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国相王”中最会玩的中山国 国力弱小却热衷于称“王”

“五国相王”中最会玩的中山国 国力弱小却热衷于称“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920 更新时间:2024/1/18 19:05:27

公元前323年,魏国权臣公孙衍发起一个倡议,联合韩,燕,赵和中山国等国的国君一起称,虽然这个提议是为了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但这让齐国深感不安,中山国的国君称王更让齐威王不能接受。

中山国一直以来都依附于齐国,如果五国相王的提议最终成立,中山国等于背叛了齐国,因此,齐威王声称,如果中山国称王,则自己要联合其他大国攻打中山国。

这时张登主动请缨去见齐国权臣田婴,他对田婴说,不如首先提出让中山国称王,这样魏国和赵国会生气,攻打中山国,中山国不敌,只能废王号依附齐国。

于是齐国同意让中山国国君称王,接着张登又去了魏国和赵国,对他们的国君说,如果他们同意中山国称王,中山国就不和齐国一起出兵攻打赵,魏。

于是,赵国和魏国也同意中山国称王。就这样,在几个大国的支持下,中山国国君厝终于正式称王。

齐威王感觉自己被骗了,他没想到赵国魏国竟然真的支持中山国称王,齐国盛怒之下,关闭了与中山国之间的通道,并且以割地为条件,希望联合燕赵一起攻打中山国。

不过,最终,凭借张登的三寸不烂之舌,化解了中山国的危机。

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燕子哙继位,几年后,子哙把王位禅让给了相国子之,自己则北面称臣,这引起了太子平等上层贵族的强烈不满。

子之唆使子哙把朝中俸禄在300石以上的官员官印收回,并把他们赶出朝廷。公元前314年,太子平等人率兵攻打子之。

燕国内乱,齐国和中山国趁乱派兵攻打燕国,这并不是中山国第一次趁火打劫。

为了纪念伐燕之战的胜利,中山王厝命人将从燕国抢来的青铜器熔化,铸造成中山王厝铁足铜鼎和中山王厝铜方壶。

在这两件青铜器的铭上,颂扬了中山国伐燕的战绩,告诫后代要吸取燕国子之之乱的教训,并警惕周边诸国。

在五国相王之后,赵武灵王自认为,赵国没有那个实力称王,于是自去王号,改称君。

而中山王厝却正好相反,对于称王一事一直引以为荣,只是中山国的实力还不如赵国,为此断绝与齐国的友好关系,实属不智。

伐燕之战最初是有道义上的支持,但是后来,中山国和齐国都受到了舆论谴责和战争威胁。

中山国国运历经风雨,几经曲折,在这样生存环境中,中山国逐渐形成了趋利避害,实用主义的外交策略,这使中山国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利益,但是缺乏长期连贯性的外交策略,所以到中山国后期,它与其他国家的关系都不太好。

五国相王,伐燕胜利,这使中山国的国势达到了鼎峰,但也为它的亡国埋下了伏笔。

标签: 春秋战国中山国五国相王

更多文章

  • 弱国无外交矣 魏国主导“五国相王”背后的无可奈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魏国,春秋,五国相王

    自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徐州相王”以后,魏国和齐国的矛盾开始缓和,而西边的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强大后,开始连续进攻魏国,从前333年开始到前329年,秦国完全收复了河西失地,并威胁河东。前325年,为了缓和秦魏矛盾,在张仪的控制下,韩魏宣布与秦结盟,并在同年在龙门参加秦惠文王的称王仪式。

  • 五国相王是什么意思?五国相王是哪五个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春秋战国,五国相王

    五国相王,指的是战国中期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着周王权威的彻底消失。战国早期,各诸侯国之中仅有楚国、越国及后来的魏国僭越称王。前334年,魏惠王因屡败于齐国和秦国,霸业丧失,为求遏止秦国扩张,在惠施的谋划下,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

  • 五国相王是哪五国?为什么不称天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春秋,战国,楚国,韩国,五国相王

    五国相王,指的是中国战国时期中叶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着周朝天子权威的彻底消失。战国早期,各国之中仅有楚国、越国及后来的魏国称王。前334年,魏惠王因屡败于齐国和秦国,霸业丧失,为求遏止秦国扩张,在惠施的谋划下,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州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

  • 李定国为何挽救不了大明王朝?原因是什么(磨盘山血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定国,明朝,磨盘山血战

    1652年初,李定国率军自云南出兵八万,进攻湖南。由于准备充分,李定国势如破竹,先取沅州、靖州,又攻桂林。清军遭遇巨大失败,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李定国占领桂林后,马上抢占柳州、衡州等地,兵锋直指长沙。清廷闻讯,大惊之下派十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锋芒,李定国后退撤离长沙退守衡州诱敌深入。清军主帅、

  • 什么是磨盘山血战?明清磨盘山血战详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磨盘山血战,明朝

    磨盘山血战又称磨盘山战役是南明对清朝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1659年(南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清军渡过怒江逼近腾越州,大将李定国决定利用地势的优势伏击清军。部署已定,清朝的满汉军队在吴三桂等率领下进入伏击区。正在这一决定胜负之际,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叛变投敌,把埋伏的机密报告吴三桂

  • 血战磨盘山——明清战史上陆军精锐最后一次血拼(磨盘山血战)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血战磨盘山,明朝,磨盘山血战

    南明永历十三年,即公元1659年2月21日,爆发在中国大西南的一场较量,更堪称是整个十七世纪人类战争史上,装备与技术含量顶尖的经典一战。但在叹为观止的过程后,最终的结局,却在惊叹之后,不由一声叹息:赢得了过程,输尽了结局!这场巅峰大战,正是南明永历王朝与清王朝的决死较量:云南腾冲磨盘山大血战!一:命

  • 韩灭郑,魏国楚国为什么什么都没做?(韩灭郑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韩灭郑,韩灭郑之战

    处于河南一带的郑国,占据天下枢纽位置,面临四面强国,它是身怀虎狼之心的大国中肥肉,因而常常被置于风口浪尖之上。虽然每次都被动挨打,而且总被打得很惨,国家深受其害,但郑国却在这样的情况下顽强生存下来。一方面,这是郑国的生存之道。郑国国小力弱,既无强军,也无财力。如果正面对抗各国,打也打不过,甚至有挨打

  • 韩国是怎么吞灭“春秋小霸”郑国的?(韩灭郑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韩灭郑,韩灭郑之战

    韩国是战国时期最弱小的国家,国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韩国之所以能够跻身战国七雄行列,是因为它灭了郑国。韩灭郑国之战是战国初期非常重大的一次灭国兼并战争,经过多次连番进攻,韩国终于消灭了历史悠久且实力强大的郑国,导致国力迅速飙升,才成为了七雄中的一员。曾经辉煌的郑国郑国乃是春秋初期

  • 三家分晋后为什么韩国成为最弱小的国家?(韩灭郑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韩国,韩灭郑之战

    在整个东周历史上,三家分晋通常被认为是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分界线。这里的三家成为了魏国、韩国、赵国三个国家。但是,同样是来自于晋国的三个国家,韩国无疑成为了其中最弱小的一个。不仅在战国时期默默无闻,没有在重大战役上取得胜利,而且任由秦国宰割,一打仗就割地献城。那么,相对于魏国和赵国,韩国为什么最弱小

  • 开禧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开禧北伐的战争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开禧北伐,宋朝

    南宋宁宗朝时首相韩侂胄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战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的诗道尽了对收复中原的渴望与对朝廷屈辱求和的愤懑之情。在诗人八十岁那年,宋王朝终于再次出兵,北伐中原,但由于朝中宰相非贤,将帅多庸,战事难如人意。一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奸臣韩侂胄专权,迫害贤臣,制造党禁,引用小人,虽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