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廌为何被称为“苏门六君子”?苏轼对李廌知遇之恩(苏门六学士)

李廌为何被称为“苏门六君子”?苏轼对李廌知遇之恩(苏门六学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218 更新时间:2023/12/18 16:51:13

李廌(zhì)(1059—1109),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济南先生(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三)、太华逸民(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六《书月岩集后》)。祖先由郓州迁华州,遂为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家境贫寒,6岁而孤,但能勤奋自学。稍长,即以学问称誉乡里。

李廌的父亲李敦与苏轼同年举进士。元丰四年(1081),苏轼谪贬黄州。23岁的李廌与苏轼书信往来数月后,带着对苏轼的仰慕与尊重,专程赴黄州拜谒苏轼,贽文求知。苏轼阅读后,对他的文章极为赞赏,认为他的文章“笔墨翻澜,有飞沙走石之势”。他拍着李廌的背说:“子之才,万人敌也。抗之以高节,莫之能御矣。”李廌再拜受教。因受苏轼赏识,故李廌与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陈师道一起,被时人称为“苏门六君子”。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正月,苏轼以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兼侍读权知贡举,黄庭坚为参详官。当时新、旧两派党争激烈,苏轼未入贡院,即有“先言任意取人”的传言弥漫朝野之间。恰好这一年“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也参加考试。李廌以文章受知于苏轼,苏轼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故而据说“其年到省诸路举子,人人欲识其面,考试官莫不欲得方叔”。

李廌文名甚著,又适逢苏轼知贡举,李氏高中,在情在理。然而事与愿违,拆号完毕,李廌非但未能高中,而且压根儿榜上无名,苏轼伥然出院。朱弁《风月堂诗话》载:“既拆号,十名前不见方叔,众已失色,逮写尽榜,无不惊骇叹。”李廌文名甚高,朝野俱闻,居然名落孙山,颇出时人意料之外,当时士人每有感慨乃至惊诧之言,宰相吕大防甚至叹息说:“有司试艺,乃失此奇才耶!”

苏轼深感愧对李廌,特意写诗送其还乡,诗题为《余与李廌方叔相知久矣,领贡举事而李不得第,愧甚,作诗送之》:

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①。

我惭不出君大笑,行止皆天子何责。青袍白纻五千人,知子无怨亦无德。

买羊酤酒谢玉川,为我醉倒春风前。归家但草凌云赋,我相夫子非曜仙。

诗歌前四句自责虽与李廌交往日久,理应认识他的文风,却错过了他在考场中写作的优秀文章;中间四句表现李廌“行止皆天”的通达洒脱;后四句正面描写饯别场面,希望李廌回家后潜心向学,并预言其不会终生埋没山泽之间。

黄庭坚也次苏轼诗韵,赋诗安慰李廌。诗题为《次韵子瞻送李豸》:

骥子堕地追风日,未试千里谁能识。习之实录葬皇祖,斯文如女有正色。

今年持橐佐春官,遂失此人难塞责。虽然一哄有奇偶,博悬于投不在德。

君看巨浸朝百川,此岂有意潢潦前。愿为雾豹怀文隐,莫爱风蝉蜕骨仙。

黄庭坚诗歌的大意是将李廌比作未被伯乐识别出的千里马,其文瑰奇,可比之于唐代古文家李翱。东坡作为主考官,失取此一奇才,难塞其责。这与东坡的看法是一致的。唯一不同之点是,黄庭坚认为李之下第,原因在于运气较差,这就如同赌场射利,胜负只是凭运气而已。

李廌《下第留别舍第弼》云:“百年能几何,三十已一世。胸中经纶策,偃蹇未获试。”“吾道有用舍,无乃天所否”,《下第留别陈至》诗亦云:“余生天地间,动辄多愿违。天王十二闲,玉勒黄金鞿。奈何骥与碌,不使备六蜚。盐车初未脱,伯乐第兴悲。宁甘生刍饿,不为场藿嘶。京都足风埃,士气亦随淄……吾生三十年,二十九年非。”

李廌认为自己满腹经纶,但命运不济,主试官(“伯乐”)未能看中自己的文章,故而落第。并认为自己不中第乃是天意。

元祐六年(1091),李廌再次应试,再次下第。于是赋诗,其诗题曰:“某顷元佑三年春礼部试不第,东坡送之以诗,黄鲁直诸公皆有和诗,今年秋复下第,将归耕颍川,辄次前韵上呈内翰先生及乞诸公一篇,以荣林泉,不胜幸甚。”诗云:

半生虚老太平日,一日不知人不识。

鬓毛斑斑黑无几,渐与布衣为一色。

平时功名众所料,数奇辜负师友责。

世为长物穷且忍,静看诸公树勋德。

欲持牛衣归颍川,结庐抱耒箕隗前。

只将残龄学农圃,试问瀛洲紫府仙。

这次,李廌已无法将落第的原因归咎于主考官,他只能自苦自怨。“半生虚老”的叹息,“鬓毛斑斑”的凄苦,“辜负师友”的自责,长期“穷忍”的困顿,“牛衣”归去的落寞,“残龄学农”的无奈,交织在这一首诗中,诗人的精神世界受到了何等的摧残!

从此,李廌绝意仕进,致力于撰文著书。他认为颍川是人物渊薮,于是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生活清苦,县令李佐及里人买宅处之,终年51岁。

李廌才气横溢,诗文并著。他的诗多以山水、行旅、酬赠、题画为内容,诗风雄健奇丽,七古和七绝尤为出色。散文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颇具逻辑性。李廌有《济南集》20卷,当时又名《月岩集》,已佚。今本《济南集》,是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共8卷,其中诗赋5卷,文3卷。

集中有《答赵士舞德茂宣义论宏词书》一文,提出文章须具备体、志、气、韵的“四要”说,是北宋文学批评的重要作品。又有《德隅斋画品》22题,对唐、五代及宋的名画评定品位,考证作者和阐发画理,也多精辟的见解。

另有《师友谈记》1卷,收入《学津讨原》和《丛书集成》。记载苏轼、范祖禹、黄庭坚、秦观等人关于治学为文的言论,也是宋代文学理论批评中有价值的材料。

李廌词的代表作有《虞美人》,被录入《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虞美人

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青林枕上关山路,卧想乘鸾处。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

这首词,是写春夏之交的雨景并由此而勾起的怀人情绪。

上片写景,既写出了近景,又写出了远景,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清江烟雨,是阑干内人物所接触到的眼前景物;渺渺天涯,是一个空远无边的境界。“好风如扇”,比喻新颖,给人以风片柔和的感觉。“雨如帘”的绘景更妙,它不仅曲状了疏疏细细的雨丝,而且因为人玉阑干内,从内看外,雨丝就真像挂着的珠帘。“岸花汀草涨痕添”,也正是从隔帘看到。“微雨止还作”

(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是夏雨季节的特征。一番雨到,一番添上新的涨痕,所以说是“时见”。“涨痕添”从“岸花汀草”方面着眼,便显示了一种幽美的词境。

下片由景入情。见到天涯的雨,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种怀人的孤寂感不免要涌上心头,于是幻想就进入了枕上关山之路。乘鸾的旧踪何在?只有模糊的梦影可以回忆。碧芜千里的天涯,怎能不引起“王孙游兮不归”的悠悠之思呢!可是温馨的会面,在梦里也不可能经常遇到。“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这么一结,进一层透示这仅有的一霎欢娱应该珍视,给人的回味是悠然不尽的。

此词一反寻常怀人念远词的凄恻,极淡远清疏之致地表情达意,为这类题材词作开拓了新的境界。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李方叔《虞美人》歇拍云:“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尤极淡远清疏之致。

苏轼逝世后,李廌感念知遇之恩,悲怆痛哭,作祭文曰:

“端明尚书德尊一代,名满五朝。道大不容,才高为累。惟行能之盖世,致忌之为仇。久蹭蹬于禁林,不遇故云;遂飘零于障海,卒老于行。方幸赐环,忽闻亡鉴。识与不识,罔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皇天后土,知一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系斯文之兴废,占吾道之盛衰。兹乃公议之共忧,非独门人之私议。”

祭文一出,传遍大江南北,世间“人无贤愚皆诵之”。

更多文章

  • “苏门六学士”分别是哪六个人?“苏门六君子”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朝,苏门六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元祐元年(1086年)开始担任御史中丞,次年升为尚书右丞.受"乌台诗案"牵连,苏轼几位流放南方的朋友如今也都官居要职,包括王诜驸马,王巩等在内.他在黄州的老朋友陈□ 也来京师探望他.几年前和苏轼通信的黄庭坚也来见 苏轼,正式拜在他的门下.多年来苏轼在信中曾一再 称赞四学士,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名声,大家

  • 看黄庭坚是如何磨砺成一代大家的,看完你也会有收获(苏门六学士)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唐宋八大家,黄庭坚,苏门六学士

    黄庭坚,生于宋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是北宋末年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是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黄庭坚与张耒

  • 秦观简介 北宋官员太学博士淮海先生秦观生平(苏门六学士)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观,宋朝,北宋官员,苏门六学士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官至太学博士(八品),国史馆编修。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秦观生前行

  • 晁补之简介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晁补之生平(苏门六学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晁补之,宋朝,北宋文学家,苏门六学士

    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嘉祥县)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宋史·晁补之传》曰:晁[cháo]补之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从这几句简短的记载里,可知晁补之(男)生长在

  • 唐朝两税法的意义及内容 两税法对当今中国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两税法

    【摘要】唐代的两税法一直被视为中国赋税史上的里程碑,其所体现出来的有关税制设计相关方面的原则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部分学者研究的重点。文章借鉴两税法所体现出的相关原则并结合我国的财政税收现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一定的看法和建议。【关键词】两税法;税制设计原则;借鉴意义一、两税法概述唐朝实行的两税法,被看做

  • 隋朝两税法使得隋朝轻徭薄赋国家富足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隋朝,税法,改革,,两税法

    一开始隋朝沿用了北魏的租调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但是这个有年龄限制,50岁才可以纳绢代役,不到50岁的话,该服徭役你还得去。唐朝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谷物叫租,绢和布叫调,服徭役的期限内如果想不去服役的,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庸。唐朝的庸不再有5

  • 明灭夏之战之中的大夏国是怎么回事?四川明升夏政权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明灭夏之战,明升

    大夏国,是元朝末年天完红巾军广西两江道宣慰使明玉珍所建立的一个政权。在徐寿辉天完政权陷入内乱,割据混乱的局面之时,作为徐寿辉手下的一名重将、忠臣,明玉珍被众臣推举做天完政权的传后人。1363年,明玉珍认为建国时机已经成熟,承徐寿辉天完政权国号,在今重庆建立大夏国。大夏国所辖的疆域覆盖重庆、四川、陕南

  • 明灭夏之战明朝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明灭夏之战详解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明灭夏之战

    编语:要说到中国四川这块宝地,可谓是盛产美女,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而这个地区也自古凭借地利的优势,一度有不少政权在此扎根,盘踞。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个地理优势,十分明显的地区,从曹魏,到五代十国哪一个不都是花了大力气才能拿下的不是!到了北宋时期,北宋王朝为了这块地方不也是颇费了一些心

  • 明灭夏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明灭夏之战发生背景及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明灭夏之战,朱元璋

    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至八月,在明统一战争中,明朝消灭四川明升夏政权的战争。背景当时明朝已基本统一全国,惟北方尚有塞外元残余势力,南方有四川夏政权和云南故元梁王政权。洪武三年,明军北征沙漠,稳定了北方的形势,出兵消灭四川夏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关于灭夏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蜀

  • 明灭夏之战的影响:为朱元璋平定西南奠定了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灭夏之战,朱元璋,明朝

    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至八月,在明统一战争中,明朝消灭四川明升夏政权的战争。当时明朝已基本统一全国,惟北方尚有塞外元残余势力,南方有四川夏政权和云南故元梁王政权。洪武三年,明军北征沙漠,稳定了北方的形势,出兵消灭四川夏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关于灭夏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蜀人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