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高:从底层爬上权利顶端导致秦国加速灭亡(赵高专政)

赵高:从底层爬上权利顶端导致秦国加速灭亡(赵高专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571 更新时间:2024/1/25 10:32:28

赵高是赵国的宗室的远亲(也有说是秦国宗室的远亲),家族败落后流亡到秦国。赵高的母亲因为触犯刑法,导致身体部分残缺,后面被收入隐宫——秦朝专门收容刑满释放的囚犯的地方。赵高兄弟都是在这里出生的。

《神话》赵高剧照

秦始皇看赵高为人勤奋,就让他任中车府令,管皇帝的车马,并且还让赵高教胡亥断案。赵高本就是个察言观色、逢迎献媚的高手,很快就让秦始皇和公子胡亥对他另眼相看,即使赵高又一次犯下重罪,蒙毅刚正不阿想要处置,还是被赵高用花言巧语哄了秦始皇,不仅没有治罪,反而官复原职。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倒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他虽怕死,但也知道目前最为重要的事情是立储。秦始皇将公子们都比较了一番,觉得公子扶苏堪当大任,于是召来赵高,让他传旨扶苏,让扶苏将上郡的事交给蒙恬,然后回咸阳主持始皇的典葬大礼,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肯定了公子扶苏继任的资格。

可赵高私自藏匿诏书,并联合李斯压下了始皇驾崩的消息。赵高带着诏书见胡亥,怂恿胡亥篡位。赵高利用李斯的弱点,逼得李斯联合胡亥篡位,并捏造诏书,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死公子扶苏和蒙恬。

后胡亥登基为秦二世,在赵高的撺掇下,荒淫于后宫,李斯被害之后,赵高可谓是秦国真正的皇帝,直到刘邦攻打秦国,赵高被胡亥怀疑,他反而逼死胡亥,扶持子婴,结果却死于子婴之手,并株连三族。

赵高指鹿为马

秦二世胡亥时期,特别是李斯逝世后,赵高成了秦国的丞相之后,他野心勃勃,不甘于屈居人下,成天想着篡夺帝位,但是赵高平日里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朝臣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向着赵高的。于是赵高想了一个办法来判断哪些人是反对他的。

指鹿为马图

一日朝堂之上,赵高牵来了一头鹿,说是得了一匹千里马,要进献给陛下。胡亥虽然年幼,但不至于鹿马不分,奇怪的问赵高明明是一头鹿,为什么丞相说是千里马呢?赵高俯首作揖,说这明明就是一头千里马,陛下若是不信我,大可以问问满朝文武。

于是,赵高便看向站在朝堂上的一众大臣:“众大臣认为,是鹿是马?”

被赵高这么颇具威胁的一看,一些胆小的压根就不敢出口,因为他们不知道赵高的用意,怕一出口就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只能缩在一边,而一些正直的大臣,平日里便看不惯赵高的作风,自然说是鹿。而另一些大臣,平常迫于赵高的淫威,不敢轻易得罪赵高,或者本就与赵高有勾结的人,自然顺着赵高的话说:这明明是一匹千里良驹。

胡亥毕竟年幼,很容易蒙骗,所以荒诞的指鹿为马竟然蒙混过关,成了颠倒黑白的典型。

而事后,赵高大肆打压那些说实话的大臣,为了诛杀这些人,他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导致后期秦国朝堂上,几乎成了赵高的一言堂,胡亥真正成了傀儡。

历史上的赵高

赵高,可谓是秦朝不长的历史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人,他算是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赵高像

他生于隐宫——秦朝专门用来收容刑满释放的犯人的场所。秦始皇不知怎么听说他勤奋的名头,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专门管理帝王的车架,并教导始皇的次子公子胡亥。赵高善于察言观色、献媚逢迎,很快便获得始皇帝和公子胡亥的信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第五次出巡的途中——沙丘。他临死之前召见掌管印玺的官员和宣布大小事宜的赵高。命当时在上郡监军的公子扶苏将事宜交给蒙恬,即刻赶回咸阳主持始皇帝的典葬大礼,也是变相的承认了扶苏的储君位置。

赵高阳奉阴违,在秦始皇死后按下了始皇死亡的消息,也藏匿了遗诏,撺掇丞相李斯一起扶植胡亥称帝,一纸伪诏书,赐死了公子扶苏和蒙恬。

狡兔死,走狗烹。李斯成了赵高的障碍,于是赵高设计害死李斯后成了秦二世时期权势滔天的丞相。在李斯死后,野心勃勃的赵高终于不再满足于丞相之位,他逼死胡亥,想要登基为帝,但是登基过程中却遭到了所有朝臣的反对,赵高虽然残暴,但不至于杀了所有的朝臣,于是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扶植子婴为帝,继续当他名副其实的皇帝。

但是子婴却不好掌控,他在登基当天将赵高斩杀在殿中,并罗列了赵高的种种罪行,株连赵高三族。一代奸臣就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标签: 赵高赵高专政

更多文章

  • 赵高指鹿为马的典故 赵高指鹿为马的目的是什么(赵高专政)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高指鹿为马,赵高指鹿为马的目的,赵高专政

    秦二世胡亥时期,特别是李斯逝世后,赵高成了秦国的丞相之后,他野心勃勃,不甘于屈居人下,成天想着篡夺帝位,但是赵高平日里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朝臣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向着赵高的。于是赵高想了一个办法来判断哪些人是反对他的。一日朝堂之上,赵高牵来了一头鹿,说是得了一匹千里马,要进献给陛下。胡亥虽然年幼,但不

  • 西汉开国诸臣,绝大多数起自布衣(布衣将相)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西汉,布衣将相

    西汉开国诸臣,绝大多数起自布衣。“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后来成为一般平民的代称,其中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及没有官爵的地主。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总结汉初政治结构,称之为“布衣将相之局”。“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掾。

  • 汉朝的布衣将相,他们是什么身份?又是什么出身?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布衣将相,刘邦,周勃,韩信,张良,樊哙

    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从平民逆袭成为皇帝的人,更是中国历史上最豁达大度的皇帝之一。从这点来说,可谓前无古人!因此,刘邦也被称为平民天子,其手下大臣被后人称为布衣将相。刘邦自从斩白蛇起义,经历了三年亡秦、五年灭楚,终于取得了天下。八年成就帝业,其速度之快,令人震惊。其实,

  • 自古以来布衣将相们遗留的历史启示:做人要霸气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古代,历史,启示,布衣将相

    导读:“如果中国历史和其他各国文化有唯一最重要的歧异,那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的统一全国。随着青铜时代的终止,全国立即完成政治的统一,这种政治上初期的早熟,创造了一个惊人的纪录,在此后千百年间树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传统。”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说。时隔2000多年后,秦帝国的崛起依

  •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为什么会输 李自成输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明朝,吴三桂,李自成,山海关,刘宗敏,田宏,山海关之战

    近日有网友提问:能够打败明朝军队,顺利攻入北京城的李自成大顺军,为什么在山海关之战中,会面对吴三桂和清军大败,从此走向彻底败亡?如果李自成能够打败吴三桂和清军,是不是会重新改写历史?要回答李自成的山海关之败,要从三个方面谈起:1、迅速腐化,吃喝玩乐,失去战斗力郭沫若曾把李自成败亡归结为:进京后队伍迅

  • 为什么山海关之战一场战役就将李自成打残 李自成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吴三桂,李自成,明朝,陈圆圆,山海关之战

    一阳春4月,万物复苏。山海关内外却上演了一场关系到历史进程的激烈战斗。时间:1644年。地点:山海关内一片石。战斗的一方是李自成军队,另一方是吴三桂军队。当李自成快要将吴三桂击败之际,突然从关外杀进来一支如狼似虎的清朝八旗军。于是,在这场持续了4日之久的激战中,李自成最终败北,死者数万,几乎全军覆没

  • 清军入关:山海关之战是最重要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军入关,清朝,山海关之战

    明清战争,又称入关战争,交战双方,一为大明,一为女真满族的后金,后改国号为大清,人称满清。1589年,女真爱新觉罗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1616年建立后金,1644年清兵入关,清朝正式开始。但明朝名号的政权,结束于1683年台湾明郑王朝覆灭。第一次,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

  • 宋朝时期的“庆元党禁”是怎么回事?怎么评价庆元党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朝,庆元党禁

    庆元党禁,也称伪学逆党之禁,指中国宋代宋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打击政敌的政治事件。宁宗赵扩即位后,宗室赵汝愚以参与拥立赵扩有功升为右相,外戚韩侂胄迁枢密都承旨,两人嫌隙日深。公元1195年(庆元元年)二月,韩侂胄使谏官奏赵汝愚以宗室居相位不利于社稷,赵扩就贬赵汝愚至永州(今属湖南),后死于贬所。赵汝愚被

  • 陆九渊“心学”和朱熹“理学”的区别在哪里?朱陆的“鹅湖之会”(庆元党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南宋,陆九渊,朱熹,庆元党禁

    陆九渊的思想接近程颢,偏重在心性的修养,他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过于“支离破碎”。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其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见性”,“心即是理”,重视持敬的内省工夫。即是所谓的“尊德性”。朱熹言“理”,侧重于探讨宇宙自然的“所以然”,陆九渊言“理”,则更偏重于人生伦理,明代王阳明赞

  • 被误读的宋代名相韩侂胄,落得个“函首安边”(庆元党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韩侂胄,庆元党禁

    自宋朝靖康南渡后,南宋王朝与金对峙时,“和”“战”主张便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在强敌当前时,不管有没有力量,凡是主张“战”者,能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哪怕自不量力,但民间的评价总是较高;相反,主张“议和”总是与丧权辱国、胆怯畏敌甚至汉奸形象联系在一起。若以个人的公共形象与历史评价考量,一个大人物主战比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