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是最“轻徭薄赋”朝代 长期行低税率政策

清朝是最“轻徭薄赋”朝代 长期行低税率政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559 更新时间:2023/12/28 6:39:21

晚清财政概况

清王朝“中央政府的财政制度是相当程度地浮在表面上的。”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实行“轻徭薄赋”的朝代,它在长时间里实行低税率政策。“甚至在正常时期,帝国官僚政治的组织虽然在形式上是高度集中的,仍不能深入到中国的社会(包括这个社会中那些构成经济的方面)中去。中央政府通常将其经济作用只限于要求分享一部分生产中比较固定的经济所得,以及保持国内安定和防御外患以确保下一年的再生产。这个作用当然符合儒家政治思想的主流。但是在帝国长达两千年的不同时期中,为了摆脱经济中的消极无为状态,曾利用过在支撑帝国制度的儒-法思想混合体中较为活跃的法家体系,王莽王安石的‘改革’就是明显的例子。

网络配图

但是,极为保守的清朝也许是特别难以摆脱经济上的消极无为状态的,因为它一直感到自己是异族,所以决心通过维护儒家的正统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在整个清王朝时期,土地税不具有扩张性,它自1711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后就再也不能随人口的增长而增加了。各省上缴中央的份额只有在新垦地纳入税册时才会有所提高,而各省却很少把土地税增加的情况上报中央。这直接影响了清廷的财政收入。晚清政府也没能改变原有的税收制度,继续维持着低税率。

鸦片战争前,在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中,田赋一直是支柱性的财源。在晚清时期,田赋虽然还是很重要的收入来源,但它的支配性地位已被关税和厘金所取代。1854年以后成立的外国人管理的海关正式规定向对外贸易征收关税,并把收入上缴给中央政府而不归各省掌握。1894年的关税比1864

年增长了近2倍,在收入结构中的比重由1:7左右上升到1:4左右。然而严重的是,海关税不具有扩张性,在缺损的主权下被列强规定在一个很低的税率上。“第二种新税制则相反,它几乎完全脱离了北京的控制。这就是厘金税,它原来是各省官员为了筹集镇压太平军而设立的。作为向通过运河的粮食征收的内地过境税,厘金税1853

年首先在江苏省开征。在有些情况下,不但在运输沿线征收,而且还在出发地作为生产税或者在目的地作为营业税征收。

税率悬殊很大,从货价的1%到10%不等,而最普遍的税率是每个厘卡收2%。在各省每年向户部上报的商品厘金税中,中央政府只能处理约20%,其余的实际都由各省掌握。未上报的数量不详的税收当然也归地方留用。”

而田赋管理的分散性使政府失去了对田赋管理的控制权,结果使田赋在财税制度中不能起到关键性作用,不能随经济发展而使政府收入增多。在这种不利的条件和不当的政策下,政府缺乏对税收制度予以创新以拓宽财源的能力。

网络配图

从1840年开始,清政府的财政盈余年年递减,最低时只有大约36万两。然而,即使这么一点盈余,也都交于户部充了兵饷。实际上,政府的财政已经十分空虚。太平军起义期间,清政府国库已经收不抵支。“1852-1863年国库平均收入仅900多万两,相当于道光前期常年的70.4%,但实银收入仅有48万两,此后不断减少,平均每年不过十几万两,大约只抵得上两个中等县的田赋收入。”。与晚清以前的年国库存银的比较可以发现,“1853-1861

年的平均年存银约相当于1821-1834 年间的1/ 15,约相当于1777 年的1 /

45。但此时的数字只是记帐数而非实银数。据1865年的户部报告,战时每年的库存实银在1853-1857

年只有平均11万两,1858-1864年每年平均只有6万多两。国库既如此,各省库也都不免‘竭蹶不遑’、‘司库荡然’,如贵州在60

年代藩库存银多年间只有80余两。”

。甲午战争开始后,清王朝年年处在入不敷出之中,直至它的灭亡,也没能摆脱这种困窘状态。这一时期,晚清政府已经面临着高额赤字的巨大压力。有人估计,甲午战争结束之初,财政赤字已不下1500

万两。光绪二十五年(1899),清廷财政收支相抵已实亏1300

万两。到1903年,收支间的亏额达到3000万两。据威格尔计算,1905年的赤字已达3300万两。

晚清财政与国家的调控能力

由此看出清政府调动国家与社会资源的能力极其有限。财政是一国政府实现其各项职能的重要手段,财政资源的有限性必然导致政府效能的有限性。“在欧洲‘落后’国家的最初的工业化热潮中(例如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俄国),国家预算代替了受到贫困的农业部门严重限制的微弱的市场需求和资本供应。在德国和法国等不那么‘落后’的国家中,工业银行提供信贷的业务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但在清末,中国却一样也没有。”清政府难以提供近代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足够的公共品。在一个有比较成熟的市场机制的环境下,政府提供公共品主要表现为制定和维护市场竞争的规则与秩序,提供市场所不能提供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晚清政府而言,它所能做的主要是后者。然而在整个晚清时期,政府的投资能力显得明显不足,它没有也无力把资金投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晚清政府有过很多次大规模的借款,但借款的主要用途是在军费的开支上,直接用于经济发展和实业建设的数目很少。

仅以1877-1890年为例,“晚清政府共有25次借款,其中用于军事目的的有13次,占总款额的71.

84%,而用于实业的借款才5次,仅占总款额的8.97%。”

洋务派曾掀起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浪潮,但李鸿章等人的努力显然面临着缺乏资金和经营技术这类巨大的困难。在政府应该投资的基础设施中,铁路建设没有也没能受到重视,使中国到1894

年还只有195英里的铁路线。政府不能保证对公共品的投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使政治体系自身的合法性受到了挑战。罗兹曼等人评论说:“如果19

世纪60年代末,清廷下决心推动现代化的话,自然会形成一个完全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假定过于理想化,因为晚清政府没有充足的财力在当时的环境下来致力于现代化的建设。

网络配图

清政府的效能低下还表现在太平天国战争前后发展起来的厘金制。在19世纪,财税机构从最初依靠土地税转变为依靠商品税和关税,但这些税种不是处于中央政府的控制和管理之下,而是受省级督抚的控制,经济权力发生了由中央向地方的倾斜,主动权也就从中央政府转移到地方。这给地方政府大规模地、不合理地、不固定地强制征收厘金提供了条件。厘金制类似欧洲重商主义之前的各地贸易关卡,对国内流通的货物在每个地方关卡收1-10%的厘金。由于对跨省跨区贸易重复收税,这种税收制使贸易的交易费用极高,对分工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厘金作为对工商业增税的一种制度形式,不仅代替了当时已经处于瘫痪状态的国内常关的职能,而且随着战区的变化,厘金局卡有“因地制宜”设置的灵活性,使它更加超过了常关所起的作用,日益严重地阻碍着土货在市场上的流通,而有利于洋货的倾销,进一步加强了洋货对土货的竞争力。欧洲重商主义虽然用各种产业政策和保护关税阻碍国际贸易,但它却以统一国内度量衡,废除国内贸易关卡,减少了国内交易费用,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和分工的发展。中国的厘金制虽然受到外国条约制的限制,但是一直要等到民国时代才被完全废止。

标签: 清朝轻徭薄赋

更多文章

  •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唐朝赋税制度的变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

  • 租庸调制是什么样的税法?“租”“庸”“调”分别指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隋朝,税法,租庸调制

    当代国人对纳税有一种莫名的抵触,说者认为这恰恰体现了国人自私的小农意识。事实求是的讲,这份抵触首先源于税率偏高。以最常见的增值税举例,当下增值税收为增值部分的17%(部分为13%,极少在13%以下)。孟子提出了一个理想税收标准:『耕者九一,国人什一供自赋』。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下税收并没有一个政治理

  • 什么是“租庸调制”?唐朝的“租庸调制”为什么会被取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

  • 安南之役的结果怎样?对清朝有着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安南之役,乾隆,越南,清朝

    孙士毅在镇南关,收容逃回的官兵,不到清军总额的一半,大量的粮械火药丢失殆尽。从云南开化厅马白关出兵,侵入安南宣化镇的乌大经部,遭到农民起义军反击后,也仓慌逃回国内。安南之役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它没有实现清朝预期的战略目标“为黎氏复国,消灭阮氏集团。”安南之役败北,大批清朝将士殒命安南。乾隆皇帝令败将

  • 安南之役的详细经过是怎样?打了多长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安南之役,乾隆,越南,清朝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十月二十八日,孙士毅统兵出关,一路势如破竹,各守隘军队望风奔遁,阮惠惟扼三江之险,以拒清军。十一月十三日五鼓,清军抵达寿昌江北岸,阮军退守南岸。清军发起猛攻,乘筏直冲。浓雾弥漫,昏暗不辨敌我。阮军于雾中自相格杀。清军乘势全部渡江。十五日,清军进军至市球江。市球江江面宽阔

  • 安南之役的起因是什么?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安南之役,乾隆,越南,清朝

    安南,古称交趾,与中国云南、广西壤地相接,隔海与广东相望。自明英宗册封黎麟为安南国王后,虽其政局几经变化,但黎氏仍世代在安南为王,并与明朝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平定云南,安南国王黎维禔派遣使者慰劳清朝部队官兵。顺治十七年(1660年),安南国王黎维祺正式向清朝奉表投诚

  • 安南之役: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安南之役,乾隆,越南,清朝

    安南之役又称清平安南之战、清越战争,是指乾隆末年(1788年末-1789年初),中国清朝与安南(今越南)西山朝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十月二十八日,两广总督孙士毅奉命带兵出镇南关,用兵安南,不到一个月,攻陷其国都黎城。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初,清军兵败而归,前后仅

  • 清缅战争结局如何?耗财耗力伤亡惨重却徒劳无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乾隆,清缅战争

    清缅战争发生在清朝乾隆时期,当时清朝正值“康乾盛世”国力强盛,而此时的缅甸也是在东南亚称霸一方的霸主,因为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的战役,最终的两国都没好哪去,双方共投入十几万的军队作战,最终清军在国力和军事上略胜一筹,缅甸愿意议和纳贡,中缅关系又被重新纳入了东亚朝贡体系。说实话

  • 清缅战争中南荒小夷击败大清朝足以见得清军落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清缅战争

    清缅战争起因最早是因为缅甸贡榜王朝对中国云南等边境地区进行频频挑衅,当时乾隆正集中全力平定准噶尔,并没有将他们的挑衅放在眼里,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阻止他们,这使得缅甸变本加厉,在乾隆三十年的时候,他们的侵略行为空前频繁,清军开始反击,清缅战争正式拉开帷幕。清缅战争时期乾隆画像缅甸的贡榜王朝建立后军

  • 清缅战争为什么清朝会输?清缅战争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缅战争

    清缅战争爆发于乾隆三十年,历时七年,双方损失惨重,最后以双方握手言和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战争,双方也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站在清朝的角度,清缅战争影响了乾隆的战绩,成为他“十全武功”中最受争议的一项,而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清缅战争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对整个东南亚局势的改变。在发动清缅战争之前,缅甸一直在与自己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