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先秦时期诸侯国:越国的建立和灭亡

先秦时期诸侯国:越国的建立和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904 更新时间:2023/12/26 15:51:06

越国(公元前2032年 -公元前222年 ),处东南扬州之地,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由华夏族在中国东南方建立的诸侯国。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大禹的直系后裔。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

越国封地处欧余山之南(阳)面,国君为姒姓。蹄(宰勋)开基为欧阳氏。越国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春秋末期,允常时与吴国发生了矛盾,并相互攻伐。前496年,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前473年,勾践消灭吴国,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

前306年,越王无疆北上伐齐,听信田姓说客所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中埋伏,兵败身亡;越国因此分崩离析,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东越,闽越皆为其后人所建国家。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军降越君,置会稽郡。 汉武帝时,东瓯和闽越余部完全归入汉朝,迁到了江淮。

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百越先民就创造了灿烂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农耕文化。后来的四五千年前,长三角以今天的余杭区莫角山遗址和反山遗址为中心,形成了辉煌的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以玉石礼器为核心的等级制度,表明其进入了阶级对立分明的苗邦阶段,如反山大墓中就发现了代表王权的玉锁。 公元前2500年左右,良渚文化衰落,之后是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茅山以西的宁镇地区则为深受东夷文化影响的湖熟文化,与太湖流域不同。

与吴国相比,越国的早期历史更为模糊。越国的国君为姒姓。姒为帝赐于大禹王的氏。上古、古代也长江中下游流域称扬越。" 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约公元前21世纪,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将首领之位禅让给禹。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会稽山朝见四方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后就葬在这里。大禹死后,其子夏破坏"禅让制",建立夏朝,传至帝少康时,为延续禹王陵的守护与祭祀工作,便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曰"禹越"。 《商书·伊尹朝献》记载:"伊殷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乌鲗之酱,鲛鼥利剑为献。"当今欧阳家族跟越国的渊源,也就是说欧阳氏是越国、越王族独一无二的直系后裔。《史记》记载"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馀世,至於允常。"《正义舆地志》记载:"越侯传国三十馀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於越。" 进入商周之后,太湖地区与江西、湖南的百越青铜文明一样,也开始进入文明时期。根据考古发现,春秋早期的越国都城位于连接北边被大洪水破坏的低珪的太湖平原与南边的宁绍平原的安吉九龙山越国古城。

《越绝书》、《吴越春秋》中都列出了早期的越王世系,"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无余传世十余,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转从众庶为编户之民,禹祀断绝。十有余岁,有人生而言语……众民悦喜,皆助奉禹祭,四时致贡,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安集鸟田之瑞,以为百姓请命。自后稍有君臣之义,号曰无壬。壬生无译,译专必守国,不失上天之命。无译卒,或为夫谭。夫谭生允常" 。

越国在整个春秋战国一直比较强大,在春秋时期曾威胁到了齐国的安全。齐桓公和管仲曾经害怕越国攻打袭击齐国。齐桓公曰:"天下之国,莫强于越。今寡人欲北举事孤竹、离枝,恐越人之至,为此有道乎?"

周简王元年(前585年),吴王寿梦开始在晋国的支持下顿起,与楚国相对抗。吴国的崛起给楚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无岁不有吴师"。为了从背后牵制吴国,楚国也开始扶持越国,吴越争霸自此开始。吴王阖闾即位后,打败越国夺取了太湖平原,将都城由镇江迁到姑苏城,"子胥乃使相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 吴国在吴王阖闾的治理下不断强大,开始成为中原霸主。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等人的协助下在柏举之战中打败楚军,攻入楚国都城。越王允常趁吴国启方空虚袭击吴国,"越阐吴王之在郑,国空,乃伐吴" 成为吴军被迫退兵的重要原因。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年),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吴王阖闾兴兵伐越,越王勾践用死士在阵前自杀的战术,败吴于檇(zuì)李,阖闾被射伤,死后夫差即位。

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吴王夫差击败勾践于夫椒,并把他围困在会稽山上,勾践派遣文种贿赂吴国宰噽,向吴国求和。 越王勾践在会稽之困中被吴王赦免回国后,任用文种和范蠡富国强兵。范蠡持纵横之术煽动吴国与晋国、齐国中原争霸,无暇顾及越国。而勾践则卧薪尝胆、亲自耕作,委曲求全、礼贤下士,赈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终于使得国力大增。

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越王勾践趁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会盟之际,征伐吴国,俘获吴国太子友。而吴王夫差中原与晋定公争夺霸主失败,被迫归国。由于吴军疲惫,国力空虚,吴国遣使携重礼与越国媾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越国再度攻打吴国,在笠泽大败吴军。吴国自此一蹶不振。 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掉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践在争霸中原期间,积极开展与中原各国间的往来,并迂都琅琊,为后来越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称他为"伯"。勾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不过此时,春秋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最后的一个霸主了。 勾践称霸中原期间,积极发展与中原各国之间的关系,并迁都琅琊,为后来战国时期的越国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

越王勾践灭吴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通过迁都于琅琊,越国更好地吸收中原文化,并在良渚文化结束一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对中原文明施加自己影响的历史机遇。在争霸中原时期,勾践与周天子和中原诸侯相处,更好地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 ,"越灭吴,上征上国,宋、郑、鲁、卫、陈、蔡执玉么君皆入朝" 。越王勾践二十六年(前471年),越国废邾隐公立邾子何,"邾子又无道,越人执之以归,而立公子何。何亦无道" 。对于卫国、鲁国内乱,越国更是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大国影响力。越王勾践二十九年(前468年),鲁哀公为三桓所逼,被迫逃亡并度过余生于越国,"公患空桓之侈也,欲以诸侯去么。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间。公游于陵阪,遇孟武伯于孟民之冲,曰:"请有问于子,余及死乎。"对曰:臣无由知之。兰问,卒辞不对。公欲以越伐鲁,而去三桓。秋八月甲戌,公如公孙有怪氏,因孙于棘,乃遂如越" 。在这场内乱中,越国作为霸主,一度欲通过武力来维护原有的政治秩序,并最终成为了失势的鲁哀公的收留者。

越王勾践三十二年(前465年),勾践去世后,子鹿郢即位。鹿郢逝世,子不寿即位。不寿逝世,子翁即位。翁逝世,子翳即位。翳逝世,子之侯即位,之侯逝世,子无疆即位。勾践其子孙继续其霸业,越国强盛一时。

勾践之后,越国三代发生了弑君的事件,所谓"越人三弑其君"。越王朱勾是战国初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越国君王,其在位时间为前449年至前412年。越王勾践之后的子越王鹿郢和孙越王不寿继续秉持了勾践礼义相待诸侯的政策,延续了越国的霸主地位,这一局面在朱勾篡位后遇到突变。对于越王朱勾弑父篡位的过程,《竹书纪年》中的记载较为简略,"不寿立十年见杀,是为盲姑,次朱勾立", 并没有前因后果。但是这一事件显然引发了严重后果,不仅仅为后来中期越国不断出现的试君现象巧下了伏笔,也直接预示了不久后发生的楚越战争中越国的惨败与越国中原霸权的结束。

朱勾是越王勾践之后国势最强、武功最为显赫的君王,墨子曰:"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当时中原诸侯以齐、晋、楚、越等四国为强者。越王朱勾在前414年、(前413年),出兵并吞了滕国(今山东滕州)、郯国(今山东郯城)两小国,俘虏郯国君主鸪。前411年去世,在位37年,由太子翳即位。

王翳七年(前404年),越王翳凭借强盛的军事实力,趁齐国执政者田和地位尚不穏固,发兵讨伐齐国。当时,缯国(今山东枣庄)倚仗齐国的势力,轻视越国。越王翳闻讯大怒,下令讨伐缯国,一战将其攻灭。王翳二十年(前391年),齐国田和将齐康公迁于海岛,夺取整个齐国。越王翳发兵进逼齐国边境,齐国大将向田和请求反攻越军。王翳二十五年(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田氏齐国为诸侯,田齐虎视越都琅琊。越国面对齐、楚日益强盛,在中原难以维持霸权;而吴国旧贵族图复仇,必须加以防备。琅琊远离江南,军队和物资运输都很困难。权衡再三,于王翳三十三年(前378年)被迫迁都吴(今江苏苏州),加强对吴越地区的控制。同时,北方的越人开始大批返回江南,并迁居到岭南。但是,越国并未放弃琅琊,依然视作北方都城。

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为了继承王位,连续谋害三个王子。随后,豫又挑唆越王,企图除掉太子诸咎,遭到越王拒绝。七月,诸咎担心自身被害,索性率领军队赶走了豫,又包围王宫,发动宫廷政动。越王翳被诸咎杀害。十月,越国人杀死太子诸咎,越国陷入内乱。在吴地的越国人拥立诸咎之子错枝为王。目睹多次宫廷政变和杀戮的错枝不愿意继位,就逃亡到丹地的洞穴中。追随而来的大臣,久劝不出,就以烟薰的方法迫使他出来。错枝被推举为越王,之后他似乎也在力求逃离此王位。越人不甘让吴人操纵越国政治,前373年,留在越国故地的卿大夫寺区率兵平叛,杀死祸首豫,又进入吴地,打击了吴国旧贵族并废黜错枝,拥立了越王翳之子之侯(又名初无余)为越王,号称莽安。

前363年,寺区的弟弟思又弑杀了之侯,拥立其弟无颛为越王。从"诸咎之乱"后,宫廷中不断上演弑君弑父的悲剧,越国贵族间的互相残杀,造成越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越王勾践开创的霸业也走向衰落。以致越人不能控制自己,让吴人出面,此时吴国人逐渐掌握越国的政治。

前306年,越王无疆欲效法列国征伐中原,于是发兵向北攻打齐国。时齐威王在位,于是派遣使者劝说越王西征楚国。齐使以楚国分兵在列国争胜,国内空虚为借口诱引越国伐楚。越王无疆听从齐使计策,转头讨伐楚国。然而,楚威王早有灭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调查了5年,准备充分。于是楚威王领军进攻越国,大败越军,杀死无疆,北边在徐州大败齐军。由于越王无疆生前未曾明确指定王位继承人,导致他的长子次子各以正统自居,纷纷建国。

闽越王无诸同越东海王摇,他们分别是越王无疆长子玉与次子蹄的后裔。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都自去王号,成为郡长,秦朝把他们这地方设置为闽中郡。待到诸侯反叛秦朝,无诸和摇便率领越人归附鄱阳县令吴芮,就是人们所说的鄱君,跟随诸侯灭亡了秦国。在当时,项籍把持向诸侯发布命令的大权,没有立无诸和摇为王,因此,他们没有归附楚王。汉王攻击项籍,无诸和摇就率领越人辅助汉王。汉王五年(前202年)时,汉高祖刘邦重新立无诸为闽越王,在原先的闽中这地方称王,建都在东冶,继续越国的奉祀。汉惠帝三年(前193年),列举高帝时越人的辅佐之功,朝廷认为闽君摇的功劳多,他的百姓也愿意归附,于是就立摇当了东海王,建都在东瓯,世俗之人称他为东瓯王。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请求把全国都迁徙到中原去,于是就率领全体民众到中原来,居住在江淮一带。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闽越余部完全归入汉朝,民众迁徙到了江淮一带居住。

标签: 越国春秋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陵容:本是“昆仑奴”,却平步青云成为一代皇太后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陵容,晋朝,野史秘闻

    首先我们了解下“昆仑奴”的含义,这里的昆仑并不是指现代的昆仑山的意思,在古代的时候昆仑是指南洋地区。这里的昆仑奴是指,从南洋发配来的奴隶,这群人大部分都是东南亚一带的黑人,还有很少一部分是阿拉伯人。这种奴隶,在中国古代的数量十分稀少,因此只有大户人家,才能用得起。话说司马昱还是会稽王的时候,就有人给

  • 她进宫做了10年丫鬟,最后成为皇贵妃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乾隆,清朝,风云人物

    乾隆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风流的皇帝,但其实他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不管是对身边的大臣还是对待自己的亲戚都相当的不错。就像自己的原配孝贤纯皇后,她的弟弟傅恒和侄子福康安都受到乾隆的赏识,成为了清朝时期比较有名的大人物,但唯独对慧贤皇贵妃的家人非常残忍,她的家人没有得到厚待,而且还被赶尽杀绝。慧贤皇贵妃高

  •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曹操最为精锐的虎豹骑由谁统领?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能够看到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就是靠着他的强大的军队,在他的麾下,最倚重的就是这个虎豹骑了,这个也是他的手中最精锐的一支军队了,就是靠着他的存在,才能够消灭袁绍,统一北方,而且在攻打其他的割据势力的时候,也都是依靠着这个强大的军队才最终实现的,可以说曹魏政权的建立,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依靠

  • 位高权重的“征东大将军”,除了张辽还有哪些人做过?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战史风云

    在汉末三国时期,武将的官职从高到低大致是: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杂号将军→偏将军。不过,《宋书·百官志上》:“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汉旧诸征与偏裨杂号同。”也即在曹魏的武将中,四征将军的地位在四方将

  • 嘉庆的皇后死了之后,他为什么不敢大办丧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嘉庆,清朝,历史解密

    “禅让”这个词,从尧舜时期就已经被使用,而且最后演变为“内禅”和“外禅”,例如北周皇帝禅让给杨坚,属于外禅,而内禅就比较多,只要是皇帝让位给自己的儿子或者宗室成员,都叫内禅。清朝唯一的禅让发生在乾隆晚年,嘉庆即位后,对太上皇乾隆表现的毕恭毕敬,4年的时间内,嘉庆的隐忍,让人佩服。甚至连他最爱的皇后去

  • 清朝皇帝康熙叫做玄烨 这个名字有什么寓意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康熙,清朝,野史秘闻

    大家都知道清代的皇帝康熙叫玄烨,但是很少人知道“玄烨”二字有什么含义?小编同样是带着疑惑去探索历史,现在来看看康熙帝的的名字包含这什么意义。以及是谁给他起了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和西洋人有什么关系400多年前的紫禁城里,有一个深目高鼻的西洋人,在此自由出入达20余年之久。这位洋人

  • 不投降也不会被杀的关胜投降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关胜,宋朝,风云人物

    在梁山一百单八将排座次之前,征讨梁山的朝廷官军主将,几乎无一例外地被生擒了,而被生擒的官军主将,也无一例外地投降了。有人感叹:难怪宋江在金兵面前不堪一击,举倾国之力,也打不过被金国打残的辽兵——将贪生士怕死,也就欺负老百姓是内行,钟相杨幺王小波李顺田虎王庆方腊宋江,不是招安就是剿灭,谁也没成气候。宋

  • 夏侯渊为何能指挥徐晃与张郃?他与曹操之间有何裙带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当年张鲁投降曹操之后,曹操留下大将夏侯渊留守。夏侯渊以徐晃击败陈式,用张郃驻守广石,刘备攻而不克。后来刘备采用法正的计谋,自阳平渡过沔水,驻于定军山,夏侯渊率军相争。当时刘备在走马谷采用烧围角之策,夏侯渊中计前来救火,最终被老将黄忠斩杀而死。定军山一战中,突出了法正之智,黄忠之勇,却也暴露出了夏侯渊

  • 泓水之战:宋襄公太过于理想化,在这一战中重伤不治而亡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战史风云

    公元前639年(周襄王十三年)春,宋、齐、楚三国君主会于齐,在宋襄公的强烈要求下,三国同意于同年秋在宋国召开诸侯大会。同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以及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之君在盂(今河南省睢县西北)会盟,齐国和鲁国借故未到。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建议,轻车简从赴会,以争取与会诸侯的信任,结

  • 茅盾和秦德君感情如何?他后来为何抛弃秦德君?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德君,民国,历史解密

    在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回忆录中,秦德君这个名字根本不存在。这也许是那个年代的“杰作”吧,藏在心里的东西,却在文字中被“遗忘”。事实上,这个一生充满传奇的女子和茅盾在一起生活了三年,给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然而两人最终分道扬镳,形同陌路。”1918年春节,23岁的沈雁冰(茅盾)和孔德沚结婚。沈雁冰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