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将相和”幕后的真正推手

揭秘:“将相和”幕后的真正推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994 更新时间:2023/12/22 6:59:21

导读: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将相和”只是蔺相如为赵国着想,面对廉颇的挑衅,处处忍让。然而历史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将相和”中隐藏着更深刻的内涵,不仅关系到廉颇蔺相如的个人仕途,还关系到整个赵国的外交路线。

网络配图

首先,战国时期,赵国是东方强国,国内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但是,不管是廉颇还是蔺相如,他们在赵国都是权重之臣,却并不是位高之人。因为战国时期,一个人在政治上有成就的主要标志并不在于封将拜相、担任国家的重要军政职务,而是封君命侯、获得贵族爵位。廉颇战功卓着,但是面对赵国边将难封的政治现实,他也用了三十年才得以封君。但是,战功远不如廉颇的乐毅赵奢赵括都早早的封君,甚至连外国降将都能轻易地封君拜侯。为赵国出生人死的廉颇,却远不如这些人。这让廉颇的心里颇为难受。

对蔺相如而言,他的政治生涯更为辛酸。因为他曾是赵国宦官缪贤的舍人,是通过缪贤才进入赵国政治中心。即使蔺相如十分得宠于赵王,但是他还是受到赵国贵族的歧视,蔺相如要封君命侯,路途比廉颇更为艰难。一开始,廉颇也挺瞧不起蔺相如,所以处处挑衅,但是聪明的蔺相如却发现,与己处境相同的廉颇将极有可能成为自己政治上最大的盟友,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也油然而生。廉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出于共同的利益和政治需要,结为盟友,才能与赵国贵族竞争。

其次,“将相和”与赵国的外交路线有关。可说这是一场由赵王主导的改革,是对赵国政治结构的一次全新布局,更进一步言是对联秦和抗秦两种外交路线的融合。

网络配图

廉颇是赵国军事的主要力量,曾经攻打过燕、齐、魏,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廉颇对秦国的战争却只有长平一战,而且还消极应战。显然地,廉颇并不想与秦国结怨,他属于联秦派。至于蔺相如,可以从他的众多行为之中看出他对秦的态度是抗秦。着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戏弄了秦王一番,宁愿以赵国的大量土地和人民作为代价,也要把和氏璧偷渡回赵。另外,蔺相如是宦官缪贤的舍人,缪贤与燕王交好,燕国是最大的抗秦国,那么作为缪贤谋士的蔺相如无疑也是抗秦派。初始,廉颇和蔺相如之间不和,也极有可能是因为双方政治路线的不统一。

廉颇处处挑衅蔺相如,蔺相如处处忍让,还把廉颇与秦王作比较,其实也是别具深意。他告诉了廉颇一个道理:虽然我们的政治路线有异,并不代表我害怕你。但是我们的目的一样——都是要使赵国强大起来,只有我们合作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这也是赵王的旨意。当廉颇明白这层含义之后,就有了“负荆请罪”的典故。

这就是赵王高明的地方。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想要让自己统治下的能人既形成合力、又互相制约,那么实现派系间的平衡布局就非常重要。不论是联秦还是抗秦,都必须要相互制衡,不能让任何一方过于强大。联秦,与秦国走得太近,会引起其他各国的反感。抗秦,也会引起秦国的反击。只有综合这两种势力,才可能各方都不得罪。而且在必要的时候,赵国面对其他各国才能有才可用。

网络配图

例如,在赵孝成王继位之后,秦攻打赵国,蔺相如决定向齐国借兵。由谁出面借兵呢?最佳人选——蔺相如。因为在此五年之前,蔺相如带兵攻齐,赵国抗秦派的蔺相如主动向齐言和,这也成了此次借兵的基础。再比如说,长平之战,秦攻赵,秦赵之间实力悬殊,如果硬攻,赵国胜利的机会并不高。此时最佳的将领就应该是属于联秦派的廉颇。廉颇也的确是这么做的,消极应战。“将相和”的最终目的也得以实现,需要红脸就推出红脸,需要白脸就推出白脸。

时过境迁,蔺相如病危之后,“将相和”的局面也随之被打破,老将廉颇已经不能再为赵国在七国之间寻得立足之地,赵国也逐步走向灭亡。从反面也论证了赵王一手主导的“将相和”的局面,是出于赵国的生存发展赵王不得不做的局。

标签: 将相和

更多文章

  • 揭秘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之误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口口相传的趣事,而廉颇更是被认为是知错就改的典范。那么廉颇和蔺相如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呢,廉颇又为何要负荆请罪呢?廉颇和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和大臣蔺相如之间的恩怨纠葛,其中蔺相如的勇敢大度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点一直以来都为人所称道。其中廉

  • 将相和的历史背景?将相和的故事主要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将相和,廉颇,蔺相如

    在战国的时候,在赵国发生了一个将相和的故事。那么,这个将相和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呢?这个故事发生在“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之后。在秦国提出要与赵王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的时候,蔺相如作为使者去了秦国。他看出了秦王并不是真心的想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个和氏璧,便使计将和氏璧偷偷地送回了赵国。最终秦王只能将

  •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之误:蔺相如并没有做过相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京剧中有一个著名的传统剧目《将相和》,这里的“将”就是廉颇,这里的“相”自然就是蔺相如了,于是,许多人就以为历史上蔺相如的官职就是宰相。其实,蔺相如从来就没有做过相。战国时代,赵国最高的官职称为“相邦”,西汉司马迁写《史记》时,因为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邦”为“国”,从此“相邦”称为“相国”,简称

  • 【鲁仲连义不帝秦】原文翻译赏析,秦围赵之邯郸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鲁仲连义不帝秦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闵王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此时鲁仲连适游赵,

  • 鲁仲连为什么义不帝秦?尊秦为帝的危害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鲁仲连,义不帝秦

    义不帝秦的典故《战国策·赵策三》:秦围赵都邯郸,魏王使晋鄙领兵救赵,止于荡阴(《史记·魏公子列传》谓止于“邺”)不进.又派客将军辛(《史记》作新)垣衍潜入邯郸,通过平原君赵胜劝说赵王尊秦为帝,平原君犹豫不决.正在邯郸游历的鲁仲连听到“魏

  • “靖难之变”千古谜案:建文帝真的失踪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靖难之变,明朝

    在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民族所掌管着的朝代,明朝毫无疑问吸取了我们的目光,很多人都在研究这个历史上并不算太起眼的朝代,毕竟他和其他的汉民族朝代比起来没有那么地出色。开国之期自然是血腥之时,而在朱元璋之后,接下来的皇位传承之中,竟然又出现了问题,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为帝时,把自己的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这样可

  • “靖难之变”是怎么回事?建文帝真的死于大火之中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靖难之变,明朝

    话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以后,也是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朱元璋去世以后,继承皇位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孙子朱允炆,也就是历史上被叔叔夺了皇位的建文帝!为什么朱元璋最终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了呢,原来这朱元璋一开始是立了朱允炆的父亲为皇太子,可是后来不幸的是朱允炆的父亲突然去世了,这一下朱元璋没办法只好

  • 靖难之变:贯穿一个王朝的诅咒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靖难之变,明朝

    1398年(洪武31年)6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京城驾崩。由于皇太子朱标早于洪武25年病殁,按预先确定的立嗣诏令,朱标的长子、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年号“建文”。关于建文帝其人,明代朝廷史官对他所作的肆意歪曲和恶毒攻击同广泛流传于儒生文人和民间传说中的完美无缺的仁君形象构成了过目难忘的反差

  • 巴拉圭战争中双方兵力分别有多少人?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巴拉圭战争,巴拉圭

    1864年,在遥远的南美洲发生了一场“现代化”的战争!这场战争是由南美小国巴拉圭发起,同时对战三大邻国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堪称南美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他们所使用的武器设备之先进,堪称历史上近现代战争分水岭。这场战争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使用了步枪、机关枪、高爆炸药、大炮等现代武器,

  • 巴拉圭战争:巴拉圭试图用战争改变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巴拉圭战争,巴拉圭

    小国并非没有可能通过战争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想做到这点,大体有三条道路。第一种最为古典,即通过体制建设,激发出超常的军事效率,完成对周边大国的逆袭。历史上从人口到经济上都处于绝对弱势的游牧民族,能够入侵周边文明成功者,基本都是遵循这样的路径。其通过游牧生活不断强化的军事能力,使之天然拥有更高的军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