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沙漠之狐:轴心国集团非洲军司令隆美尔(卢提西行动)

沙漠之狐:轴心国集团非洲军司令隆美尔(卢提西行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817 更新时间:2024/1/24 12:27:35

在半个多世纪前的德国,出现了一位非同寻的着名将领。他既非贵族职业军官家庭出身,又未在高等军事院校里接受过正规参谋教育;但他却以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的行动而在德国军事史上留下盛名。他就是拥有“沙漠之狐”绰号的德国陆军元帅艾尔·隆美尔。

隆美尔,这个德国装甲兵的战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一位声名显赫的风云人物。构成隆美尔传奇色彩的因素,首先是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诈和诡秘的微笑,而更主要的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常使对手措手不及。

隆美尔1891年出生于德国南部布伦兹的海登海姆镇。1910年7月入德国军队服役,不久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屡建战功而多次获奖,并晋升为上尉。1919年以后,先后担任连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猎骑兵营营长、军事学校校长等职。1937年根据自己的讲稿写成《步兵进攻》一书,很受德国青年的欢迎,也为他以后担任指挥要职铺设了进身之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隆美尔任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1940年任第十装甲师师长。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先后担任许多军事要职。

隆美尔认为,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在两军作战中,谁先用火力压住对方,谁就往往可以获得胜利。在1940年夏的对法作战中,隆美尔彻底实现了这一信念。从6月5日起,隆美尔的第7师便已开始从索姆河北岸南岸发起进攻。索姆河上的公路桥,在法军撤退时已经被炸毁,保存完整的只有两座铁路桥和两座旱桥。隆美尔在向索姆河南岸发动进攻前,首先以强大的炮火对这几座桥梁作封锁性射击,当占领这4座桥后,即令战车及其他车辆和步兵迅速通过。6月6日晨,隆美尔的第7师已在索姆河南岸像演习一样,以疏散的战斗序列越野前进。装甲车打头阵,一面走一面战斗,前进的速度恰好可以使步兵跟上。第7师以每天70-80英里的速度前进,连克第厄普、甚瓦勒雷和法国最重要的深水港瑟堡,从而结束了隆美尔的闪电战。第7师仅死伤2000人,损失坦克42辆,而俘虏的盟军官兵共计有9.7万余人。隆美尔因此而荣获一枚武士级十字勋章,成为传奇人物。第7师也获得“魔鬼之师”的称号。

1941年初,隆美尔被任命为援救意大利军的德国非洲军军长,远征来到黎波里。当时,英军认为德军前来支援的兵力很少,决不敢贸然开战,主观上有轻敌思想;客观上英军又正处于换防阶段,补给困难。而在当时,德、意一共只有4个师的兵力,处于劣势。隆美尔利用英军调防、轻敌的有利时机,不顾柏林和罗马军事当局的坚决反对,出其不意,悍然下令,展开进攻。3月15日,隆美尔军从塞尔提向穆尔祖赫发起进攻,迅速向南挺进了450英里,给英军以意想不到的打击。英军撤到阿吉打比亚地区,准备据险固守。隆美尔不给英军以喘息机会,利用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再创敌军,结果英军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内从昔兰尼加的东界后退了400英里。英军中东总司令韦维尔也被英军总部解职。隆美尔因其指挥作战灵活,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而被称为“沙漠之孤”。同年6月隆美尔被提升为德军元帅,时年49岁,成为德军中最年轻的元帅。

接着,隆美尔挥军乘胜追击,不到10天,前进500多公里,直抵埃及境内的阿拉曼。然而隆美尔部队过长的战线增加了供给困难,他的疲劳至极的部队也失去了攻势,不得不暂停进攻。而英国人则加强了其在北非的兵力,大量的美国新式重型坦克也源源而来,从而使中东英军的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隆美尔自昔兰尼加会战大胜以来几乎没得到什么补充。1942年10月23日,英第8集团军新司令官蒙哥马利向隆美尔发起代号为“轻步”的进攻。隆美尔很清楚自己所面临的不利形势。他弹药缺乏,坦克和车辆所剩的燃油也不多了。如果他的部队坚守在原地,一但英军突破防线,就会形成包围态势,德军必将彻底覆灭。因此,隆美尔不顾希特勒的死守命令,断然下令撤退。此时的隆美尔手中既无预备队,又缺乏燃料。然而,蒙哥马利没能及时察觉隆美尔的撤退行动,察觉后又用兵过于谨慎,没有抓住最有利的追击时机,使隆美尔的溃退之军摆脱了被全歼的恶运。11月9日,隆美尔终于带着德非洲军的部分部队撤出埃及,退回到利比亚境内。

1943年11月,隆美尔出任B集团群军司令并奉命加强“大西洋壁垒”防御工事,他一再强调“必须在海岸击败敌人”的论点。在隆美尔的推动下,“大西洋壁垒”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已全貌改观。在他认为可能登陆的任一滩头,架起了粗糙的登陆障碍物,另外在数千公里的海岸线埋设了500万枚地雷。在空旷地立尖杵使滑翔机无法着陆。尽管“大西洋壁垒”工事做得很完善,敌军仍可能夹带强势兵力与物资抢滩登陆,因此隆美尔主把装甲部队部署于海岸不远处。以免盟军的空中力量切断预备队与战场的联系。但以西线统帅伦斯德为首的多数高级军官,认为把装甲部队分散来防御海岸,不但无法做强大反击,也失去了机动性,所以计划将装甲师做纵深部署,待判定敌军主攻位置后再展开攻击。由于双方争论不休,希特勒做了一个致命性的折衷决定,将装甲师分散于海岸,但仍距海岸有一段距离,却造成了战略战术装甲预备队不足。

更多文章

  • 查科战争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查科战争,玻利维亚,巴拉圭

    1932年5月,一位玻军少校乘飞机巡视北查科时,发现一个大湖。由于北查科炎热干旱,玻、巴两国对控制当地水源极为重视。一个面积广阔的湖泊,战略意义重大。少校向政府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并很快接到命令:迅速占领该湖泊。于是,他便带领着一支小分队赶往湖边。经过3个星期的艰苦行军,当他抵达湖边时却沮丧地发现,

  • 查科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查科战争,玻利维亚,巴拉圭

    格兰查科地区位于巴拉圭河以西、安第斯山脉以东,亚马逊盆地以南,潘帕斯草原以北,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但人烟稀少、缺乏物产。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对格兰查科北部约26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归属一直存在争议。1884年,智利、玻利维亚、秘鲁三国爆发“南美太平洋战争”。战争中,智利击败玻、秘联军。战败的玻方被迫将唯一

  • 许特根森林战役的称呼怎么得来的 许特根森林战役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德国,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许特根森林战役

    1944年10月8日,艾森豪威尔同蒙哥马利、布莱德利在布鲁塞尔商议盟军未来的行动后,整个冬季进攻的雏形形成了。此战役被称呼之为:许特根森林战役。该战役从1944年9月19日至1945年2月10日,战场在纳粹德国-比利时东部边境,范围超过50平方英里(129平方公里),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本土进

  • 许特根森林战役为什么会是德国本土作战中最长的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本土,美国,蒙哥马利,巴顿,许特根森林战役

    二战期间有很多战役都非常有名,作为战争发起之一的国家德国,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向其他国家发起攻略,但是它也有本土做战的时候,其中最长的一个战役要数许特根森林战役了,这场持久战从1944年9月份一直打到了1945年的2月,跨度长达近半年,而且这一战的范围超过了50平方英里,这对于德国而言,是最长的一场

  • 许特根森林战役:德国本土进行最长时间的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许特根森林战役,德国

    1944年10月8日,艾森豪威尔同蒙哥马利、布莱德利在布鲁塞尔商议盟军未来的行动后,整个冬季进攻的雏形形成了。此战役被称呼之为:许特根森林战役。该战役从1944年9月19日至1945年2月10日,战场在纳粹德国-比利时东部边境,范围超过50平方英里(129平方公里),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本土进

  • 关于祖鲁战争的评价如何?对世界有着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祖鲁战争,英国

    相关评价1879年的英祖战争的进行与众多其他非洲的殖民战争颇为类似。相似的是,用小规模的专业的以现代化的步枪大炮武装的英国部队,以及从本地同盟者中征召的本土人去对抗那些进行顽强反抗的土著人军队,但到最后土著们会屈服于密集的炮火。祖鲁战争也是如此。但是祖鲁人出人意料的赢得了一场胜仗,这场令人震惊的胜仗

  • 祖鲁战争中的屠杀事件是怎么回事?是导火索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祖鲁战争,英国

    屠杀事件1876年9月,一大群年轻女子因为她们没有接受塞奇瓦约的安排嫁给一群年长男子,而是自己选择了同龄男子而被屠杀的事件导致了纳塔尔政府的强烈抗议,并占领政府通常倾向于以屈尊俯就的态度看待被征服的非洲民族的事务。塞奇瓦约和德兰士瓦见由于边境线纠纷所造成的紧张关系依然持续着。西奥菲勒斯·谢普斯通爵士

  • 达喀尔战役发生在什么背景下的 达喀尔战役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法国,德国,印度支那,赤道,达喀尔战役

    达喀尔战役,较常为人知的名称是威吓行动,是于1940年9月盟军发动的一场不成功行动,其目的是为了要夺取维希法国控制的法属西非(今日的塞内加尔)达喀尔的控制权,由夏尔·戴高乐率领自由法国军队发动进攻。最后的结果是以盟军的撤退结束。战役背景1940年6月,法国和德国签订了停战协定之后,法国殖民地展示出既

  • 达喀尔战役为什么会说是一场不成功的行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盟军,法国,戴高乐,二战,达喀尔战役

    达喀尔战役,较常为人知的名称是威吓行动,于1940年9月盟军发动的一场不成功的行动。其目的是为了要夺取维希法国控制的法属西非(今日的塞内加尔)达喀尔的控制权,由夏尔·戴高乐率领自由法国军队发动进攻。最后的结果是以盟军的撤退结束。1840

  • 王振是如何成为太监的?为什么能得明英宗信任?(王振擅政)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王振擅政,明朝

    王振,明朝蔚州人氏,汉族人,幼时吸读书识字,年长之后,自阉入宫。王振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史称王振“狡黠”、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王振善于伺察人意。王振刚刚入宫的时候,便得到了明宣宗的喜爱。但是因为当时明宣宗身边围了许多与宣宗十分亲近的太监,所以他并不能成为最受宣宗宠信的太监。不过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