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末党争源于京察:揭示了什么样的官场道理?

明末党争源于京察:揭示了什么样的官场道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846 更新时间:2024/1/19 0:56:15

明朝的历史到了万历年间,进入了一个转折点。一场接一场的内部斗争逐渐拉开了帷幕,在每场战争中,都是所谓的正邪之争,其实在正邪的背后是一场巨大的阴谋……

万历前10年,张居政专政时期和万历亲政的前四年,朝政还算是比较清明。士大夫的表现也没有什么可提的。

但从万历十五年开始,酒色财气都占了的明神宗开始怠政,开始20多年不理朝政的漫长岁月,也就是在此时,晚明的党争形式逐渐开始酝酿。

万历朝后期开始的党争有三个特点:一是党同伐异,将本党的好恶变成判断是非的主要标准;二是对立的两个派别在分野之后,各自一直保持其基本阵容,直至明朝灭亡;三是融合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斗争。

简单总结一句,万历朝代的党争是以所谓的正邪之争开始的。

首先是争国本,因为明朝年间万历十分宠爱郑贵妃,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迟迟不立自己的庶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因此朝臣们据理力争,经过长达15年的时间,明神宗最后被迫立朱常洛为太子。

国本之争的胜利,在士大夫中酝酿了正气。随后的几次京官考察和楚宗案,都是正邪之间的交手,争得内容呢也主要是以争夺首辅和朝中的官员任命为主。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五月,有一男子,手持木棍,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击伤守门的太监,太子内侍闻讯赶到,在前殿逮捕了这一男子。

在提审过程中,得知这一男子名叫张差,他说话颠三倒四,常提到“吃斋讨封”等语,刑部提牢主王之寀认为事有蹊跷,觉得张差决不像疯癫之人。

于是,东林党主张继续追查张差是否是真疯癫,而浙党为保全郑贵妃的地位,不主张继续追查。在这次斗争中,东林党的王之寀利用威逼利诱,套得张差口供。

终于知道张差是受郑贵妃手下两个太监刘成,庞保指使的。但张差和两个太监都被处死,调查也就此止住。史称:梃击案,这场斗争,东林党获得了胜利。在随后的京察中,五党大为得势,将东林党人大肆排挤出去。一直到万历死前,五党都是在朝廷中大占上风的。

随着明神宗的去世,光宗即位。东林党的势力重新抬头,因为东林党在争国本和梃击案中对光宗的帮助很大,所以明光宗大力起用了东林党人。

但光宗仅仅即位一月,就因为食红丸而死。随着光宗的死,移宫案和红丸案又给东林党人提供了表现的机会。

移宫案是在光宗死后的第二天,以左光斗,杨琏等人为首,他们让既不是光宗正宫,也不是熹宗生母的李选侍移出乾清宫,不准他和熹宗一起居住乾清宫。

因为司礼太监王安在东宫时就和李选侍不和,所以在移宫一事上王安也支持东林。《明史》中为了替东林说话,说李选侍和客、魏是一党,这是不正确的。

从当时的情况看,李和客、魏并没有合作的基础。在大臣宫外的促请下,熹宗和王安在宫内催逼下,李选侍被迫移宫。虽然《明史》中说,李选侍不肯移宫是想以拥皇太子以自重,但东林逼李选侍移宫也是担心会出现武则天垂帘那样的事情。

从后面的历史情景来看,东林这些书呆子们输得很惨,因为光宗的皇后早亡,李选侍移宫后,后宫没有女主主持。熹宗因为年幼,所以只能依靠乳母客氏,客氏成了皇太后,魏忠贤成了监国。

移宫这件事上,东林党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导致后面自己集团的毁灭。

移宫后,东林党人又继续清算红丸案。本来光宗的死因很难断定就是因为红丸致命,但刑部主事王之采更直指光宗之死与郑氏、光宗宠妃李氏等阴谋夺权有关。

二年(公元1622年),明廷将崔文升发遣南京,李可灼遣戍边疆。“红丸”一案由于各派的争斗总算草草了结,但其中的疑点并没有弄清楚。后人为此曾进行过一系列的考证和争论,但最后也都没有结果。

因为在移宫案中熹宗对东林有好感,所以从天启元年到天启四年,明朝朝政处在东林党的掌控之下。东林党继续打击浙,楚等五党,将朝中的“邪派”多数清除……

东林党与群小及其皇帝后台之间的斗争,全部围绕“公”、“私”二字。东林党用“公”字衡量一切,只要不合于“公”,即便面对皇帝,亦不妥协。

显然,这是一个有着共同政治伦理的士大夫集团,虽然还谈不上有意识的、成形的组织化,但这样的政治家群体,在中国历史上是头一个。

标签: 明末党争京察

更多文章

  • 大臣拼命辞职,皇帝死活不让,明朝京察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京察

    就像如今上班族要写工作周报、月报和年终总结一样,明朝的官员们也面临着KPI考核的压力。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管理,明朝规定每六年要对南北两京的官员进行考察,谓之“京察”。京察时,四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亲自考察,四品以下的官员由吏部、都察院会同考

  • 京察斗争:“非升即走”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京察斗争

    明代外官三年一考察,京官六年一考察。尤其是京官的考察,牵动朝廷上下的敏感神经,明末持续五十多年的党争,到最后弄得腥风血雨,“东林党”的名号也普及到了市井乡野的角角落落,毫不夸张地说,起因就在于六年一次的“京察”。追了个讲政治圈游戏的美剧《纸牌屋》,腹黑男主有句名言:“权力跟房地产一样,越靠近中心就越

  • 清朝“顶戴花翎”,帽子后面的每一根羽毛都有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顶戴花翎

    在清朝历史背景的古装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桥段:大臣犯了错,在没有进行详细审问、定罪之前,皇帝就会当朝宣布摘除其顶戴花翎。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曾经误以为所谓的“顶戴花翎”就是一顶帽子,其实并非如此,如果仔细研究一番,我们会发现其中大有学问。顶戴花翎是清代区别官员等级的一个特征,但并不是一目了然,区

  • 揭秘清朝的“顶戴花翎”到底是什么玩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顶戴花翎

    清末民初的大学问家齐如山晚年写有一本《齐如山回忆录》,该书根据自己的亲身所历记录了许多属于那个独特年代的见闻,今天读来,让人大长见识。原来,清朝有规定,凡是科考,考生必须穿官衣、戴官帽。由于参加科考的人太多了,根本没那么多官衣官帽。怎么办呢?朝廷就放宽了要求,免了官衣,但一定要戴官帽。官帽容易做,大

  • 清朝“顶戴花翎”里有秘密 竟然还可以买?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顶戴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

  • 泰纳鲁河口之战打了多久?泰纳鲁河口之战的结果及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泰纳鲁河口之战,美国,日本

    泰纳鲁河口之战发生于1942年8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日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的组成部分。泰纳鲁河口之战美军终于打破了"零式无敌"的神话,并且首次获得了战场制空权。美军由于准备充分加之有空军配合,因此取得了胜利。战斗过程1942年8月16日,一木率领先头部队约1000人分乘6艘驱逐舰从特鲁克起航,前

  • 为什么会爆发泰纳鲁河口之战?泰纳鲁河口之战的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泰纳鲁河口之战,美国,日本

    泰纳鲁河口之战发生于1942年8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日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的组成部分。泰纳鲁河口之战美军终于打破了"零式无敌"的神话,并且首次获得了战场制空权。美军由于准备充分加之有空军配合,因此取得了胜利。战争背景日军大本营获悉美军在瓜岛登陆后,立即研究对策。8月13日决定一面按既定计划进攻莫

  • 泰纳鲁河美日血战:日军将领不堪失败拔刀自裁(泰纳鲁河口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美国,日本,泰纳鲁河口之战

    瓜达尔卡纳尔岛,位于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在1942年之前,它一直默默无闻,无人知晓。一场美日血战,让它在世界享誉盛名。而这场战争,美国依靠自己强劲的军事实力,笑到了最后。美军登陆瓜岛,一木清直奉命进攻1942年8月7日,美国军队,近万名士兵,分成两路,开始向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图拉吉岛进攻。他们以为此次

  • 乌曼战役“吃土续命”是怎么回事?乌曼战役详细战斗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乌曼战役,德国

    德国军队于1941年6月22日星期天拂晓就越过边界,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在边界的苏联一侧,局势混乱不堪。苏联边境地区六十多个机场遭到持续不断的狂轰滥炸。不到中午,德国空军就声称击毁了敌机八百架,而自己仅损失了十架。到了下午,苏军参谋部和克里姆林宫已经了解不到战局的真实情况。根据命令,苏联空军对普洛耶什

  • 乌曼战役:德军对苏军所发动的一场大型包围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乌曼战役,德国

    苏德战争中西南方面军左翼和南方面军右翼为抗击法西斯德军在乌曼方向的进攻,于1941年7月16日一8月7日实施的防御战役。纳粹德国的由伦德施泰德元帅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在乌克兰西部攻击由西南方向战区最高指挥官布琼尼率领的部队,包括由基尔波诺斯大将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及由塞格诺夫将军指挥的南方面军,这是德军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