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元丁家洲之战,贾似道真的弃城逃跑了吗

宋元丁家洲之战,贾似道真的弃城逃跑了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667 更新时间:2024/1/19 0:38:26

“丁家洲之战”是元战争中的一场在1275年长江发生的主要水战,可以称得上是南宋与元朝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决战。根据史书记载,在这场战役中,因为贾似道的逃跑,主力并未损失殆尽的南宋军队,节节溃败,引发了一系列的溃逃,就连临安知府洪起畏也跟着一起逃跑了。

可是千年之后,考古专家发现了临安知府洪起畏的陵墓,使得大众对这场决战有了新的认识。战役信息都来自于洪起畏的墓志铭。洪起畏夫妻合葬,被发现时已经被偷的差不多了。所幸墓志清晰完整,而且极具研究价值。

《宋史》中记载贾似道抽调了南宋精兵十三万迎战,途中贪生怕死逃跑了。因为贾似道的逃跑导致丁家洲战役的惨败。这个时候,贾似道被扣上了奸臣的帽子,南宋臣民群起而攻之,贾似道也一直被贬,直到被发配充军。在充军的途中,贾似道被仇人所杀。

因为丁家洲之战是决定性的战争,这直接意味着南宋的灭亡,即使之后再怎样的抗争也无法弥补了,所以根据《宋史》里的描述,贾似道是直接导致南宋灭亡的人物。

而洪起畏的墓志中提到了这次战役,洪起畏说,贾似道在战败后,也一直很努力地收集溃兵,想要继续作战,然而无能为力。同时他还提到,当时贾似道并没有想逃跑,最先逃跑的是步军指挥使的前锋——孙虎臣,他一逃跑,后面的仗无法再打下去,然后,贾似道才跟着逃。

史料对于这一段历史的说明有多个版本,而与墓志的记载有很大的出入。专家分析中认为,墓志是由当事人亲自撰写,可信度是高于史料的,当这两者之间有出入时,一般以墓志为准。

在这一战役的描述中,不管是洪起畏本人还是了解他的族人,都不可能在墓志中替贾似道进行辩解。而且不管是谁先逃跑导致的失败,当时的镇江都已经是空城无法改变,基于这样的原因,墓志内容的可信度又提高了很多。

丁家洲一战过去了千年,到底事实真相如,我们无从得知,这背后的一切,就待后人再继续挖掘分析吧。

更多文章

  • 丁家洲大战:决定南宋存亡的一役 万人齐解甲(丁家洲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丁家洲大战,丁家洲之战

    1273年2月,南宋襄阳守将吕文焕在坚守六年后,终因外援断绝,只得开城向元军投降。元军在占据长江上游后,积极调整部署、调兵遣将,准备与南宋王朝做最后的决战。1274年6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兵分两路南伐宋朝:左路军由博罗欢、董文炳以及降将刘整率领,攻取两淮;右路军由伯颜、降将吕文焕率领,顺江而下。虽然

  • 揭秘:富平之战到底遭受了哪些难以想象的损失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富平之战,宋朝

    建炎元年(1129年),宋朝和金朝在陕西展开战略级决战,结果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张浚率领18万宋军,惨败于金国名将完颜娄室带领的女真铁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惨败。有学者评价,这恐怕是汉族冷兵器时代,最惨、最窝囊的一场惨败。那么在这次战役中,南宋到底遭受了哪些难以想象的损失呢?在北宋末年,军事力量几乎

  • 澶渊之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澶渊之战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澶渊之战,唐朝,澶渊之盟

    澶渊之战,也叫澶州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结束了唐朝以来百余年来的动乱局面。宋方向辽提供助军银帛达成协议,从此双方结束军事对峙状态,使宋辽之间维持了120年的和平局面。辽统和十七年(宋咸平二年,999 年),辽军南下,于瀛州俘宋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十九年,又胜宋军于淤口、益津。二十

  • 澶渊之战中北宋是怎么取胜的 澶渊之战中床子弩的威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辽国,宋朝,宋真宗,澶渊之战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二十万大军侵入宋朝境内。和之前的入侵不同,这次契丹不仅是倾尽全国之力而来,而且就连他们的国主以及萧太后,也都一并而来。这次,契丹是抱着灭亡大宋王朝的决心而来的。在得知契丹二十万大军进犯的消息后,宋真宗开始组织力量进行抵御。然而,在最初的交战中,宋军是节节败退,契

  • 澶渊之战中明明是北宋打赢了 为什么还选择给辽国年年纳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澶渊之盟,宋朝,辽国,澶渊之战

    唐朝末年,藩镇四起,李唐王室延续了近三百年,终于也快凉了。公元904年,唐昭宗被朱温虏到洛阳,之后又被朱温手下在宫中刺死,大唐就这么真的凉了。从此中国进入到了几十年的混乱时期,五代十国,在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之后,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皇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终于在北宋手里,中原再此被统一。可是统一之

  • 联蒙灭金的起因是什么 联蒙灭金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南宋,金国,蒙古,西夏,乔行简,联蒙灭金

    南宋联蒙灭金决策是如何形成的?因为金宣宗的南掠政策,排除了金、宋和解及联合抗蒙的可能,打破了宋廷中企图藉金为屏障者对金所存的幻想,使南宋关于对金政策的争论停止下来。此后南宋为了自身的存亡,遂抛弃了蒙古大举攻金以后闭守观望的对北政策,不仅坚决抗击金军南下,而且公开招纳有相当实力的山东忠义军,同时与西夏

  • 北宋前车之鉴,南宋为何还联蒙灭金?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南宋,蒙古,联蒙灭金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共分两个阶段北宋和南宋。宋太祖赵匡胤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军人出身宋太祖,看到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就采取重文抑武方针,以杯酒释兵权剥夺武将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导致宋朝武将不受重用,国家备受外部侵扰。前期宋朝联金灭辽,随后金军南下

  • 同样的错误犯两次 两宋联金灭辽和联蒙灭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错误,两次,联蒙灭金

    两宋灭亡的契机,从表面上看,有极为相似之处。北宋之亡,起源于北宋政府念念不忘收复燕云十六州,于是趁着辽国衰落,与新兴的金国结为同盟,共同灭金。怎料想前门驱狼,后门进虎。金国在占据了辽国故地后大举南下,俘虏了徽钦二帝,占据了中原地区。而一百年后,蒙古在金国背后兴起,南宋政府竟然再一次与蒙古结盟,共同灭

  • 铜雀台的文学价值:形成了建安文学独特的样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铜雀台,曹操,建安文学,

    铜雀台与建安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东汉末年,北方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聚集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慷慨任气,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闵时悼乱,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

  • 铜雀台简介:建安文学的发祥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铜雀台,曹操,建安文学,

    铜雀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18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古称邺,古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 台高10丈,有屋百余间,因历代名人题咏甚多而名。临漳古称邺,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将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