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弗里德兰战役什么时候爆发的?弗里德兰战役的背景

弗里德兰战役什么时候爆发的?弗里德兰战役的背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972 更新时间:2024/1/15 22:49:59

弗里德兰战役爆发于1807年6月,它是拿破仑战争中法军与第四次反法同盟军队在弗里德兰(今日加里宁格勒的普拉夫金斯克附近)进行的决战。

交战双方为由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带领的法军以及由俄罗斯帝国的本尼格森伯爵所带领的俄军。

最终法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而俄军战败后则沿着维纳河与尼曼河混乱地溃逃。第四次反法同盟由此瓦解,从此拿破仑胜利的光环上又多了一颗明珠。油画描述的是拿破仑皇帝在乌迪诺将军下战术指令,在他们中间的是南苏蒂将军,在拿破仑皇帝右后方的是米歇尔内伊元帅。

战役背景

1806年,第四次反法同盟建立,10月,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率领大军亲征普鲁士,在耶拿战役中,法军同时开辟两个战场,成功歼灭了普军。接着在短暂休整后,1807年,法军俄军又开始在波兰和东普鲁士展开激战。经历了普图斯克战役和艾劳会战后,6月14日,在马伦哥会战七周年的纪念日,法军与俄军在弗里德兰再次爆发了交战。拿破仑在夺取但泽之后再次变更了交通线。由于索恩离南方太远,他便将其前进基地移至但泽,现在其交通线可经马林堡、马林韦尔德和埃尔宾向前延伸。

战役经过

前期战斗

6月4日,总兵力已增至10万人的俄军统帅莱昂蒂·莱昂蒂耶维奇·本尼格森开始发动攻势,向内伊军进攻,当时内伊军正据守在古茨泰特和伦施泰因之间一个暴露的突出部。内伊被迫撤至帕萨尔格河彼岸,但拿破仑当即以第一军、第三军、第四军、第七军和拉纳军反击,结果挽回了局势。在这次战斗中,贝尔纳多特负伤,拿破仑遂派其心腹爱将维克托将军接任第一军军长。

现在,拿破仑决定主动出击,把俄军一举赶出东普鲁士。法军全军以缪拉的骑兵军和苏尔特的第四军为总前卫,于6月8日向前推进,但俄军在海尔斯贝格已构筑了一个坚固的设防营地,6月10日,双方在此交战,法军伤亡惨重。不过拿破仑推进其左翼,以迂回本尼格森的右翼,切断其与供应基地柯尼斯堡之间的联系。俄军被迫退出海尔斯贝格,向巴滕施泰因撤去。

战场态势

6月12日,拿破仑进占海尔斯贝格,并于次日抵达艾劳,该地正是四个月前双方损失惨重又胜负未决的战场。本尼格森继续向弗里德兰撤退,可供他渡过阿勒河的地点就剩这最后一个,阿勒河在流经弗里德兰以后便在韦劳与普雷格河汇合了。

弗里德兰(现已改名为普拉夫丁斯克)是位于柯尼斯堡东南二十七英里,艾劳以东十五英里的一个小镇。拿破仑迅即决定夺取这个战略要点以阻挠俄军撤退。他现有两条阻截路线可供选择:一条在阿勒河西,另一条在阿勒河东。西路较短也较容易,可直达俄军的前进基地柯尼斯堡,那里囤积了大量的给养装备。但从战略眼光看,这条路线仅能将本尼格森逐回其在里加和科夫诺之间的交通线,而拿破仑又不能深入俄国腹地去追击他们。而东路虽绕道弗里德兰,却可以切断俄军在柯尼斯堡和提尔西特之间的交通线,将本尼格森赶入宽十七英里,背靠波罗的海的柯尼斯贝格半岛,使之困守一隅。

当时曾充任幕僚在拿破仑帐下供职,尔后成为著名军事评论家的约米尼认为,拿破仑本该取东路进军,可实际上他却选择了西路,沿阿勒河的左岸进军。当然,如果走东路作大迂回运动,部队会多走弯路,其右翼也必然会暴露在敌方的攻击之下,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补给方面的困难。

但无论选择哪条路线,弗里德兰均为首要目标,拿破仑决定以主力从巴滕施泰因直取弗里德兰,而派缪拉的骑兵军、达武的第三军和苏尔特的第四军组成左翼负责将莱斯托克军往北逐至柯尼斯堡。拿破仑本人随主力东进弗里德兰,本尼格森的主力正在那里扼守着阿勒河的渡口。这次东进,莫蒂埃的第八军为左翼,内伊的第六军为右翼,拉纳居中,近卫军和维克托的第一军在中路军之后作总预备队。

会战爆发

6月14日,恰值马伦哥会战七周年纪念日。拿破仑多少有点迷信吉兆,便决定在那一天给本尼格森以迎头痛击。上午3时,他就进攻本尼格森在弗里德兰的桥头堡向各军军长发布了下述作战命令:"内伊元帅为右翼,从波兹南直趋索特拉克,……拉纳元帅居中,从内伊元帅的左侧--海恩里希多夫向左散开直到波兹南村对面。乌迪诺的掷弹兵突击队暂为拉纳的右翼,但要逐渐移至其左翼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拉纳元帅应尽可能将其所属各师疏开配置,以构成两条作战线。莫蒂埃元帅为左翼,扼守海恩里希多夫和柯尼斯堡的道路,并从那疏散开与俄军的右翼对峙。但莫蒂埃元帅则无需前进,因为整个迂回行动是以左翼为枢轴而由右翼实施的。

埃斯佩恩将军的骑兵和格鲁希将军的龙骑兵与左翼的骑兵协同,以便敌军一旦在我右翼兵力的强大攻势下被迫后撤,即乘胜追击敌以最大限度的杀伤。

维克托将军和近卫军的骑兵和步兵在格隆霍夫、波德克姆和波兹南之后构成预备队。

拉豪塞的龙骑兵师由维克托将军指挥,拉图尔-莫堡的龙骑兵师由内伊元帅指挥,南苏蒂的重骑兵师配属于拉纳元帅,并与拉纳预备军的骑兵协同动作。

整个进军由右翼发起。至于进攻的进展,由内伊元帅掌握,内伊必须听候我的命令撤离。

右翼的攻势一开始,凡我方参战炮兵应以恰当的阵列迅速开火以掩护右翼进攻。"

这道命令言简意赅,令人叹为观止。一方面,拿破仑将其计划晓谕各军军长;另一方面,又授予他们相机行事的权力,以确保其计划的实施。上述村庄既已被法军占领,因此其村名也为各作战单位所熟悉。拿破仑手上还握有一支有份量的预备队,同时各兵种间的密切协同也得到充分的保证。

拿破仑很快就看出了本尼格森的俄军阵地的战术弱点。桥头阵地毫无纵深可言,五万俄军挤在一条狭窄的河谷之中,其后只有一座桥梁,同时,这条河流也不利于防御,由于阿勒河逶迤回环,形成了几个突出部,这就使法军炮兵可以纵射俄军阵地的各个地段。

拿破仑在中午时分将其指挥所移至预备队阵线的中央,内伊、拉纳和莫蒂埃三个军也完成了进攻的部署。下午5时30分,拿破仑发出了前进信号。内伊指挥突击纵队向弗里德兰教堂进攻,但一接近俄军阵地就遭到俄军毁灭性炮火的迎击,内伊军畏缩不前,结果尽管拉图尔-莫堡的龙骑兵在俄军翼侧英勇冲杀,法军的攻势仍毫无进展。这时,指挥维克托军炮兵预备队的塞纳尔蒙将军将其三十六门大炮一起投入战斗,他把这些大炮推进到阿勒河边的一个拐角处,向弗里德兰的桥梁纵射。三十六门大炮一齐开火,对下面河谷里的俄军纵队顿时产生了震撼作用。内伊率领他的军无比英勇地从右翼直扑敌阵,拉纳军则从中央向前推进予以支援。下午八时许,内伊军拿下了弗里德兰。是夜,本尼格森的残部向北,朝普雷格河边的韦劳退却,法军骑兵则乘胜追击。

更多文章

  • 拿破仑一生中的经典战役:弗里德兰战役(提尔西特和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弗里德兰战役,法国,拿破仑,提尔西特和约

    是迄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曾被人讥讽为“矮小的科西嘉人”。16岁从军校毕业,仅仅是一个无名的下级军官。然而,他军功显赫,24岁就被晋升为准将,30岁成为法国第一执政,35岁加冕为皇帝。他有超人的精力,非凡的胆识,雄狮般的勇猛。有人说他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有人说他是一位英雄,改变了欧洲的历史;有

  • 《提尔西特和约》什么时候签订的?《提尔西特和约》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提尔西特和约》,法国,俄国,拿破仑

    《提尔西特和约》是拿破仑法国同参加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战败国俄国和普鲁士在1807年7月7日和日签订的和约。和约条件对普鲁士极为苛刻使普鲁士丧失很大一部分领土(其中包括易北河以西的全部属地)。俄国没有丧失什么土地,反而获得了普鲁士割让给它的别洛斯托克地区。但是,亚历山大一世必须承认法国在德国占领的地方和

  • 弗里德兰战役打了多久?弗里德兰战役的结果及影响(提尔西特和约)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弗里德兰战役,法国,俄国,拿破仑,提尔西特和约

    弗里德兰战役爆发于1807年6月,它是拿破仑战争中法军与第四次反法同盟军队在弗里德兰(今日加里宁格勒的普拉夫金斯克附近)进行的决战。交战双方为由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带领的法军以及由俄罗斯帝国的本尼格森伯爵所带领的俄军。最终法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而俄军战败后则沿着维纳河与尼曼河混乱地溃逃。第四次反法同盟

  • 法俄代表签署《提尔西特和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提尔西特和约

    在210年前的今天,1807年7月7日 (农历六月初三),法俄代表签署《提尔西特和约》。网络配图1807年7月7日(距今210年),法俄代表签署《提尔西特和约》。根据《法俄和约》,原属普鲁士的易北河以西大部分地区被划入新成立的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的版图,由拿破仑一世的弟弟热罗姆·波拿巴任国王;在普鲁

  • 卡迪西亚战役:波斯帝国的丧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卡迪西亚战役,阿拉伯帝国

    有关中古伊朗的历史的资料相对西方不是很多,尤其是介绍帕提亚和萨珊王朝的资料,这与古代伊朗人不注重自身历史的记述有很大关系。不过穆斯林史学家却记载了萨珊王朝败亡时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其中卡迪西亚一战在其中占重要地位。此战之后,波斯精锐部队基本损失殆尽,然末代国王叶兹德格德三世仍然拼凑了一部分乌合

  • 卡迪西亚战役对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主要是哪几个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卡迪西亚战役,阿拉伯帝国

    以少胜多卡迪西亚战役已载入中世纪军事史册,为善于用兵、以少胜多的突出战例之一,被伊斯兰史书誉为奇迹。卡迪西亚一战,波斯军队伤亡惨重,约2万人战死,伤者不计其数。这支军队是波斯国王为击溃穆斯林而在全国范围内征召的精锐部队,这些精英分子的惨重伤亡意味着伊嗣俟短期内无法再筹集到数量多而又富有战斗经验的士兵

  • 卡迪西亚战役的详细战斗经过是怎样的?最后谁赢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卡迪西亚战役,阿拉伯帝国

    战役开始633年秋,伊斯兰教第一任哈里发艾卜·伯克尔在派遣穆斯林军向拜占庭帝国属地叙利亚进军、西线派遣阿慕尔攻克埃及的同时,曾派“安拉之剑”哈立德·本·瓦利德率领一支分遣队出征波斯萨珊王朝统治下的伊拉克。公元634年夏,由于叙利亚战场吃紧,阿拉伯名将哈立德·瓦里德奉哈里发之命撤离美索不达米亚战场,率

  • 卡迪西亚战役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卡迪西亚战役,阿拉伯帝国

    公元619年,萨珊王朝的国王——“帕维兹”库思老二世占领了埃及,将波斯领土扩张到前所未见的地步。此时他大概不会想到,他的对手希拉克略皇帝能够重新翻盘,自己最后也不得善终。他更不会想到, 就在自己志得意满之时,阿拉伯半岛上有一个叫穆罕默德的家伙创造了一个新的宗教。由这个宗教在十几年后刮起的绿色狂飙将会

  • 中国三大鬼节是哪三个?三大鬼节的由来及禁忌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现代,中国,传统习俗,中国三大鬼节

    中国三大鬼节(zhōng guó sān dà guǐ jié)指的是清明、中元、寒衣。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清明节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

  • 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寒衣节的由来 寒衣节是什么节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现代,中国传统习俗,中国三大鬼节,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