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海主权的依据:波茨坦公告的效力不可替代

南海主权的依据:波茨坦公告的效力不可替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682 更新时间:2024/2/3 16:06:22

1945年7月26日,中国、美国和英国三国政府共同宣布《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下称《波茨坦公告》,也称《波茨坦宣言》),前苏联随后附署参加。发布《波茨坦公告》的目的是促令日本武装部队尽速无条件投降,以及日本投降时必须接受的各项条款。

《波茨坦公告》是“公告”“宣言”,也是条约的一种表现形式。条约,是国家间或国家组成的组织间订立的在缔约各方之间创设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契约性协定。国际法上没有任规则对条约的必要形式作出规范。所以,一经缔约各方明显地表示相互同意,条约即告订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若干多边条约,除了规定承担条约义务的传统方法(即签字、批准或加入)以外,还规定了所谓“接受”的方法,以“接受”代替上述传统方法。

作为建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件之一的《日本投降书》明确表示完全“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1945年9月2日,由日本外务大臣崇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签订并同盟国九国(九个受降国分别是中国、前苏联、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和新西兰)受降代表麦克阿瑟等所呈递的《日本投降书》中写道:“我们谨奉天皇、日本政府及日本帝国大本营之命,并代表他们接受美、中、英三国政府首脑7月26日在波茨坦宣言的及以后由苏联附署的公告各条款。”《日本投降书》第6项写道:“我们为天皇、日本政府及其后继承者承允忠实履行波茨坦公告之条款。”1946年11月3日通过、1947年5月3日开始施行的《日本国宪法》第98条是关于“遵守条约及国际法规”方面的规定,其中第2款规定:“日本国缔结的条约及已确立的国际法规,必须诚实遵守之。”

《波茨坦公告》是明确规定要以法律手段严惩战犯的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即“吾人无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灭其国家,但对于战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虏者在内,将处以严厉之法律制裁”。《日本投降书》不仅表示完全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各项条款,而且还表示了“忠实履行”《波茨坦公告》之条款。更为重要的是,在《波茨坦公告》发布一年后,1946年日本通过的《日本国宪法》仍强调“诚实遵守”日本国缔结的条约。可见,《波茨坦公告》的性质是法律文件,不仅是授权同盟国建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重要文件之一,也是日本必须遵守的国际性法律文件之一。

《波茨坦公告》是条约,条约的效力以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为基石。《波茨坦公告》重建了国际社会战后秩序,确立了亚洲和平稳定发展的起点,明确了日本的领土范围。《波茨坦公告》的所有缔约国及其“接受”国日本(事实上的缔约国)都应严格遵守和履行,《波茨坦公告》效力的不可替代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波茨坦公告》规定的内容看,《波茨坦公告》第8项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波茨坦公告》所涉《开罗宣言》规定的条件是:“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日本投降书》明确,“等兹为天皇、日本国政府及其继续者,承约切实履行波茨坦宣言之条款,发布为实施宣言之联合国最高司令官,及其他特派联合国代表要求之一切命令,且实施一切措置”。1972年中国和日本政府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8项的立场”。

其次,从上述各个文件形成的时间顺序看,1943年12月,中国、美国和英国三国首脑发表的《开罗宣言》强调“将日本窃取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1945年8月,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各项条款,无条件投降。1952年4月28日签署的《旧金山和约》,是日本企图确立其战后再次崛起的和约。但是,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化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外交部长姬鹏飞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和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在北京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8项的立场”。从这个时间顺序明显可见,日本政府的表态始终承认《波茨坦公告》的内容,始终表示履行《波茨坦公告》的规定。

最后,从签约的主体看,《波茨坦公告》的签约主体应该是中国、美国、英国,前苏联因附署而参加,而日本则因“接受”而参加。根据《波茨坦公告》第8项“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的规定,日本主权内其他小岛需经“吾人”决定,即由中国、美国、英国、前苏联四个国家共同决定方才有效。而“旧金山对日和约”(《即旧金山和约》)在没有《波茨坦公告》签约主体之一的中国参与下,擅自变更和违背《波茨坦公告》中要求“吾人”共同决定规定的内容,非法且无效。

从《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书》和中日联合声明的内容、时间顺序和签约的主体上看,《波茨坦公告》及其内容被反复提及,而且即便在中间出现改变《波茨坦公告》原意的《旧金山和约》,《波茨坦公告》仍被中日联合声明再次强调其有效性而得到充分的认可。由此可见,《波茨坦公告》的作用和效力是不容忽视的。如上所述,公约、专约、协定、议定书、宣言、换文、联合公报、联合声明、备忘录等都是两个或两个主体之间的相互约定,是规范各自行为的一种成文约定,且这种约定一旦形成,即成为“必须予以遵守”的原则,并诚实、有信地遵守承诺。因此,《旧金山和约》不能成为《波茨坦公告》的替代品,《波茨坦公告》的历史意义及其效力无法替代。

标签: 南海波茨坦公告主权

更多文章

  • 明末三大思想家都有谁?他们有着怎样的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末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明末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中国17世纪后半期社会进步思潮的代表。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明亡,他在衡阳起兵抗清,败后退至广东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中任职;桂林失陷后,长期隐藏在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自称瑶人。直到

  • 黄宗羲定律是什么?积累莫返之害是什么意思?(明末三大思想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黄宗羲,黄宗羲定律,积累莫返之害,明朝,清朝,明末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是著名的明清三大思想家之一,他对于历代的税法改革总结出了“积累莫返之害”,也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黄宗羲定律。那么黄宗羲定律究竟是什么呢,为何纵观历史,不管是哪朝哪代,最终都逃不掉黄宗羲定律的结果。黄宗羲定律是什么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

  • 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的诗有哪些?名言有哪些?(明末三大思想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顾炎武,明末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全集顾炎武是明末清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黄宗羲并称为“三大儒”,还对于国家典制、天文仪象、河漕、郡邑掌故、音韵训诂之学,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一定的研究。晚年为当时的清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从而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记录了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哪些方面颇有建树?(明末三大思想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夫之在哪些方面颇有建树,明末三大思想家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和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晚晴三大启蒙思想家。王夫之画照王夫之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在朝官员,他小时候开始是在兄长王介之教育下学习,后来父亲辞官回家后又在其父亲的教育下学习。他的学问非常好,从小就喜欢读书,在

  • 法兰西波旁王朝复辟前最后一任国王:路易十六(路易十六出逃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路易十六,法国,路易十六出逃事件

    路易十六(Louis ⅩⅥ,1754年8月23日~1793年1月21日, 享年38岁),波旁王朝国王(1774年~1792年在位),路易十五之孙,王太子路易·斐迪南之子,法兰西波旁王朝复辟前最后一任国王。他既是法国历史上唯一被处决的国王,也是欧洲历史中第二个被处死的国王。欧洲历史中被处死的国王一共有

  • 路易十六刺激革命转向激进,路易十六出逃事件的教训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路易十六,法国,路易十六出逃事件

    1.托克维尔的错误论断关于路易十六为什么而死,托克维尔的论断是错误的,甚至是有毒的,误导了许多人,给了拒绝改革者以理由。托克维尔说路易十六之死是由于启动了改革。他认为: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古今中外很多坏政府的垮台不是由于启动了改革,恰恰是由于拒绝改革。路易十六也

  • 路易十六出逃事件过程是怎样的?路易十六出逃事件对法国有何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路易十六出逃事件,法国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出逃事件(The Flight to Varennes,1791年6月20-21日)是法国大革命中最具戏剧化的事件之一,对大革命的发展和法国王室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路易十六的出逃对法国历史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如若他当时决定留在巴黎支持宪法,法国很可能会沿着君主立宪制的方向发展,

  • 路易十六出逃事件什么时候发生的?路易十六出逃事件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路易十六出逃事件,法国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出逃事件(The Flight to Varennes,1791年6月20-21日)是法国大革命中最具戏剧化的事件之一,对大革命的发展和法国王室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路易十六的出逃对法国历史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如若他当时决定留在巴黎支持宪法,法国很可能会沿着君主立宪制的方向发展,

  • 帕提战役:法国重骑兵的再一次辉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帕提战役,法国,贞德

    1429年5月,随着贞德进入奥尔良城并随之突破了英军对奥尔良的包围,英法百年战争开始出现最后一次重大转折,法国似乎从此以后终于离亡国危机远去了,而英国人,在失去了趁奥尔良守军补给接近枯竭从而一举夺取奥尔良的良机后,开始饱受兵力不足和战线太长,而看到“奇迹”发生的法国人无疑士气上大受振奋,原本被英国人

  • 帕提战役有着怎样的历史影响?英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帕提战役,法国,贞德

    到了帕提战役的时候,英国和法国已经进行了差不多长达百年的战争。英国国王是一个贪心的国王,只做自己一个国的王太小了,他想多拿下一些国家,也做这些国家的王,法国也是他选择的目标,但经过百年的战争,却仍然没把它拿下。那么帕提战役的历史背景就是发生在百年大战的末期。要打仗就要有所付出,军事上的开支有的时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