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朝二世而亡的最大原因:超越时代的郡县制(郡国制)

秦朝二世而亡的最大原因:超越时代的郡县制(郡国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276 更新时间:2023/12/25 11:35:27

作者:长乐夜未央。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其施政主要有以下几点致命弊端,导致了关东六国皆反,秦朝二世而亡:

首先、在统一后并未休养生息,百姓并未真正从秦的统一中获得免于战争后实实在在的好处,反而被秦国的徭役征发弄得欲仙欲死,对百姓无恩,苛待百姓,则百姓愿意反秦。

其次、 当时秦国根本不该搞彻底郡县制。 群县制当然是秦国灭亡的重要原因,真正稳定的大一统王朝如两汉,正是群国制。

秦国历史上,秦公族一直活跃于政治舞台之上,秦孝公变法之后,

商鞅张仪范睢等等丞相都是外来客卿,秦昭襄王时还有丞相魏冉等“四贵”当家,四贵就是典型的外戚和宗室联合执政。

秦国丞相:魏冉

战国搞中央集权,消灭了异姓卿族,但是公族是始终参政的,秦国如此,魏国也是如此,信陵君魏无忌就是典型吗?这些公族子弟和国君利益紧密相关,而又无力对抗国君,其实是战国各国一股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

然而,原六国士人阶层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完全失去了上升的出路,在本国为门客攀龙门的机会没有了,去秦国为客卿的机会也没有了。

秦国未能吸纳六国士人一个关键点,就是拒绝分封皇子,令他们王于关东,如果分封了,诸王各自辟除门客,则六国士人有出路,而秦国不分封,六国士人能入秦的寥寥无几,秦又搞禁书令禁止私学和私议,这是挖六国士人的根,把一个具有强大力量的社会集团,变成对自己无比仇恨的敌人。

所谓原六国贵族,没看出如何强大来,六国只有齐国是自己宗室复国的,其他五国原来的宗室甚至连队伍都拉不起来。实际上,除了齐国外,其他五国都是陈胜吴广复国的。

六国复国的基础,绝不是少数六国宗室既所谓的旧贵族,而正是类似陈胜吴广陈余张耳刘邦英布范增这些人,六国的士这个中间层。

范增

陈胜举兵连孔子后人都跑去参加,可见六国士人对秦朝恨成什么样。秦始皇堵死了这些士继续为门客出仕的路径, 换谁都要和他拼命的。

如果秦始皇肯搞郡国并行,分封皇子于山东招揽六国士人,休养生息,就算秦始皇死后六国有人举兵,也不可能弄到三个月内六国皆反的地步。

再次,关东皆反的原因是秦排斥六国士人的缘故,但是这只是关东皆反,如果秦国还是战国时代秦国那个稳固的统治集团,那退守关中以待六国自乱,然后如周公一样再征服是完全可能的。

实际上周克商周武王死后关东皆反,周公再征服。北周武帝灭北齐后隋杨革命,关东尉迟家族举兵反,隋文帝再征服关东,而秦朝那么快完蛋关键就是,秦自己也不再是战国那个秦国了,秦始皇留下的统治集团极度虚弱和内斗。

秦始皇在秦帝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布局,一味的以有利于自己集权统治不受掣肘为布局的根本,这导致秦帝国内统治集团严重失衡,权力集中在了秦始皇少数几个亲信手里,军功勋贵,宗室,外戚,都走向衰弱,只有少数六国客卿士人(如李斯之辈)大权独揽,问题这批人也是无本之源后继无人,这本身就导致帝国统治集团空洞化。

在权力面前,皇帝要想巩固皇权就必须各种政治势力互相制约,一种政治势力一家独大对皇权就是灾难。而秦始皇因为对其他政治势力不信任,加上为了集权需要,把权力集中在一个小圈子手里,同时对秦国政坛各种政治势力大力打压,结果就是秦始皇一死,秦国皇室立刻大权旁落。秦国内斗杀到最后,一切政治力量都完蛋了,淳于越的分析完全被事实证明了。

所以后来刘邦建立汉朝,再也不敢搞纯粹的郡县制,而是搞郡国并行,给刘氏皇族强大的实力,

如果刘邦也学秦始皇,周勃陈平还用立汉文帝并交出权力?那样的话,刘氏和汉朝早完蛋了。

从秦汉到隋唐,任何王朝都会赋予皇族一定的权力, 宗室皇族享受着最大的富贵,也理所当然承担一定的政治责任。

彻底打压皇族的两个朝代秦隋都是速亡。给皇族权力的理由,不是什么亲情更不是什么可靠,而是他们的身份决定他们真正有维护本朝天下的动力。

如果秦国有强大的宗室力量,有军功勋贵和关东士卿互相制衡,那秦国在秦始皇死后内斗也不会那么惨烈。

而且分封诸王也可以为六国士人找到一个出仕的通道,难道秦始皇还真以为,封了几十个博士就算给六国人出路了?

如果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要给秦始皇提建议,那大概有几点:

1、休养生息,给百姓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好处,这方面朱元璋的回答 非常精辟

,「天下刚统一,百姓元气没有恢复,不要大肆驱使之」相比之下,秦始皇12年的统一给老百姓什么好处了?统一了,统一了更难受!

2、不指望你艰苦朴素,但是也别大修宫殿好吧。毕竟你不是刘邦,需要非壮丽无以重威,身为秦王你的宫殿少吗?不指望你是善男信女,但是刚统一就急不可待的扩张?你不怕你儿孙没事干吗?

3、分封宗室,搞郡国并行,律法制度因地制宜,一国两制其实是不错的政策。

4、给六国士人以出路。焚书,禁止私学私议是愚蠢政策,堵不如疏。

5、加强常备军,重兵屯于成皋一线,牢牢把握敖仓武库,东方有变能及时出兵镇压。

6、早立太子,帝国处在危险期,需要强化太子地位,尽量维持军功勋贵,六国士卿,宗室外戚的平衡。秦始皇集权的欲望太过了,宗室外戚用好了,正是拱卫帝国的有力武器。

标签: 秦朝郡国制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赵高是个奸臣,但不一定是个太监!(赵高专政)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赵高,赵高专政

    赵高一提到,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那个“指鹿为马”,“沙丘政变”的宦官,给人留下了一个歹毒,凶残的形象,不可否认的是,赵高的出现加速了秦王朝的崩塌,但是赵高到底是不是一个太监呢?很多史学家对此产生了质疑,他们纷纷考证,赵高是一个文武全才,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呢?第一,赵高在秦始皇嬴政在位期间,担任了“中

  • 赵高专政对秦朝造成巨大损害,随时可能崩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高专政

    赵高专政的三年,是好事不做而坏事做尽的三年:非但“葬”始皇骊山和“覆土”骊山时,暴殄天物,极尽奢汰;而且利用窃取的权力,大量聚敛财富,化公为私,致使赵高“私家之富,若田氏之于齐也”;另外,赵高为了完全控制二世胡亥,恣二世胡亥之所为,“造千乘之驾,万乘之属”,不惜血本地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骊山未毕

  • 沙丘之变:赵高李斯篡改诏书处死扶苏拥立胡亥(赵高专政)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胡亥,扶苏,李斯,赵高,秦始皇,赵高专政

    秦始皇很厌恶谈论“死”,因此群臣中没有人敢于提关于死的事。待到他病势更加沉重时,才命中车府令、兼掌符玺事务的赵高写诏书给长子扶苏说:“参加丧事处理,灵柩到咸阳后安葬。”诏书已封好,但却搁置在赵高处,没有交给使者送出。秋季,七月,丙寅(二十日),始皇在沙丘宫平台驾崩。丞相李斯因皇帝在都城外病逝,唯恐各

  • 赵高是谁 历史上的赵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赵高专政)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高,赵高专政

    赵高最开始只是秦国的一个小小的宦官,他的任务是服侍始皇帝。关于他进入秦宫的说法历来纷杂。赵高是赵国的宗室远亲,也算半个贵族,但是在赵国灭亡之后,众多兄弟都被施以宫刑,其母受刑戮。这才进入的秦宫,也有一种说法是赵高不是宦官,传为宦官实属后世误传。赵高,出生年月不详,嬴姓,赵氏。赵高是秦国的权臣,在秦始

  • 赵高:从底层爬上权利顶端导致秦国加速灭亡(赵高专政)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高,赵高专政

    赵高是赵国的宗室的远亲(也有说是秦国宗室的远亲),家族败落后流亡到秦国。赵高的母亲因为触犯刑法,导致身体部分残缺,后面被收入隐宫——秦朝专门收容刑满释放的囚犯的地方。赵高兄弟都是在这里出生的。《神话》赵高剧照秦始皇看赵高为人勤奋,就让他任中车府令,管皇帝的车马,并且还让赵高教胡亥断案。赵高本就是个察

  • 赵高指鹿为马的典故 赵高指鹿为马的目的是什么(赵高专政)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高指鹿为马,赵高指鹿为马的目的,赵高专政

    秦二世胡亥时期,特别是李斯逝世后,赵高成了秦国的丞相之后,他野心勃勃,不甘于屈居人下,成天想着篡夺帝位,但是赵高平日里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朝臣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向着赵高的。于是赵高想了一个办法来判断哪些人是反对他的。一日朝堂之上,赵高牵来了一头鹿,说是得了一匹千里马,要进献给陛下。胡亥虽然年幼,但不

  • 西汉开国诸臣,绝大多数起自布衣(布衣将相)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西汉,布衣将相

    西汉开国诸臣,绝大多数起自布衣。“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后来成为一般平民的代称,其中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及没有官爵的地主。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总结汉初政治结构,称之为“布衣将相之局”。“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掾。

  • 汉朝的布衣将相,他们是什么身份?又是什么出身?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布衣将相,刘邦,周勃,韩信,张良,樊哙

    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从平民逆袭成为皇帝的人,更是中国历史上最豁达大度的皇帝之一。从这点来说,可谓前无古人!因此,刘邦也被称为平民天子,其手下大臣被后人称为布衣将相。刘邦自从斩白蛇起义,经历了三年亡秦、五年灭楚,终于取得了天下。八年成就帝业,其速度之快,令人震惊。其实,

  • 自古以来布衣将相们遗留的历史启示:做人要霸气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古代,历史,启示,布衣将相

    导读:“如果中国历史和其他各国文化有唯一最重要的歧异,那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的统一全国。随着青铜时代的终止,全国立即完成政治的统一,这种政治上初期的早熟,创造了一个惊人的纪录,在此后千百年间树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传统。”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说。时隔2000多年后,秦帝国的崛起依

  •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为什么会输 李自成输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明朝,吴三桂,李自成,山海关,刘宗敏,田宏,山海关之战

    近日有网友提问:能够打败明朝军队,顺利攻入北京城的李自成大顺军,为什么在山海关之战中,会面对吴三桂和清军大败,从此走向彻底败亡?如果李自成能够打败吴三桂和清军,是不是会重新改写历史?要回答李自成的山海关之败,要从三个方面谈起:1、迅速腐化,吃喝玩乐,失去战斗力郭沫若曾把李自成败亡归结为:进京后队伍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