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仓亭之战是击垮袁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说仓亭之战是击垮袁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294 更新时间:2023/12/28 21:52:37

“绍幅巾单衣,引八百余骑,奔至黎阳北岸,大将蒋义渠出寨迎接。绍以前事诉与义渠。”袁绍自官渡之战后,带800骑兵撤退至部将蒋义渠防守的黎阳北岸,当时只有袁绍袁谭以及800人逃出,袁绍在官渡的精锐部队基本因为张合高览的投降和曹操的攻击而成建制的消灭了,但官渡之战是击溃战,不是歼灭战!原因“义渠乃招谕离散之众,众闻绍在,又皆蚁聚。军势复振,议还冀州。”可以说虽然在部队硬件上有些的损失,在兵员上损失并不是非常大,不像有些人说得全军覆没!“忽报袁熙引兵六万,自幽州来;袁谭引兵五万,自青州来;外甥高干亦引兵五万,自并州来:各至冀州助战。”我们仔细的加一下,6+5+5=16,光增援部队就有16万人,加上蒋义渠收拢的部队,兵力上可以恢复到官渡之战的水平了!

再看双方的对阵“袁尚欲于父前逞能,便舞双刀,飞马出阵,来往奔驰。操指问众将曰:“此何人?”有识者答曰:“此袁绍三子袁尚也。”言未毕,一将挺枪早出。操视之,乃徐晃部将史涣也。两骑相交,不三合,尚拨马刺斜而走。史涣赶来,袁尚拈弓搭箭,翻身背射,正中史涣左目,坠马而死。袁绍见子得胜,挥鞭一指,大队人马拥将过来,混战大杀一场,各鸣金收军还寨。”这里要注意了,袁尚是至颜良之后唯一击杀曹军将领的人了!曹操是得胜之师士气高昂,袁尚在阵前斩杀曹军将领为后面的袁军提升了不是的士气,导致混战大杀一场袁军没有吃亏!

“操与诸将商议破绍之策。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劝操退军于河上,伏兵十队,诱绍追至河上”曹操靠硬拼没有占到便宜,证明袁军在人数上和军队的组织上还是保有一定的水平的,所以选择用计谋来击破袁军。“操然其计。左右各分五队。左:一队夏侯惇,二队张辽,三队李典,四队乐进,五队夏侯渊;右:一队曹洪,二队张郃,三队徐晃,四队于禁,五队高览。中军许褚为先锋”曹操的部署说实话在我们现在看来十分的冒险,将主力分成6队,中军的一对应该比较多,但负责包围阻拦的部队也不会少,不然就无法阻止袁军的行动了!由于文章没有显示曹操军队的数量,这里我也不好估计每一对的具体数字。

“次日,十队先进,埋伏左右已定。至半夜,操令许褚引兵前进,伪作劫寨之势。袁绍五寨人马,一齐俱起。许褚回军便走。袁绍引军赶来,喊声不绝;比及天明,赶至河上。”

经过一个晚上的追击,曹操的部队逃到河边!袁绍的部队包围过来!五寨人马少说有20万,其中大部分没有参加过官渡之战,一路追击士气高昂,眼看就要把曹操击到绝路了,“曹军无去路,操大呼曰:“前无去路,诸军何不死战?”众军回身奋力向前。许褚飞马当先,力斩十数将。袁军大乱。”这是仓亭之战的关键!曹操用背水阵反击,但袁军还是占有数量的优势,双方都长途行军,半夜都没有睡好,最多曹军比袁绍军多吃了夜宵,看许褚的优势发挥出来以后袁军就阵型大乱了,许褚飞马当先,力斩十数将,袁军阵中无人可当,这个时候官渡之战的后遗症就很明显的体现出来了,袁军没有大将?韩猛、蒋义渠之流都不曾出现,在阵型大乱之后袁绍果断的决定撤退!

之后就是曹军的以逸待劳,袁绍的部队连续作战,疲惫不堪,一面要摆脱曹操的追击,一面要冲破5路10对敌军的阻击,绍大呼曰:“若不决死战,必为所擒矣!”奋力冲突,得脱重围”。袁绍发出这样的感慨,一次是在被公孙瓒袭击是,另一次就是在这里了,可见当时的战斗有多么的激烈。“袁熙、高干皆被箭伤。军马死亡殆尽。绍抱三子痛哭一场,不觉昏倒。众人急救,绍口吐鲜血不止,叹曰:“吾自历战数十场,不意今日狼狈至此!此天丧吾也!汝等各回本州,誓与曹贼一决雌雄!”由此仓亭之战结束。

点评:仓亭之战是袁绍在世时的最后的一个大战役,也是河北袁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役结束不久后袁绍去世。在整个仓亭之战中,袁军的行动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袁军的后勤系统十分强大,在官渡之战后极短的时间内可以有实力发动如此大的战役,纵观三国的历史,除了统一河北的曹操以外,没有人有能力可以这么做了。袁尚作为袁绍之子,斩杀徐晃部将史涣!成为袁绍军斩杀有名字曹将的2人其一,可以说是袁绍军的佼佼者了。袁绍率领部队连续冲破曹军包围圈,成功突围,虽然损失惨重,但仍然有实力和曹操在黄河两岸对峙!袁军下级士兵的战斗力并不比曹军士兵低,关键在于白马、延津、官渡袁绍军的高层军官损失较为惨重,作为补充的军官(将领)素质不高,导致阵型大乱而使战役失败,其中也因为战役发动太快,准备不充分导致的。

标签: 仓亭之战汉朝

更多文章

  • 仓亭之战为何如此出名?仓亭之战的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仓亭之战,汉朝

    即便仓亭之战没这么大的规模,但是经过这一次以后,袁绍的精锐部队差不多已经彻底被歼灭了,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财大气粗了。如果说袁绍和曹操争夺北方霸权是一场拳击赛的话,那么经过昌廷议斩,袁绍连上台的机会都没有了。官渡之败加上有争议的仓亭之战,算是在袁绍脆弱的小心灵上直接汇了一记闷棍。明明是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吗

  • 丁家洲之战:南宋与蒙古帝国的最大阵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丁家洲之战,南宋,蒙古帝国

    1273年,坚守多年的襄阳被攻克,南宋军队抵抗蒙古入侵的防御中枢被切断。随着蒙元军队的高歌猛进,长江中游的大量宋朝地方军被打的节节败退。迫于恶劣的形式,一直希望回避与蒙古正面交战的南宋权相贾似道,不得不亲自出马。但在一场水陆同时展开的正面决战中,他与南宋最大规模的军队被北方强敌完败。自南宋与蒙古的战

  • 宋元丁家洲之战,贾似道真的弃城逃跑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元之战,丁家洲战役,丁家洲之战

    “丁家洲之战”是宋元战争中的一场在1275年长江发生的主要水战,可以称得上是南宋与元朝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决战。根据史书记载,在这场战役中,因为贾似道的逃跑,主力并未损失殆尽的南宋军队,节节溃败,引发了一系列的溃逃,就连临安知府洪起畏也跟着一起逃跑了。可是千年之后,考古专家发现了临安知府洪起畏的陵墓,使

  • 丁家洲大战:决定南宋存亡的一役 万人齐解甲(丁家洲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丁家洲大战,丁家洲之战

    1273年2月,南宋襄阳守将吕文焕在坚守六年后,终因外援断绝,只得开城向元军投降。元军在占据长江上游后,积极调整部署、调兵遣将,准备与南宋王朝做最后的决战。1274年6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兵分两路南伐宋朝:左路军由博罗欢、董文炳以及降将刘整率领,攻取两淮;右路军由伯颜、降将吕文焕率领,顺江而下。虽然

  • 揭秘:富平之战到底遭受了哪些难以想象的损失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富平之战,宋朝

    建炎元年(1129年),宋朝和金朝在陕西展开战略级决战,结果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张浚率领18万宋军,惨败于金国名将完颜娄室带领的女真铁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惨败。有学者评价,这恐怕是汉族冷兵器时代,最惨、最窝囊的一场惨败。那么在这次战役中,南宋到底遭受了哪些难以想象的损失呢?在北宋末年,军事力量几乎

  • 澶渊之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澶渊之战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澶渊之战,唐朝,澶渊之盟

    澶渊之战,也叫澶州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结束了唐朝以来百余年来的动乱局面。宋方向辽提供助军银帛达成协议,从此双方结束军事对峙状态,使宋辽之间维持了120年的和平局面。辽统和十七年(宋咸平二年,999 年),辽军南下,于瀛州俘宋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十九年,又胜宋军于淤口、益津。二十

  • 澶渊之战中北宋是怎么取胜的 澶渊之战中床子弩的威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辽国,宋朝,宋真宗,澶渊之战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二十万大军侵入宋朝境内。和之前的入侵不同,这次契丹不仅是倾尽全国之力而来,而且就连他们的国主以及萧太后,也都一并而来。这次,契丹是抱着灭亡大宋王朝的决心而来的。在得知契丹二十万大军进犯的消息后,宋真宗开始组织力量进行抵御。然而,在最初的交战中,宋军是节节败退,契

  • 澶渊之战中明明是北宋打赢了 为什么还选择给辽国年年纳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澶渊之盟,宋朝,辽国,澶渊之战

    唐朝末年,藩镇四起,李唐王室延续了近三百年,终于也快凉了。公元904年,唐昭宗被朱温虏到洛阳,之后又被朱温手下在宫中刺死,大唐就这么真的凉了。从此中国进入到了几十年的混乱时期,五代十国,在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之后,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皇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终于在北宋手里,中原再此被统一。可是统一之

  • 联蒙灭金的起因是什么 联蒙灭金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南宋,金国,蒙古,西夏,乔行简,联蒙灭金

    南宋联蒙灭金决策是如何形成的?因为金宣宗的南掠政策,排除了金、宋和解及联合抗蒙的可能,打破了宋廷中企图藉金为屏障者对金所存的幻想,使南宋关于对金政策的争论停止下来。此后南宋为了自身的存亡,遂抛弃了蒙古大举攻金以后闭守观望的对北政策,不仅坚决抗击金军南下,而且公开招纳有相当实力的山东忠义军,同时与西夏

  • 北宋前车之鉴,南宋为何还联蒙灭金?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南宋,蒙古,联蒙灭金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共分两个阶段北宋和南宋。宋太祖赵匡胤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军人出身宋太祖,看到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就采取重文抑武方针,以杯酒释兵权剥夺武将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导致宋朝武将不受重用,国家备受外部侵扰。前期宋朝联金灭辽,随后金军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