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末的一系列农民起义是唐亡的根源吗?唐末农民战争造成了什么影响?

唐末的一系列农民起义是唐亡的根源吗?唐末农民战争造成了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358 更新时间:2024/1/11 13:16:13

唐懿宗即位不久,大中十二年(859年)十二月,爆发了裘甫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揭开了唐未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在唐朝军队的镇压下,起义于咸通元年(860年)七月失败。咸通九年(868年)又爆发了庞勋领导的桂州戍卒兵变,他们北归,直攻入徐州,大批农民加入,使兵变转变为农民起义,并控制了淮北、淮南广大地区,起义队伍发展到20万人。

咸通十年(869年)

起义被镇压。但它给唐朝以沉重的打击,《新唐书》认为:“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这一点也不错,可知庞勋起义作用巨大。裘甫起义,改元“罗平”,铸印“天平”,都含有铲除不平的要求,庞勋起义,从桂林北上进行流动作战,对黄巢领导的唐未农民大起义有着重大的影响唐朝镇压了庞勋起义后,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更为变本加厉。咸通十四年(873年),关东地区大旱,麦收仅半、秋收全无,农民以蓬子面和槐树叶充饥,饿死者众多。唐政府不仅不予救济,还派官吏到地方催交赋税,对人民“动加捶挞”,人民“撤屋伐木,雇妻鬻子”,仅够供官吏酒食之用,依然不能交纳赋税,农民被逼得无路可走懿宗年间,曹州(今山东定陶西)流传歌谣:“金色虾螟争怒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乾符元年(874年)底,濮州(今山东鄄城北)人工仙芝领导数千人在长垣(今属河南)起义,他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內诸豪都统”,传檄诸道,痛斥唐朝官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王仙芝义军不久攻占濮州、曹州。乾符二年(875年)初,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黄巢聚众数千人起义,响应王仙芝王仙芝、黄巢都是“贩盐白丁”,黄巢善骑射,爱结交豪侠之士,粗涉书传,屡试进士不第。黄巢既是失意士子,又是受唐政府打击的私盐贩,他看到唐政府的极端腐朽和人民的普遍不满,从而产生了推翻旧皇朝、建立新世界的宏大抱负。

黄巢起义后,与王仙芝合兵,转战山东,义军获得较大发展。以后,又转入河南、湖北、安徽,沉重地打击了官军。唐皇朝见军事镇压奏效不大,便采用招降手法。乾符三年(876年)九月,王仙芝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发生动摇,准备接受唐朝的招降、封官遭到黄巢的反对。黄巢“因殴仙芝,伤首”等条约。众将士也表示反对,王仙芝才未降。于是,黄巢与王仙芝分手,王仙芝留在湖北,黄巢率部回河南山东。乾符四年(877年)王仙芝再次向唐朝请降,未成。

乾符五年(878年)

在黄梅(今属湖北)与唐军激战,5万起义军壮烈牺牲,王仙芝被杀。王仙芝虽有首举义旗之功,但多次动摇,给起义带来重大损失,自己也被杀害。王仙芝失败后,余部由尚让率领北上投奔黄巢,这时,起义军有10万余人,共推黄巢为主,黄巢称“冲天大保均平大将军”,改元“王霸”,设官分职,建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这增强了起义军的战斗力,为起义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黄巢建立王霸政权后,于乾符五年春率大军由山东进入河南,威胁洛阳唐朝以重兵抵抗。

黄巢认识到中原地区唐朝兵力较强,于是便改变战略进攻方向,采取避实就虛,挥师南下,将兵锋指向唐朝力量薄弱的江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征”。起义军渡过长江,由皖南入江西,再进浙江,从衙州(今浙江衡县)开仙霞岭山路700里,进入福建,克福州。乾符六年(879

年)越过大庚岭,进入岭南,攻克广州,又兵占桂州(今广西桂州),控制了两广地区,镇压了贪官污吏和地主豪商黄巢原想留在岭南,但北方籍士兵不服水土,又遇疾疫,军中死者十之三四。于是黄巢决定北伐,攻打长安、推翻唐皇朝。黄巢发布檄文,揭露了唐朝宦官专权,官吏贪暴、纲纪败坏,科学失才等弊病,提出了“禁刺史殖财产,县令犯赃者族”的主张。

乾符六年十月,义军从桂州北上,进入湖南攻下潭州(今湖南长沙),攻占江陵(今属湖北),在襄阳(今湖北襄阳樊城)受阻,便沿江东下,经江西、安徽、浙江。至僖宗广明元年(881年)

七月,义军过长江、跨淮水,进入河南,起义军扩大至60万人。十一月克洛阳,唐朝廷大为震惊。十二月,攻破潼关,黄巢亲率大军直趋长安。十二月五日(881年1月8日),唐僖宗仓皇出逃成都。同日,义军进入长安。百姓夹道欢迎,大将尚让对百姓言道:“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广明元年十二月十三日(881年1月16日),黄巢在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改元金统,仿唐朝体制充实政权机构。大齐政权规定,唐朝三品以上官员停职,四品以下留任为安定社会秩序,黄巢“下令军中,禁妄杀”,农民政权只对假降的张直方、顽固抗拒的唐朝宰相豆卢瓒、崔沆等官僚地主进行镇压。

同时,“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黄巢还派岀使臣到各地招降藩镇,以扩大势力和影响。农民政权还在长安实行”均平”政策,以强力剥夺官僚富豪的财产,称之为“淘物”,使富家一贫如洗,起义军还没收地主田地。在长安,起义军“见贫者,往往施与之”③黄巢建立大齐政权后,满足于已取得的胜利,有麻痹轻敌情绪,没有派劲旅追歼以唐僖宗为首的唐朝残余力量,使唐朝得以站稳脚根,重新组织节度使围攻起义军。

黄巢起义军北伐,攻克许多城市,却不派兵驻守,即使对洛阳也是如此。进入长安后,也没有逐个消灭关中的节度使。这些失策,导致农民起义军由主动逐渐变为被动。广明二年(881年)三月,唐僖宗命郑败为统帅,率兵镇压义军,义军尚让部遭到失败。四月,郑败传檄各地节度使围攻义军,将长安包围,黄巢便主动撤出长安,在唐军进入长安造成混乱之后,义军分数路杀入长安,大败唐军,回到了长安。中和二年(882年)正月,唐僖宗命王锋为宰相,统帅各路唐军进围长安。义军处境渐趋困难,粮食极缺,以至用树皮等充饥在唐军分化诱降之下,义军同州防御使朱温降唐。唐政府又请沙陀贵族李克用出兵协同镇压义军。

中和三年(883年)四月,黄巢打了几次败仗,便率15万义军撤岀长安,向河南方向退却。五月,义军到河南,攻打陈州(今河南淮阳)时,大将孟楷牺牲。黄巢报仇心切,率军猛攻,前后300天,乂军长期被拖在陈州,丧失了转移到有利地区发展自己的大好机时,反使自己陷入了更为被动的局面。中和四年(884年)五月,义军被李克用击败,尚让等义军将领向唐朝投降,黄巢率千余人退向山东。

六月,在泰山狼虎谷,黄巢悲壮自刎,农民起乂军主力失败,其余部在黄巢侄儿黄浩带领下,坚持斗争达17年,天复元年(901年)才在湖南失败黄巢农民大起乂的特点是流动作战。在起义前期,农民军力量弱小,为发展自己,打击敌人,采取避实就虚,进行流动作战,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在义军力量壮大,要推翻唐政权时,依然攻一地弃一地,不建立根据地,就是一大失策。它使乂军进无后援,而一旦失利,又退无基地。是起义军失败的重要原因。农民起乂军胜利后骄做麻痹,不追歼唐朝残余力量,也是造成失败的原因之一。

唐未农民起义军的领导集团,时时发生动摇,先有王仙芝,后有朱温,危急时又有尚让等降唐,这样的领导核心很难领导农民起义军战胜强敌。唐末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农民起乂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统治。农民起乂军从数干人发展到60余万,转战南北,横扫大半个中国,规模之大,声势之壮,不仅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的壮举,也是世界农民战争史上的奇迹。他们攻破州县,惩处贪吏,使唐朝统治陷于土崩瓦解的局面,大大削弱了唐朝的力量,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农民起义军处死了不少残酷剥削农民的官僚、贵族、地主,特别使残存的士族“丧亡且尽”。

这样,“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阅阀”。士族终于被农民起义所摧毁。随着一批官僚地主的被杀,部分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自耕农,使土地集中的趋势有所缓和佃客的地位有了改变,这种阶级关系的变化,为五代和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农民起义又打击了藩镇势力。起义军北伐经过之处,“所在雄藩,望风瓦解。经过农民起义的扫荡,一些藩镇削弱了,一些藩镇被消灭到农民起义失败之时,原来藩镇林立的北方,只剩下朱温、李克用等几个大藩镇。

可以说,这是农民起义的重要贡献之一,为国家的统一减少了阻力第三,这次农民起义在领导人的称号中有“天补平均”、“冲天太保均平”等字样,这是我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打出“平均”或“均平”旗号平均思想的出现,表明农民斗争水平了有了提高,农民认识也有了发展。他们已不再仅仅反对封建暴政、徭赋和人身奴役,而且有了反对豪强兼并和平均财富的要求。平均思想的萌芽,影晌到宋代农民起乂“等贵贱,均贫富口号的提出。平均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是一种革命的思想,但在小私有制的条件下,实现平均,只是一种空想。唐未农民起义有平均思想的萌芽,其历史作用是应予肯定的,它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标签: 唐末农民战争唐朝

更多文章

  • 唐末农民大起义谁领导的?大起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唐末农民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唐末农民战争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十二月浙东人裘甫举起反唐义旗,至中和四年(884年)黄巢义军被镇压,这场反抗唐王朝统治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先后长达25年之久。唐宣宗李忱时期,朝政腐败、宦官专权的矛盾日渐突出;战争不断,社会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兼并集中,赋税逐年繁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农民大量逃亡,被

  • 大非川之战——薛仁贵一生最大的败仗,彻底让他身败名裂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薛仁贵,唐朝,大非川之战

    大非川之战是唐朝为了扭转在西域、河西一带的不利局面而主动向吐蕃发起的一次进攻。战前,唐高宗特意从朝鲜半岛上抽调了一代名将薛仁贵(薛仁贵曾担任安东都护府都护)担任此次西征的主帅。自建国以来,唐朝已经攻灭东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西突厥汗国、高句丽王国、西域诸国,击败吐谷浑汗国。长期处于胜利状态下的唐军十

  • 十万唐军大非川之战全军覆没!不是输给40万吐蕃军队,那他们输给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大非川之战,唐朝

    公元7世纪30年代,唐蕃关系以和好为基础,并因文成公主的和亲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相继逝世后170年间,两大帝国却以斗争为主。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大权掌握在大论禄东赞手中,吐蕃开始向四周扩张,与唐和好的国策发生逆转。而大唐的国势却在这十余年中日益衰竭,军队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差,对周边各藩属

  • 镇南关大捷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打响的 镇南关大捷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光绪,广西,法国,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镇南关大捷是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3月,在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国侵略者取得重大胜利的著名战役。历史背景1883年法国军队进攻越南顺化,强迫越南订立法安《顺化条约》,意使越南脱离中国的藩属地位,成为法国的保护国,引起中国清朝政府朝野大哗,慈禧太后大为震怒,下诏向越南派兵,

  • 揭秘镇南关大捷的抗法名留青史的名将有哪些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镇南关大捷

    镇南关大捷的抗法名将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广东钦州沙尾村人。他幼年的时候,父母双亡,孤身流落。后来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运动,立下了不少功勋,被朝廷御赐黄马褂,封骑都尉。镇南关大捷的油画1883年,法国入侵越南。而越南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藩属国,法军此举意图在让越南脱离中国的保护,从而使之沦为法国

  • 晚清重臣重修祖宅只花6两银子 曾缔造镇南关大捷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晚清重臣重修祖宅只花6两银子,镇南关大捷

    他是与张之洞、左宗棠等人齐名的晚清重臣;他曾率兵取得晚清历史上唯一的对外战争的胜利——镇南关大捷;抵御八国联军,他战至一兵一卒,最后吞金殉国……他就是被誉为“北直廉吏第一”的重臣——李秉衡。然而,为何他最后却成为“国之罪人”?近日,记者对已被列为大连市重点保护建筑——李秉衡故居进行了走访。小村庄内,

  • 解析东汉著名的水利专家王景有什么成就?(王景治黄河)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王景,王景治黄河

    东汉初年著名的水利专家、地理学家王景,曾经奉光武帝之命,治理好了泛滥达六十年之久的黄河水患而被载于史册,自从王景治河之后,黄河在此后的近千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发生大的泛滥,后人将王景的功绩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相提并论,可见他的成就之大。王景治水图王景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奇才,他的身世也很传奇,他出生在现在的朝

  • 王景是奉光武帝之命治理黄河吗?治河结果如何(王景治黄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景,黄河,光武帝,东汉,王景治黄河

    东汉初年著名的水利专家、地理学家王景,曾经奉光武帝之命,治理好了泛滥达六十年之久的黄河水患而被载于史册,自从王景治河之后,黄河在此后的近千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发生大的泛滥,后人将王景的功绩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相提并论,可见他的成就之大。王景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奇才,他的身世也很传奇,他出生在现在的朝鲜半岛,当

  • 揭秘:东汉著名的水利专家王景是如何治水的?(王景治黄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景,水利专家,东汉,王景治黄河

    东汉初年著名的水利专家、地理学家王景,曾经奉光武帝之命,治理好了泛滥达六十年之久的黄河水患而被载于史册,自从王景治河之后,黄河在此后的近千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发生大的泛滥,后人将王景的功绩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相提并论,可见他的成就之大。王景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奇才,他的身世也很传奇,他出生在现在的朝鲜半岛,当

  • 刘盆子是哪个朝代的皇帝?刘盆子为何会双目失明(刘盆子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皇帝,刘盆子,刘盆子称帝

    历史发展趋势总是必然的,人生命运总是注定的,像汉朝的皇帝刘盆子即是如此。面对历史前进的车辙,刘盆子无法改变,做了赤眉军的傀儡,任人摆布;面临亡国之际,刘盆子回天乏术,毅然投降了刘秀(即汉光武帝),做了他的官员,安享后生。然而就在刘盆子投降刘秀不久后,又遭遇他生命中最不幸的事情:因病双目失明,这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