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斗力极强的7万清朝军队,为何被准噶尔打的一败涂地?(平定准噶尔)

战斗力极强的7万清朝军队,为何被准噶尔打的一败涂地?(平定准噶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632 更新时间:2023/12/22 4:44:22

众所周知,在清朝前期,清朝军队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尤其是清朝引以为傲的八旗劲旅,当年的战斗力确实不错。但是在公元1731年,清朝军队却遭遇了一次惨败。雍正皇帝集结了7万多军队,准备一鼓作气灭掉盘踞西北的准噶尔部。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被准噶尔部打的一败涂地。在此之后,清朝暂时放弃了征服准噶尔的计划。

首先讲一下准噶尔部的由来,准噶尔部其实是蒙古部落的一部分。在明朝后期,蒙古部落分裂成了漠北、漠西漠南三大部分,准噶尔部算是漠西蒙古一部。清朝崛起以后,漠北和漠南各部都先后归顺了清朝。当年,清朝南下中原的过程中,就有蒙古仆从军的身影。至于准噶尔部则没有归顺清朝,与之相反,准噶尔部在逐步扩。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在位的后期,准噶尔部已经成为一个庞然大物,大到连清朝也需要拼尽全力。

从疆域来看,准噶尔部盘踞西北地区,所控制的疆域不小。但整个准噶尔部也只有几十万人口,连清朝一个州府的人口都不到。至于军队,清朝的八旗和绿营加在一起有90多万,准噶尔部只有5万多备军。但是,准噶尔部军队的装备非常好。由于是草原部落,因此5万多军队清一色的骑兵。不要以为,准噶尔部都使用大刀长矛。准噶尔部从沙俄进口了大量的火枪海外火炮,经过统计,有超过2万准噶尔部队使用火枪。

与之相比,无论是武器还是装备,清朝都不如准噶尔部。雍正皇帝在收拾完自己的兄弟们以后,也希望像历史上那些伟大帝一样名留青史。因此,雍正皇帝开始对西北用兵,打算一鼓作气灭掉心头大患准噶尔部。7万多清朝军队兵分两路夹击准噶尔部,其中,北路的清军战斗力很强。因为这些军队基本上都是八旗兵和蒙古骑兵组成的。当时的八旗兵战斗力还没有完全堕落,至少还是有战斗力的。

公元1731年,北路军统帅傅尔丹抽调了1万多精锐部队,准备对准噶尔部发动突袭。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被准噶尔军队诱敌深入,然后直接陷入了包围圈。自己的武器和兵力都不如对手,最后清朝军队大败亏输,傅尔丹带着2000多人突出重围。此战,清朝军队损失了将近8000人。虽然从数量上不是特别大,但这些部队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丧失了这么多精锐,清朝已经无力继续进攻准噶尔,为此,雍正皇帝停止了军事行动。

在这次战争中,清朝军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其中,自己的火力不足是重大问题。清朝军队注重弓马骑射,装备的火器非常有限。即使装备的那些火器,也都是明朝剩下的,与准噶尔进口的火器相比,已经明显落后。但是清朝毕竟人口众多,一次战争的失败根本不算什么。雍正皇帝去世于1735年,没有机会报仇。平定准噶尔的重任留给了乾隆皇帝,依靠自己雄厚的基础,乾隆皇帝最终平定了堪称硬骨头的准噶尔部。

标签: 平定准噶尔清朝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清朝平定准噶尔时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两万清军士兵血洒漠北草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平定准噶尔,清朝

    公元1730年的冬天,清朝的统治者雍正皇帝为了平定准噶尔部的扰乱,派靖边大将军傅尔丹率领二万余士兵从京城出发,前往喀尔喀蒙古堵截前来掠夺的准噶尔军队。在正式出征的那天,雍正皇帝在太和殿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然而在出征当天,天色突然大变,狂风夹杂着暴雨将出征士兵的军旗和衣物全部打湿,使他们狼狈的奔出德

  • 廉颇知错能改?负荆请罪、将相和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廉颇,蔺相如,赵王,将相和

    蔺相如忠君体国、宽容大度,廉颇负荆请罪、罪错能改,于是便有了流传千古的“将相和”。然而,或许并没有这么简单。照例,我们先回顾下事件原委。公元前279年,秦、赵举行了渑池之会,商议和谈。期间,蔺相如以“信不信我溅你一身血”的不要命精神,逼得秦王为赵王敲了敲盆缶,为赵国挣回了面子。会后,蔺相如荣升为上卿

  • 揭秘:“将相和”幕后的真正推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将相和

    导读: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将相和”只是蔺相如为赵国着想,面对廉颇的挑衅,处处忍让。然而历史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将相和”中隐藏着更深刻的内涵,不仅关系到廉颇蔺相如的个人仕途,还关系到整个赵国的外交路线。网络配图首先,战国时期,赵国是东方强国,国内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但是,不管是廉颇还是蔺相

  • 揭秘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之误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口口相传的趣事,而廉颇更是被认为是知错就改的典范。那么廉颇和蔺相如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呢,廉颇又为何要负荆请罪呢?廉颇和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和大臣蔺相如之间的恩怨纠葛,其中蔺相如的勇敢大度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点一直以来都为人所称道。其中廉

  • 将相和的历史背景?将相和的故事主要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将相和,廉颇,蔺相如

    在战国的时候,在赵国发生了一个将相和的故事。那么,这个将相和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呢?这个故事发生在“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之后。在秦国提出要与赵王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的时候,蔺相如作为使者去了秦国。他看出了秦王并不是真心的想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个和氏璧,便使计将和氏璧偷偷地送回了赵国。最终秦王只能将

  •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之误:蔺相如并没有做过相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京剧中有一个著名的传统剧目《将相和》,这里的“将”就是廉颇,这里的“相”自然就是蔺相如了,于是,许多人就以为历史上蔺相如的官职就是宰相。其实,蔺相如从来就没有做过相。战国时代,赵国最高的官职称为“相邦”,西汉司马迁写《史记》时,因为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邦”为“国”,从此“相邦”称为“相国”,简称

  • 【鲁仲连义不帝秦】原文翻译赏析,秦围赵之邯郸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鲁仲连义不帝秦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闵王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此时鲁仲连适游赵,

  • 鲁仲连为什么义不帝秦?尊秦为帝的危害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鲁仲连,义不帝秦

    义不帝秦的典故《战国策·赵策三》:秦围赵都邯郸,魏王使晋鄙领兵救赵,止于荡阴(《史记·魏公子列传》谓止于“邺”)不进.又派客将军辛(《史记》作新)垣衍潜入邯郸,通过平原君赵胜劝说赵王尊秦为帝,平原君犹豫不决.正在邯郸游历的鲁仲连听到“魏

  • “靖难之变”千古谜案:建文帝真的失踪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靖难之变,明朝

    在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民族所掌管着的朝代,明朝毫无疑问吸取了我们的目光,很多人都在研究这个历史上并不算太起眼的朝代,毕竟他和其他的汉民族朝代比起来没有那么地出色。开国之期自然是血腥之时,而在朱元璋之后,接下来的皇位传承之中,竟然又出现了问题,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为帝时,把自己的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这样可

  • “靖难之变”是怎么回事?建文帝真的死于大火之中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靖难之变,明朝

    话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以后,也是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朱元璋去世以后,继承皇位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孙子朱允炆,也就是历史上被叔叔夺了皇位的建文帝!为什么朱元璋最终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了呢,原来这朱元璋一开始是立了朱允炆的父亲为皇太子,可是后来不幸的是朱允炆的父亲突然去世了,这一下朱元璋没办法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