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布拉格之春这场改革持续了多久?布拉格之春的过程

布拉格之春这场改革持续了多久?布拉格之春的过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716 更新时间:2024/2/10 9:03:41

布拉格之春(捷克语:Pražské jaro;斯洛伐克语:Pražská jar ;俄语:пражская

весна)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军事行动代号:多瑙河行动,英:Operation

Danube)才告终。

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事件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社会主义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入侵者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1968年1月5日

1968年1月5日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会上,诺沃托尼的第一书记职位被亚历山大·杜布切克取代。

这次大会的结果,导致了对新闻出版物的事先审阅制度的废止,并且使得对于诺沃托尼体制中的核心党干部以及内阁成员的批评的升温。同年2月,与诺沃托尼关系密切的国防部领导叛逃到美国。这位高层干部不仅因为挪用公用资金而被调查,而且在之前与另一位将军合谋企图发动政变,维持诺沃托尼的权力统治。这起事件成为当时媒体关注的焦点,并且使批评的矛头指了当时仍留任总统的诺沃托尼。到了3月份,诺沃托尼领导层的主要党政干部都相继离职。其中包括内政部长、总检察长的辞职,这些人的离去导致与苏联(尤其是克格勃)关系紧密的安全机构的改革浪潮。同年3月21日,诺沃托尼终于提出辞职,新任总统为二战英雄路德维奇·斯沃博达。

同年4月,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过了行动纲领。在这份文件中,提出了"新型社会主义模式",内容包括:

修正共产党的权力集中

恢复在大清洗中牺牲者的名誉

以联邦制为原则解决"斯洛伐克问题"

强调企业自身责任,引进市场机制,进行经济改革

言论和艺术活动的自由化

在外交政策上,在强调与苏联的同盟关系的同时,也通过引进科学技术强化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

之后,又成立了以欧德里希·切尔尼克为总理的新内阁班子。副总理为主改革计划经济的经济学家奥达·锡库,另外,在50年代以"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罪名被判处终身监禁的古斯塔夫·胡萨克也成为内阁成员。国民议会的议长由受国民欢迎的约瑟夫·斯姆鲁科夫斯基担任,国民战线议长由弗朗切克·库里盖尔担任,至此,捷克党政的主要部门都被改革派掌权。整个社会在"行动纲领"的指引下,开始进行深入的改革运动。其中,工会、青年组织、社会民主党以及KAN,

K-231等非共产主义政党开始积极活动。在此同时,关于改革内容的分歧也日益明显,逐渐形成了对于改革运动的激进化表示怀疑的集团,他们希望与苏联接触,在斯洛伐克地区重视联邦化的倾向。

根据华约各国的约定,6月份将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考虑到苏联军队即将到来以及同盟国的忧虑,在5月末召开的党中央委员会大会上,捷克领导人强调了右派修正主义的危险性,并将在国民战线范围以外活动的政治组织视为"反共活动",并且表明了将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态度。另外,也决定提前在9月份召开第14次共产党大会,给其他国家造成了将坚持改革路线的印象。这是因为在临时党代会上不可能再让对于改革报有怀疑的中央委员再任,如果党员正式大会顺利召开的话,改革派实力将会巩固自己的地位,使改革不会半途而废。

同年6月27日,由瓦茨里克起草的"两千字宣言"在主要报纸上刊登。其内容与"行动纲领"并无多少变动,因此也使得苏联将这个宣言视为"反革命"的先兆。

社会主义阵营忧虑

在1月份权力层交替的时候,波兰和东德首先表示了关注。1月中旬,勃列日涅夫访问两国,哥穆尔卡与瓦尔特·乌布里希都表示"反社会主义"的影响将超越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境,会波及到社会主义阵营全体,因此各国的共产党体制的基础将受到严重动摇。尤其在波兰,3月发生了学生游行,其中有人提出了"也给波兰一个杜布切克"的口号,因此哥穆尔卡对此更加担心。另外,在2月22日举行的1948年革命纪念庆典上,勃列日涅夫等各国首脑纷纷出席,各国领导人都切身感受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气氛,也注意到媒体上开始出现对共产党直接的批评文章,于是对这场改革运动产生了强烈的忧虑。

苏联集团动向

从杜布切克就任第一书记开始到苏联军事干预的8个月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各国通过会谈中的批判、联合军事演习等方式,从政治上、心理上、军事上尽力阻止捷克斯洛伐克的共产党体制的解体以及改革运动对本国的波及。

德累斯顿会议

(1968年3月23日)

诺沃托尼辞去总统的事件使苏联领导层感受到强烈的危机,于是在德累斯顿,召开了苏联、波兰、东德、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国参加的多国首脑会议。从此次会议直到8月军事干预为止,除罗马尼亚外的华约5个成员国多次就捷克斯洛伐克的局势举行多国会谈。由于在会前捷克领导层被通知本次会议是讨论各国经济问题,因此在会议刚开始就遭到各国严厉批评的杜布切克代表团无法就改革运动做出充分的答复。在会上,除匈牙利之外的四国代表团一直认为这场改革运动是反革命的先兆,并担心会侵蚀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对此表示这场改革的主旨在于强化共产党体制,并且得到了国民的多数支持,然而并没有得到其他各国的理解。

莫斯科会议

(5月4日、8日)

随着"行动纲领"的通过和改革运动走向高潮,捷克国内对于共产党体制和苏联的同盟关系的批评也日益增多。对此,勃列日涅夫领导层感到非忧虑。在这种情况下的5月4日,访问莫斯科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杜布切克、切尔尼克、斯姆鲁科夫斯基等)与苏联领导层进行了会谈。在此之后,8日,哥穆尔卡、乌布里希等各国首脑在莫斯科集中,听取了勃列日涅夫关于苏捷两国会谈的报告,并随即决定提前实施华约组织联合军事演习,并支援对于改革报有怀疑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内部的"健全势力"。5月中旬、苏联总理列克谢·柯西金与国防部长安德烈·格莱乔相继访问捷克斯洛伐克。

联合军事演习

1968年6月18日至30日间,华沙条约成员国联合军事演习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本次演习含有多层目的:一为了牵制在9月份临时全党大会中改革派势力的增长;二为了军事介入做好预先准备。另外,在军事演习结束后,各国军队并未立即撤退,这导致捷克斯洛伐克国民逐渐怀疑军事介入的可能性。

华沙会议

(1968年7月14日-15日)

在"两千字宣言"出台后,苏联领导层将其视为反革命的证据,并对捷克斯洛伐克中央发出了召开多国会议的建议。(同样的建议也从东德、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发出)但是,捷克斯洛伐克中央在研究该建议之后,反而向苏联提出首先举行两国会议,在调整意见的基础上,举行包括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等国参加的多国会议。然而,苏联中央拒绝了这个建议,并通知将于14日在波兰举行多国会议。会议前日的13日,受勃列日涅夫的委托,卡达尔与杜布切克、切尔尼克等人会谈,试图说服其参加华沙会议,但是捷克方面反复主张之前的意见,未接受劝说。于是,在华沙集会的苏联、波兰、东德、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领导人,在捷克斯洛伐克缺席的情况下,就这场改革运动展开了讨论。其中,保加利亚代表团提出了请求军事干预,各国都表示对改革运动的危机感,最终,苏联领导层决定对捷克斯洛伐克发出各国共同签署的照会,表示将全面支援对反革命势力的斗争。

秘密会谈

1968年7月20日

在匈牙利疗养地巴拉顿湖畔,对改革持批判态度的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比利亚克与苏共政治局委员兼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的谢雷斯托举行秘密会谈。其间,谢雷斯托指出军事干预的实施必须要有捷克斯洛伐克内部的要求才能实行。

切尔纳会谈

(1968年7月29日-8月1日)

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在两国交界处的切尔纳举行两国会谈。会议原定举行一天,最终却延长至4天。会后发表的公开声明只提及将于8月3日在布拉迪斯拉发召开多国会议。苏联在会谈中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做出了一些让步,双方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因此没有直接作出军事介入的决定。然而,关于这些共识,两国的认识存在根本性差异,这也是日后军事介入的诱因之一。

在布拉迪斯拉发举行了东德、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苏捷两国的会议,会后发表了共同声明。在这次会议中,由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内部的"健全势力"发出的请求军事支援的信件送到了勃列日涅夫的手中。

标签: 布拉格之春捷克

更多文章

  • 布拉格之春什么时候爆发的?布拉格之春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布拉格之春,天鹅绒革命,亚历山大·杜布切克

    布拉格之春(捷克语:Pražské jaro;斯洛伐克语:Pražská jar ;俄语:пражская весна)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军事行动代号:多瑙河行动,英文:Operation

  • 赛约河之战的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赛约河之战,成吉思汗

    西征起因成吉思汗占领金朝大部分城池后(参见《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其地便与中亚国家花剌子模王国(即今里海、咸海一带。参见《三字经讲记第三讲》)接壤。元太祖十年(1215年),花刺子模国(国王)算端·摩诃末,派遣使节到中都(今北京),晋见成吉思汗,探听蒙古国虚实消息。成吉思汗热诚地欢迎了使团成员,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战败的德国如何面对三国的惩罚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美国,英国,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英国、法国来说,虽然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各自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英国不止损失了海外殖民地,还眼睁睁的看着美国崛起。对于英国而言,内心无疑是郁闷的。法国也同样不好过。战争的爆发地点是在法国本土,法国不止损失了财物,大量的平民也在战争中牺牲。这使得法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数量都没有太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美国是为何实力大增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参战各国坐下来清点得失的时候,大部分国家都沮丧的发现,自己损失参战。美国似乎是个例外。他们在一战结束后,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虽然在武器装备上,仍然比不上英国、法国,但依然可以肯定,美国在一战中捞到了不少油水。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为何实力大增?第

  • 关于出河店之战的评价如何?对女真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出河店之战,金国

    出河店之战是女真建国前与辽的一次战争。辽天祚帝天庆四年(1114),女真部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同年十月,攻克宁江州。辽天祚帝命都统萧嗣先﹑副都统萧挞不也统兵七千进攻女真,集结于鸭子河北。十一月,阿骨打率三千七百甲士迎敌。阿骨打乘大风骤起,尘埃蔽天,纵兵进击,大败辽兵,追辽军于斡论泺,斩俘辽兵及缴

  • 出河店之战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出河店之战,金国

    公元1114年(辽天庆四年)久被辽国欺侮早有反辽之心的女真部落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伐辽先行进攻辽控制女真人的最前哨———宁江州一举获胜打开了伐辽的通道。辽天祚帝从各路调集兵力7000人,号称10万余众引兵屯出河店(今肇源县茂兴勒勒营子古址)打算从松花江北岸进攻女真军一举消灭阿骨打。阿骨打得知辽兵集结的

  • 二月革命成功原因是什么 二月革命成功的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彼得格勒,尼古拉二世,列宁,沙皇,二月革命

    从1917年3月8日彼得格勒工人大罢工开始到1917年3月15日尼古拉二世退位止这8天时间内,沙皇制度彻底崩溃了。二月革命进展之迅速,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二月革命这样快地取得胜利不是偶然的。沙皇制度的残酷压迫和帝国主义战争,促使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化,激起人民极大的反抗力,是二月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列

  • 俄国二月革命过程简介 俄国二月革命最后的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革命,莫斯科,示威游行,沙皇,罢工,二月革命

    发动革命到了1917年初,革命时机已经完全成熟。1917年1月22(9)日,彼得格勒工人在布尔什维克的号召下举行罢工。参加罢工的达14万5千人。在莫斯科、哈尔科夫、巴库等城市也举行群众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当时彼得格勒警察局局长在给内务大臣的报告中说:“总罢工的思想一天一天地获得新的支持者,并像190

  • 俄国二月革命背景介绍 二月革命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沙皇,尤苏波夫公爵,二月革命

    “一战”前局面1905年~1907年俄国革命失败后,反动势力猖獗,革命转入低潮。但是民主革命的任务并没有从日程上取消。1907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会议的决议指出:“决定俄国革命的基本原因依然存在:国内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的极不适应、农民的破产、无产阶级贫困的加深以及失业现象仍然存在

  • 俄国二月革命简介 二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维埃政权,列宁,君主专制,尼古拉二世,沙皇,二月革命

    帝国主义战争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反战运动日益高涨。1917年3月8日至12日(儒略历2月23日至27日),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的统治,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权。后又因为临时政府的措施不当,爆发了十月革命。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