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哈萨克汗国是如何建立的?又是怎样一步步崛起的

哈萨克汗国是如何建立的?又是怎样一步步崛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574 更新时间:2024/1/13 15:57:46

分裂

15世纪,白帐汗国发生内讧,分裂出诺盖汗国乌兹别克(月即别)汗国等。

1456年,白帐汗国最后一个可汗巴拉克之子克烈汗(又译作克拉依汗),乘乌兹别克阿不勒海尔汗败于瓦剌之机,与贾尼别克汗(阿布赛义德)一起,率领部分游牧部落东迁徙,进入巴尔喀什湖以南中国明代西域察合台后裔政权亦力把里(东察合台汗国)境内,在楚河、塔拉斯河广阔的土地上逐步形成了哈萨克民族。

建国

哈萨克汗国建立后,克烈汗、贾尼别克汗与亦力把里统治者联盟,共同对抗阿不勒海尔汗。1468年冬,哈萨克人利用阿不勒海尔汗在往征哈萨克汗国途中丧生、乌兹别克汗国内乱之机,征服东钦察草原各游牧部落,并乘机占领锡尔河流域的卡腊套山大部分地区。附近哈萨克部落纷纷归附,逼使乌兹别克继位者穆罕默德·昔班尼汗逃往帖木儿汗国的土耳克斯坦城。

1470年,又率军攻土耳克斯坦城,迫昔班尼逃往布哈拉。随着军事的胜利,汗国领土不断扩展至巴尔喀什湖西北广大草原及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流域,直至中亚塔什干、安集延、撒马尔罕等地。并不断与南迁的乌孜别克人和察合台汗国中从游牧转向定居的蒙古人融合,人口增至20万。

16世纪初,哈萨克汗国在贾尼别克汗之子哈斯木统治时期(1511~1523年或1508—1518年)。哈斯木汗联合东察哈台汗国统治者,与昔班尼汗进行了长期战争。对内统一哈萨克诸部,其领地南部包括锡尔河流域及其城市,东南包括七河流域,东北达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西部至雅克河流域。首府从锡晏那克城迁至土耳克斯坦城。

发展

1513年,与东察合台汗国赛德汗缔结反对布哈拉汗国的联盟,和邻近地区特别是中亚农业区及城市的商业贸易甚为频繁,并采取措施促进哈萨克社会经济化的发展,使汗国人口增至100余万,兵额达30万。

哈萨克人早期一直使用草原法,同时草原民族的各种习惯法也广为流行。哈斯木汗时期,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结合当时社会情况,哈斯木汗在自古相传的习惯法基础上进行整理,于著名的比会议上,制定通过了哈萨克汗国第一部法典,即《哈斯木汗国名鉴》,世称《哈斯木汗法典》或《明显法律》。其中包括财产法:关于解决牲畜、牧场、土地诉讼的规定;刑事法:关于杀人、抢掠人口和牲畜、盗窃等刑事犯罪的判刑规定;兵役法:有关组建军队、兵役义务规定;使臣法:挑选使臣的条件,指出使臣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熟悉各国情况,能言善辩,精通外交礼节等;民事法:有关婚丧等礼俗和节日庆典等具体规定。

内乱

1523年,哈斯木汗卒,汗国内发生争夺汗位的斗争。哈斯木汗之子马玛什继位不久被杀,哈斯木汗堂弟塔赫尔即汗位。他对内暴虐无道、倒行逆施,对外则不分敌友,四处出击,使汗国走向衰落。至布达什时(1533—1538年在位),汗国处于分裂状态,诸部落自立可汗,各据一方。

1538年,哈斯木汗之子哈克那札尔为可汗后,在长达42年中,平定内乱,恢复与邻国之友好关系,加强哈萨克、吉尔吉斯同盟,为汗国中兴时期。后经契戛依、塔吾勒汗,至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额什木即汗位后,与布哈拉及撒马尔罕统治者签订和约,规定塔什干城及其周围地区在240年内归哈萨克汗国管辖。并与中亚各国建立贸易关系,还用武力讨平塔什干统治者吐尔逊·穆罕默德的叛离,使哈萨克汗国重归统一。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处理汗国内各种事务和刑事犯罪案件,他对《哈斯木汗法典》进行了补充,形成《额什木汗习惯法》,也称《古用法律》。其补充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可汗有权制定适合他自己汗国的法律;比应当有专门的办事机构;巴图尔应师出有名并战必取胜;尊敬有学问的人。

1628年,额斯木汗卒后,子吉儿(江格尔)汗继位。其东部准噶尔强盛起来,攻打哈萨克汗国。杨吉儿与布哈拉汗及叶尔羌汗联合,共同反击准噶尔贵族的进攻。

1652年,杨吉儿汗在与准噶尔战争中阵亡后,哈萨克汗国内部统治集团间争权夺利,较有势力的苏丹自立为汗,各霸一方。

法典

1680年,额斯木汗之子头克汗(泰吾坎汗)继位后,即着手消除汗国内的分裂状态,加强汗权和地位,维护各部间的团结,采取各种措施控制三个玉兹,限制各兀鲁思的独立活动。经常召集大、中、小玉兹的汗和比在塔什干开会,商讨国内外重大事务,使哈萨克汗国又出现安定统一的局面。但在其统治时期,由于楚河、塔拉斯河一带成为准噶尔汗国的土地,哈萨克人拥有的牧场大为缩小,内部争夺牧场的纠纷时有发生,人命案件日益增多。因此,头克汗审时度势,将土地法从财产法中分离出来,从刑事法中析出偿命法,并对寡妇转房作了具体规定,以法律形式来解决当时遇到的新问题。即将《哈斯木汗法典》的五项条款修改并补充为七项,增添了土地法和偿命法,称之为《七项法典》,或称《头克汗法典》。

防御

1718年,头克汗逝世后,哈萨克汗国逐渐衰落,各玉兹的小汗不服从大可汗的管辖,各自为政。

1755—1757年,清朝统一西北地区,解除了哈萨克汗国来自准噶尔汗国的威胁。哈萨克的大、中、小三个玉兹,曾先后表示归顺清朝,后来在清朝的默许下,哈萨克牧民迁移到楚河、塔拉斯河、巴尔喀什湖南、阿勒泰、塔城、伊犁等原准噶尔牧地放牧,成为清朝边民。

18世纪中叶起,沙俄势力加紧侵入哈萨克草原和原属清伊犁将军管辖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为了加强对西伯利亚及其以南土著诸部落的统治,当时西伯利亚总督斯佩兰斯秉承沙皇的旨意,搜集哈萨克的习惯法、判例,并根据沙俄统治者的需要,作了某些补充,于1822年制定了《西西伯利亚吉尔吉斯(此指哈萨克)人法规》,并于1824年付诸实施。

标签: 哈萨克汗国蒙古

更多文章

  • 哈萨克汗国:由术赤系的苏丹克烈汗与贾尼别克汗创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哈萨克汗国,蒙古

    哈萨克汗国(1456-1847年)极盛时期占有较大领土,他们居住地区名为钦察草原,分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又称大帐、中帐、小帐。中帐在哈萨克中部高地,小帐在乌拉尔河至里海,大帐在巴尔喀什湖以西至突厥斯坦。小帐也吸收不少诺盖人。东至额尔齐斯河、北至伊施姆河、图尔盖州、鄂木斯克,西至里海,南及锡尔河。

  • 喀喇汗王朝有着怎样的政治制度?是怎样管辖臣民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喀喇汗王朝,宋朝

    建国之初,这个王朝有如突厥汗国,也是一个相当松散的多民族部落联合。中央与汗室早期喀喇汗王朝的政治体制是阿尔泰语系各民族古老的习惯法“双王制”,即汗国分为两部分,由汗族中最长者任大可汗,次长者任副可汗,分别统治汗国的一部分,正汗、副汗的汗号往往带氏族图腾如狮子(阿尔斯兰)、公驼(博格拉)等名。正、副汗

  • 喀喇汗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喀喇汗王朝,宋朝

    王朝源流王朝的历史非常琐碎,与该王朝同时代的文献,如贾马尔·卡尔希(Jamal Qarshī)引用的11世纪《喀什噶尔史》,佚名撰《博格拉汗传》(Tazkirat Bughrahan)中有些片断讲到该王朝,但这些记载带有明显的传说色彩,或具有追述往事的宗教咏史诗的性质。按回鹘语直译,“喀喇”本意为“

  • 五丈原之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最终含恨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五丈原之战,三国

    诸葛亮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正史还是在野史中,都是一个极其惹眼而又忠君的角色。在本篇文章中,小编将会带领大家认识一下,刘备死后的诸葛亮。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深感统一天下的压力巨大,日日忧心。不仅用心教导劝解主公刘禅,并且狠抓军队。表明一定要率领军队,收复汉室江山,铲除奸佞之徒,三国一统,完成先帝的遗留愿望

  • 揭秘:五丈原之战诸葛亮真的是因为一场雨而败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五丈原之战,三国

    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蜀国据川蜀险恶之地,物产不丰,国境狭小,失去荆州后,蜀国仅剩下益州与半个雍州,天下九州,只占一州半,实为三国最弱的一方,至于蜀军看似强大的军事力量,背后其实是诸葛亮的穷兵黩武。诸葛亮凭借一州之地,六出祁山主动兴兵北伐,也是迫不得已之举,蜀国势弱,若三国一起休养生息,经年之后,国力

  • 诸葛亮生命中最后一仗五丈原之战打法如何?结局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五丈原之战,三国

    中国历史上有过很多被刻画出来的完人,诸葛亮(181年-234年 )应该算是在民间最有人气的完美的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发明家,并为了蜀汉政权的稳固发展,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一提起他,就会想到“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诗句。而这个诗句的背景故事,就是他这一生最后一仗病

  • 兖州之战的过程 如何评价兖州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兖州之战

    兖州之战是三国时期曹操和吕布发起的一场著名战役。相关史书都有记载关于兖州之战简介,通过兖州之战简介,有助于全面地了解兖州之战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兖州之战发生于194年,截止于195年,是曹操在兖州和吕布等人发生的交战,虽然双方互有胜负,但是战争结果最终以曹操获得胜利而告终。兖州之战而通过这次兖州之战

  • 为什么说白马之战是袁绍葬送自己的开始?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白马之战,汉朝

    黄河在古代的水量比现在大,所以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这黄河是好几条河流,在古代的地图中,姬水和黄河是一条河的两个支流,咱们现在已经没有姬水了,现在的黄河就是沿着以前姬水的河道入海的,现在的黄河水量小了。但是以前是黄河在北从沧州入海,姬水在黄河以南,从东营入海。他们是在郑州分开的,现在这个地方叫小浪底,

  • 以少胜多的合肥之战:奠定张辽人生巅峰中的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合肥之战

    合肥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这一期间的战役。合肥居于要地,孙军和曹军为了争夺合肥而前后发起了五次战争。曹操画像在曹操忙于官渡之战之时,认为刘馥有才能,封为扬州刺史,让他去稳定东南地区。于是刘馥受曹操之命,将合肥空城建设成了一座地理位置重要且非常繁荣的合肥新城。那时合肥于曹军而言极为重要,是他们

  • 张辽威震逍遥津并不是因为合肥之战击溃孙权?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张辽,孙权,甘宁,合肥之战

    《三国演义》向爱扩写添事儿,不存在的大破八门金锁阵,写得有声有色;偏是张辽合肥之战,俩事儿合一了。比如,史传上有名的“八百破十万”,被罗贯中生吞掉不提,只描了“威震逍遥津”。按这场战,该分两段。公元215年夏秋之交,孙权会集大军围合肥。当日曹操不在,张辽、李典、乐进在合肥前线,擅自解读了曹操留的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