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奴隶到皇帝:十六国出身最低的帝王石勒(石勒称王)

从奴隶到皇帝:十六国出身最低的帝王石勒(石勒称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737 更新时间:2024/1/10 12:23:15

石勒,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武乡县)人。羯族,为古代民族,是匈奴族中羌渠部的后裔,东汉时迁徙定居在上党地区,石勒的祖父与父亲曾为部落头领。《晋书》记载,石勒少有壮志,好骑射且胆略超人,常代父督摄部众,深为部众信服。

网络配图

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并州地区发生大饥荒。乱世中,时年20多岁的石勒被掠卖到茌平(今山东茌平县)当耕奴。当时,石勒和另一位奴隶

两人共戴一枷徒步穿越太行山,可以想象,如果石勒中途死掉,中国历史将会发生什么改变。史载,羯族人在东汉时期地位非常卑贱,是匈奴的奴隶,根本不被当作

人看待,因此,论背景,石勒是十六国时期出身地位最低的。

在异地他乡,石勒受尽苦难,在没有生路的情况下,他召集了一群流亡的农民,组成一支靠劫掠为生的队伍。落草为寇的石勒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他投奔

的强盗头子汲桑随口给他起了个名字“石勒”,并让他担任一支小分队“十八骑”的小头目。再看这个“十八骑”的成员,支雄、桃豹、孔豚、赵鹿……这些奇怪的

名字,恐怕一大半都是汲桑随口造出来的,但这帮人后来几乎都成为后赵名将。

网络配图

时值西晋“八之乱”,在连年的军阀混战中,石勒显示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他约束部众,改变过去烧杀抢掠的恶习,严格军队纪律,对腐败的官僚给予

无情打击,对贫苦农民则抚慰,因而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史载:“老弱安堵如故,军无私掠,百姓怀之。”同时,他极力笼络失意士人为其服务,把“衣冠人物”

(知识分子)从被裹胁的百姓中区别出来,编成“君子营”,这些士人同石勒等少数民族一样痛恨西晋统治者,都愿意竭尽全力效劳。石勒对士人的敬重和任用显示

了他政治上的成熟和远见。

大兴二年(公元319年)石勒称大单于、赵王,定都襄国,史称后赵。咸和四年(公元329年)石勒在洛阳一战中消灭了前赵主力,第二年入关灭前

赵,“秦陇悉平”。到此时,除辽东慕容氏,河西张氏以外,石勒统一了中国北部,以淮水为界,形成了与东晋南北对峙的形势。史载,后赵全盛时期所辖之地“南

逾淮海,东滨于海,西至河西,北尽燕代。”

网络配图

石勒完成了他建立王业的雄心大志。咸和五年(公元330年)石勒称皇帝,完成了从一名奴隶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帝王的华丽蜕变。

更多文章

  • 石勒是谁简介 石勒是怎么样从奴隶做到皇帝的(石勒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石勒,石勒称王

    石勒曾说:“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字里行间,对曹操、司马仲达父子的揶揄,可见此人并非是常人,而实际上,石磊也算是个大英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一度五胡十九国中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南征若得逞,一统中国的人就是他,而历史也将被改写。

  • 南赣盗乱详细经过是怎样?王阳明如何平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南赣盗乱,明朝,王阳明

    正德六年明武宗正德六年二月,江西按察司副使周宪率兵讨庐山、左湖、盆塘贼,败之,擒斩数百人。四月,周宪移军攻华林贼于仙女寨,拔之。进克鸡公岭,先后擒斩千余人。进薄华林,绝其出道,贼益窘。五月,周宪攻华林贼,及其子干俱死之。先是,陈金檄周宪等分兵三路讨华林贼,宪率兵进,会谍者言贼饥疲,宪信之,遂檄兵夹攻

  • 南赣盗乱是怎么发生的?是谁去平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南赣盗乱,明朝,王阳明

    南赣盗乱是明武宗正德六年夏四月,江西发生的一次民变,命右都御史陈金总制军务,右副都御史俞谏提督军务讨之。先是,江西诸郡盗贼蠭起,赣贼犯新淦,执参政赵士贤。靖安贼胡雷二等据越王岭玛瑙寨,华林贼陈福一破瑞州,既而抚州东乡、饶州桃源洞等处贼亦作乱。金等奏调广西田州、东兰等处狼兵合征之。七年春正月,南赣巡抚

  • 南赣盗乱:民生困苦,匪乱丛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南赣盗乱,明朝,王阳明

    江西省南部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民生困苦,原本的自然环境就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且又遭受不少贪官恶吏的掠夺剥削,民生愈发困苦。明代中期以来,这里匪患丛生,结营扎寨,给当地百姓和官府造成不小的麻烦。之前的历任官吏均束手无策。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将自己颇为赏识王守仁推荐为都察院

  • 大同兵变一共发生了几次?经过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大同兵变,明朝,嘉靖

    军事明朝建立后,北元政权一直存在。明初诸帝虽然多次北伐,但因蒙古实行行国体制,出征成效不大。而后随着明朝国力的衰微,在对待蒙古的策略上,不得不由明初的征伐变为消极守御。并不断在北部修筑边墙、墩堡,设置镇所。大同便是其中之一。大同北面,四望平衍,寇至无可御。《明史・张文锦传》曰:“寇犯宣府不能近镇城者

  • 大同兵变是怎么发生的?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大同兵变,明朝,嘉靖

    太祖皇帝朱元璋说过:"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然而终大明一朝,让大明走向灭亡的很大原因就是粮食。赶上饥荒时期,百姓吃不上饭造反可以归结为天灾没办法的事,那个时候没有联合国也没有人道主义援助,一个国家出现饥荒,尤其是四周都是附属国的一个大国只能自己的朝廷想办法。但是大明的军队吃不上饭就不是天灾的

  • 大同兵变:深刻影响国运的不起眼兵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大同兵变,明朝,嘉靖

    正德三年三月,明武宗正德皇帝因南巡落水,染疾而驾崩。他逝后无子嗣,原本只是藩王的兴王朱厚熜,被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迎立为皇帝,并定年号为嘉靖,世称嘉靖皇帝,即明世宗。(嘉靖皇帝画像)年仅十五岁的嘉靖帝,治国理政的经验很是匮乏,但在首辅杨廷和的辅助下,君臣齐心,针对正德朝的弊政进行了改革。例如废弃正德帝

  • 更定祀典后嘉靖帝下令修建了哪些建筑?都有些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更定祀典,紫禁城,嘉靖,明朝

    从北京城大的格局来看,地坛筑于紫禁城东北部,天坛设于紫禁城东南方,两坛南北遥相对应,符合中国古代天南地北之说。天坛主体建筑为圆形,地坛则呈方形,是中国古时天圆地方的体现。据阴阳学说:“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所用建材,如石块、台阶、柱子等,均为奇数(阳数)。地坛则采用偶数(阴数)。如方泽坛的台阶为八级

  • 更定祀典的原因是什么?明朝嘉靖帝为什么要更定祀典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更定祀典,紫禁城,嘉靖,明朝

    祭地和祭天一样,都是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农业生产,后来成为典章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周礼》中“夏至日祭地祇于泽中方丘”成为历代地坛规制和祀典的理论基础。汉武帝时,在汾河汇入黄河处建后土祠。西汉末年又按阴阳方位在都城长安南郊和北郊分建祭祀天地之坛。自此祭地之坛成为都城必不可少的建筑项目,由于历代对儒家经典

  • 更定祀典:标志着古代都城形制最终完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更定祀典,紫禁城,嘉靖,明朝

    1521年,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病死。武宗无子,其堂弟,15岁的朱厚熜以藩王继承皇位,为明世宗,年号嘉靖。世宗继位之初围绕如何确定其生父的尊号展开一系列激烈争论,并由此引发礼制变革。嘉靖九年(1530年)二月,世宗以天地合祀不合古制为由,集群臣596人议郊祀典礼。有82人主张分祀;84人主张分祀而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