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弘之乱的过程是怎样的?元弘之乱的最终结果

元弘之乱的过程是怎样的?元弘之乱的最终结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932 更新时间:2024/1/18 16:54:14

元弘之乱发生在1331年,这一年的八月九日改元为元弘,所以称为"元弘之乱"。

事件开始

随着天皇临行笠置山,有一颗将星冉冉升起,日本历史上忠义的代表--楠木正成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据《太平记》记载:元弘元年(1331)8月27日天子临幸笠置山,以本殿为皇宫,天下招募勤的武士,但没有一个人来应募。天皇很觉烦闷,后来不知不觉睡着了,做了一个梦:在紫宸殿的庭院前有一棵绿树,枝叶茂盛,伸向南面的那条树枝长得特别好,在其荫凉下顺次坐着三公百官;朝南的上座,坐垫铺得很高,没有人坐。天皇感到奇怪,这是为谁而设的座位呢?正在思量的时候,两个扎发髻的儿童忽然出现,跪在天皇面前用袖擦泪说,天下之间暂无皇上栖身之处,但在那树苗下有朝南的座位,这是为皇上而设,请暂且坐在那里吧。两童子说完便向天上飞去。不久天皇梦醒了。

天皇认为这是天托给他的梦,便详解梦境,在"木"字旁边加个"南"字,使之成个"楠"字。天亮后天皇便问该寺的僧人,附近有没有姓楠的武士。僧人说有个人叫楠多门兵卫正成,武艺高强,是敏达天皇四代孙,左大臣桔诸兄的后裔。于是天皇立刻下令将楠木正成召来。

以上当然是无稽之谈,事实上,楠木正成是河内的"恶党",家族世代掌握着奈良大道的通行权,也是地方豪强。楠木正成可能很早就参加倒幕活动,因为正中之变以前,日野俊基就曾化装在河内一带寻访倒幕志士,极有可能当时已与楠木正成已经取得联系。

1331年9月3日楠木正成抵达笠置山谒见后醍醐天皇,表明心迹。他说"只要楠木不死,圣业定会成功,请放心。"谒见后。立刻返回河内在下赤坂举兵,后醍醐天皇之子延历寺天台座主尊云法亲王(还俗后改名护良亲王,以下统称护良亲王)在大河国吉野举兵。天下倒幕军云集响应,各地纷纷举兵。幕府急忙调集六万大军攻打笠置山及各个倒幕据点。但是由于"恶党"们大多数都将据点设在山中,并且在山上筑城。城堡修得十分巧妙,城堡大多据险而守,上设滚石檑木,更恐怖的是有的城堡居然还有"热",所谓"热汤"其实就是热油,当政府军进攻快要得手时,一排热油突然从城中涌出,攻城武士们猝不提防,大都当场被烫死。加上"恶党"们熟悉山地战,作战模式又有别于传统武士间的作战。

传统武士间作战,奉行堂堂正正的"一骑讨"。一个武士先出阵高声报出自己的姓名以及自己的武功修为,然后对方阵中一位他水平大致相当的武士出阵,双方在众目睽睽下,在双方的鼓噪声中,厮杀于阵前。这种作战模式在抗元斗争中受到很大冲击,元军讲究集团作战,根本不和日本人通报姓名开仗就打,日本传统作战一时失效。"恶党"们不是武士,所以没有武士的这种礼仪。并且为了对付这群身穿厚甲的政府军,"恶党"们经常在路边设伏,等政府军走近了就四下而出,打得政府军毫无防备,令政府军头疼不已。这种情况下,还要强行保持礼节除了死伤更惨重之外似乎没什么其他作用了。

在这两种因素作用下,政府军一时损失惨重。这种情况下,9月2日幕府下令调集天下军队共计20万,另一位将星--足利高氏也在征召之列。9月2日征召,9月5日就要集合。恰在5日这天足利高氏的父亲足利贞氏病故。足利高氏来不及料理后事就出发赶往京畿,参与讨伐倒幕军。同时被征召的还有金泽贞东、新田义贞。9月28日笠置山被攻下,后醍醐天皇被生擒。10月初吉野被攻下,护良亲王逃出。政府军集中力量攻击楠木正成的赤坂城。虽然滚木、热汤给政府军带来很大损失。但楠木正成还是知道赤坂城不能久守,于10月21日自己将城堡焚毁,主动出战,给予幕府军极大的损失后撤军,消失在葛城山脉之中。

幕府强逼后醍醐天皇交出三件法器,之后下令废除后醍醐天皇,持明院统的光严天皇即位,改元正庆。1332年3月日野俊基、北田具行以及先前流放的日野资朝被处斩刑,后醍醐天皇流放隐歧。史称"元弘之乱"。此次倒幕运动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倒幕的核心后醍醐天皇尚在,倒幕的基础楠木正成、护良亲王等武将尚存并且游走各地,号召天下倒幕,很快北条幕府就将见到天下倒幕的威力。而在此战中涌现出的三位将星--楠木正成、足利高氏、新田义贞将为镰仓幕府的坟墓上盖上最后一铲土。

千早城之战

楠木正成和护良亲王潜伏之后,仍与被废的后醍醐天皇保持联系。1332年11月楠木正成河内金刚山千早城起兵。同月护良亲王在吉野城起兵,并向天下发布倒幕的令旨。一时间播磨豪族赤松则村、肥后武士菊池武时等倒幕势力再次云集响应。12月楠木正成夺回了赤坂城,楠木正成命平野将监守赤坂城,自己回千早城。幕府大军兵分三路攻打千早、吉野、赤坂三城,同时下令:"杀死正成者授丹波国船井庄,而不问其身份之高低。"。幕府军首先攻打赤坂城,平野将监率军抵抗,再次给予幕府军极大的损失,但是此时幕府军已经吸取上次山地战的教训。进攻失利后直接切断赤坂城的水源,平野将监坚守不住,只好出城投降。同时吉野城陷落,护良亲王再次出逃。至此倒幕军的主力只剩下楠木正成一支。

进攻千早城的幕府军号称百万(实际大概约两万人),而楠木正成在千早城只率一千多人孤军奋战,楠木正成深知山城缺水的危险,事先下令凿井解决水源。所以幕府根本无法切断千早城的水源。幕府军于是采取围城战术,楠木正成不愧军神之名,时常出奇策。曾命人将稻草人穿上盔甲,引诱幕府军来攻,幕府军到时,预先埋伏的士兵一起杀出,往往能大破幕府军。楠木正成还乘幕府军围城懈怠时突然出兵,竟将幕府军的军旗抢夺了回来,挂在城楼之上,嘲笑城下的幕府军,城中士气遂大。城外,还有熟悉地形的野伏(就是游击队),伺机打击幕府军的运粮队,配合千早城保卫战。小小一座千早城竟守了三个月。幕府久攻不下,倒幕军士气大涨。镰仓幕府灭亡前,收到的最后军情就是"金刚山尚未攻下"。

千早城之战堪称倒幕战的转折,此战牵制了幕府军的主力,使赤松则村、菊池武时有足够的时间向京都进发。正是由于赤松、菊池对京畿的威压,才使得幕府不得不派足利高氏、新田义贞再次出阵,结果足利在半路上倒幕,新田则反攻镰仓,导致了幕府的最终灭亡。这一切如果没有楠木正成守千早城三月不落的战绩,是很难实现的。

重回京都

就在幕府调兵遣将对付楠木正成时,后醍醐天皇也在与各地倒幕势力联络,准备出逃。1333年2月后醍醐天皇和名和长年共同从隐岐逃出,在伯耋国船上山下达倒幕令旨。

倒幕令旨很快传遍了全国,足利高氏也收到了令旨,此时幕府要求他出兵讨伐楠木的命令也到了。此时足利高氏正在生病,幕府的命令多少令他不愉快。同时关于他要反叛的消息也在镰仓传得沸沸扬扬,幕府要求足利高氏留下他的妻子和孩子做人质,足利高氏虽然愤怒,但表示同意,幕府为了表示慰问赐给足利高氏象征源氏嫡流的白旗。1333年3月3日足利高氏怀着反叛幕府的心离开了镰仓。

足利高氏反叛之心的形成,分析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镰仓北条幕府的表现令他失去信心,无论是抗元斗争后的犒赏问题,还是此时幕府在天下人心中糟糕的形象,以及天下倒幕的形势。都令足利高氏觉得幕府这条大船已经行将沉没了。

2、 足利氏源氏嫡流的后裔,而镰仓北条氏只是平氏的庶流,这在重视出身和门第的武士心中简直是奇耻大辱。

3、

有野心的人当天下大乱时,就会寻机而动,尤其是足利高氏能力较高,门第也较高,很自然会反幕府以达到个人野心。加上此时他和新田义贞是可以改变双方力量对比的势力,如果反叛幕府自然可以得到最大的功劳。

4、 足利家的本领下野足利庄本是大觉寺统支配的八条院领的一部分,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足利高氏是后醍醐天皇的属下。理当勤王。

5、 北条氏对他的不信任加速了他的反叛。

6、

京畿形式不容乐观,而足利高氏就是要救援京畿。这是一场硬仗,能否胜利还在未知,就算侥幸胜利了,自身实力也会大受损失。这种驱虎吞狼的计谋,足利高氏是不会中计的。

4月23日足利高氏和名越高家兵分两路进攻船上山,名越高家很快就与赤松则时交战,而足利高氏则在当地按兵不动。不久名越高家战死,名越军大败。4月27日足利高氏率军来到了丹波筱村八幡宫举起了倒幕的大旗。向天下散发讨幕的宣。

由于足利家是源氏嫡流的地位,对北条氏不满又无独自起兵实力的诸豪族都对其寄予厚望,长泽,山内,志知予,芦田,田,酒井,波贺野,小山,波波伯部等当地豪族纷纷响应,加上举兵时跟随其倒幕的幕府士兵,高氏聚集了二万三千余人。

5月7日足利高氏开始进攻京都,幕府将数万兵力分为三股,试图同时防备足利高氏和赤松则时,但这犯了兵法上的大忌--分兵。结果5月7日当天足利高氏、佐佐木道誉、赤松则时三军遥相呼应突破幕府的防线攻入京城。北条仲时、北条时益等六波罗探题一族逃往东国,5月9日在近江国莲花寺被追上,全部自杀。后伏见上皇、花园上皇、光严天皇被擒。围攻千早城的幕府军闻知京都陷落的消息,作鸟兽散,千早城防御战结束。至此北条氏的半壁河山已经失去,镰仓也已岌岌可危。

标签: 元弘之乱日本

更多文章

  • 元弘之乱发生于什么时候?元弘之乱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元弘之乱,日本

    元弘之乱发生在1331年,这一年的八月九日改元为元弘,所以称为"元弘之乱"。事件背景1325年北条高时传位于金沢贞显,赤桥守时任执政。1326年邦良太子死,幕府觉得按照"两统迭立"应该由量仁亲王递补为太子。而后醍醐天皇则欲立自己的儿子尊良亲王为太子。幕府将新太子的人选一递交上去立刻遭到了后醍醐天皇强

  • 哈萨克汗国是怎么灭亡的?被谁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哈萨克汗国,蒙古

    哈萨克汗国是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在1456-1847年间创建的国家。由术赤系的苏丹克烈汗与贾尼别克汗创立。1456年正式脱离金帐汗国,向蒙兀儿斯坦与楚河,塔拉斯迁徙,东察合台汗国的也先不花二世与羽奴思把蒙兀儿斯坦的一地方库齐巴什划出,供他们居住。1465-1466年大批游牧民族脱离阿布海儿,他在这年战死

  • 哈萨克汗国是如何建立的?又是怎样一步步崛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哈萨克汗国,蒙古

    分裂15世纪,白帐汗国发生内讧,分裂出诺盖汗国和乌兹别克(月即别)汗国等。1456年,白帐汗国最后一个可汗巴拉克之子克烈汗(又译作克拉依汗),乘乌兹别克阿不勒海尔汗败于瓦剌之机,与贾尼别克汗(阿布赛义德)一起,率领部分游牧部落向东迁徙,进入巴尔喀什湖以南中国明代西域察合台后裔政权亦力把里(东察合台汗

  • 哈萨克汗国:由术赤系的苏丹克烈汗与贾尼别克汗创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哈萨克汗国,蒙古

    哈萨克汗国(1456-1847年)极盛时期占有较大领土,他们居住地区名为钦察草原,分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又称大帐、中帐、小帐。中帐在哈萨克中部高地,小帐在乌拉尔河至里海,大帐在巴尔喀什湖以西至突厥斯坦。小帐也吸收不少诺盖人。东至额尔齐斯河、北至伊施姆河、图尔盖州、鄂木斯克,西至里海,南及锡尔河。

  • 喀喇汗王朝有着怎样的政治制度?是怎样管辖臣民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喀喇汗王朝,宋朝

    建国之初,这个王朝有如突厥汗国,也是一个相当松散的多民族部落联合。中央与汗室早期喀喇汗王朝的政治体制是阿尔泰语系各民族古老的习惯法“双王制”,即汗国分为两部分,由汗族中最长者任大可汗,次长者任副可汗,分别统治汗国的一部分,正汗、副汗的汗号往往带氏族图腾如狮子(阿尔斯兰)、公驼(博格拉)等名。正、副汗

  • 喀喇汗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喀喇汗王朝,宋朝

    王朝源流王朝的历史非常琐碎,与该王朝同时代的文献,如贾马尔·卡尔希(Jamal Qarshī)引用的11世纪《喀什噶尔史》,佚名撰《博格拉汗传》(Tazkirat Bughrahan)中有些片断讲到该王朝,但这些记载带有明显的传说色彩,或具有追述往事的宗教咏史诗的性质。按回鹘语直译,“喀喇”本意为“

  • 五丈原之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最终含恨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五丈原之战,三国

    诸葛亮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正史还是在野史中,都是一个极其惹眼而又忠君的角色。在本篇文章中,小编将会带领大家认识一下,刘备死后的诸葛亮。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深感统一天下的压力巨大,日日忧心。不仅用心教导劝解主公刘禅,并且狠抓军队。表明一定要率领军队,收复汉室江山,铲除奸佞之徒,三国一统,完成先帝的遗留愿望

  • 揭秘:五丈原之战诸葛亮真的是因为一场雨而败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五丈原之战,三国

    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蜀国据川蜀险恶之地,物产不丰,国境狭小,失去荆州后,蜀国仅剩下益州与半个雍州,天下九州,只占一州半,实为三国最弱的一方,至于蜀军看似强大的军事力量,背后其实是诸葛亮的穷兵黩武。诸葛亮凭借一州之地,六出祁山主动兴兵北伐,也是迫不得已之举,蜀国势弱,若三国一起休养生息,经年之后,国力

  • 诸葛亮生命中最后一仗五丈原之战打法如何?结局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五丈原之战,三国

    中国历史上有过很多被刻画出来的完人,诸葛亮(181年-234年 )应该算是在民间最有人气的完美的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发明家,并为了蜀汉政权的稳固发展,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一提起他,就会想到“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诗句。而这个诗句的背景故事,就是他这一生最后一仗病

  • 兖州之战的过程 如何评价兖州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兖州之战

    兖州之战是三国时期曹操和吕布发起的一场著名战役。相关史书都有记载关于兖州之战简介,通过兖州之战简介,有助于全面地了解兖州之战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兖州之战发生于194年,截止于195年,是曹操在兖州和吕布等人发生的交战,虽然双方互有胜负,但是战争结果最终以曹操获得胜利而告终。兖州之战而通过这次兖州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