朱元璋驱除鞑虏,定鼎中原。明成祖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拒外敌于外。但是到了正统年间,蒙古瓦剌部落逐渐强大,渐渐生出了野心。正统十四年,瓦剌首领也先借宦官王振削减赏赐为由,侵犯明朝边境。朱祁镇在王振的说服

  • 战斗力曾经强到恐怖的戚家军为何在浑河血战中全军覆没?原因是什么?(浑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浑河血战.明朝,浑河之战

    中国古代,有两支以主帅姓氏命名的无敌军队。一是南宋岳飞率领的岳家军,一是明朝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岳家军是在岳飞集结、收容其余宋朝军队的基础上形成的,底子不错。而戚家军的底子则是一帮从来没有打过仗的农民。戚继光凭借严明的纪律、先进的武器、多变的阵型,将这帮农民训练成一支强大的特种兵部队。戚家军纪律之严

  • 浑河之战:明军抗清的最佳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浑河之战,明朝

    纵观276年的明朝历史,与八旗的战斗堪称明军最不堪回首的记忆。除了关内的遵永大捷之外,明军可说是无一胜绩。然而,明军在关外同样有发挥较好的战役,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1621年的浑河之战。1621年,平静的辽东边陲突然战云密布。一名从后金逃回关内的汉人奴隶带来了一个令朝廷大为惊讶的消息:后金首领努尔哈赤

  • 浑河之战——戚家军的最后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浑河之战,明朝

    公元1621年,明天启元年三月,努尔哈赤率兵围攻沈阳,沈阳主将贺世贤立即派人赴辽阳报告,并请求援兵,辽东经略袁应泰命川浙兵近万人(其中川军7000人、浙兵3000人),及奉集堡、虎皮驿的三万辽东明军增援。川浙之兵行至中途,闻沈阳城已陷落,主帅童仲揆、陈策见救援已失去意义,因为原计划是与沈阳城内的明军

  • 盘点《盐铁论》中的名句,蕴藏了大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盐铁论》

    《盐铁论》是中国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一、贱不害智,贫不妨行。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地广》。贱,指地位低。贫,指没有钱财。地位卑贱并不妨碍一个人的智慧,家境贫寒并不妨碍一个人的品行。这句话言评价一个人的才智、德行不能根据其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来作判断。二、

  • 西汉“盐铁论战”对后世经济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西汉,盐铁论

    公元前81年(西汉昭帝始元六年),让历史永远定格于此。这年二月的一天,世界上最大城市长安,天气还很冷。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他们各自的属员丞相史和御史,还有去年刚刚选举出来的60余位贤良、文学一大早赶往大汉王庭,参加13岁的汉昭帝下诏召集的经济会议,议题是讨论是否结束盐、铁、酒类由国家专卖的事

  • 盐铁论主要内容是什么?历史价值一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盐铁论

    《盐铁论》是西汉的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盐铁论争论的核心是桑弘羊之首的倡导的是国营垄断和自由经济之争论,为当今的中国很有借鉴作用。主要内容者写的后序。篇各标目,前后联成一气,采用对话文体,以生动的语言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