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轻徭薄赋是什么意思?具体措施有哪些

轻徭薄赋是什么意思?具体措施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793 更新时间:2023/12/28 3:58:30

轻徭薄赋是我国历代相沿的轻税的财政思想。春秋时,晋文公(公元前636—前628)图兴霸业,提出“薄敛”(《国语·晋语》)的施政措施; 晋悼公

(公元前573—前559)恢复晋国霸业时,也把“薄赋敛”当作重要的施政措施。后来,晏子也主张“薄敛”(《左传》昭公二十年),先秦诸家普遍主张“薄赋敛” 。

但是,各自的出发点又不完全一致。孔子反对重课,主张“敛从其薄”。是用以攻击鲁国季氏的赋税改革。

孔子到齐国去,经过泰山旁,听见一位妇人在野外痛哭失声,十分悲哀。孔子伏身车轼倾听,然后说,她的悲哀,好像忧虑很深重啊!于是派子贡前去探问。妇人说:是啊,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子贡说,你为什么不搬走呢?妇人说:这里没有苛政啊!子贡回来后,告诉孔子。孔子说,你们懂得吗?苛政猛于虎呀!

“苛政”是指繁重的税赋,和严苛的法令。“赋,敛也。”[《说文》]“赋”就是收敛钱财。“赋,税也。”[《广雅》]税赋是管理国家的标志。“畿方千里,有税有赋,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汉书·刑法志》]什么时候开始有赋税的?“厥赋惟上上错。”[《书·禹贡》]应该在大禹的时代就开始收税赋了。“赋者,税敛之名,往者洪水为灾,民皆垫溺,九州赋税盖亦不行,水灾既除,土复本性,以作贡赋之差,故云‘赋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尚书正义·禹贡第一》]

国家有开明的政治,征收税赋,负担劳役,都在合理的程度。“古者十税一。多于十税一,谓之大小桀;少于十税一,谓之大貊小貊。”[《尚书大传》卷四]“十税一”就是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纳税金。《汉书·食货志》规定:“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岁收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应该说这样的税赋还是轻的,合理的,负担得起的。“貊”是一种贪吃的野兽。所谓“大貊小貊”,就是贪吃的“大吃货”和“小吃货”。

税收过少,入不敷出,供应不足,不能满足食物需求,就会出现财政危机的情况。但是税赋又不能过重。

“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孟子.尽心下》]如果弄得百姓宁愿死于老虎之口,也不愿意到苛捐杂税繁重的地方去生活;如果治国者横征暴敛,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必然失掉民心。“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如此就是“大桀小桀”。“桀”指夏桀,就是暴君。如果赋税过重,弄得老百姓没有了生路,那就是“大暴君”和“小暴君”。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培养民力,富民强国是为治国上上策。否则“乱政亟行,所以败也。”[《左传·隐公五年》]

标签: 轻徭薄赋东汉春秋战国

更多文章

  • 清朝是最“轻徭薄赋”朝代 长期行低税率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轻徭薄赋

    晚清财政概况清王朝“中央政府的财政制度是相当程度地浮在表面上的。”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实行“轻徭薄赋”的朝代,它在长时间里实行低税率政策。“甚至在正常时期,帝国官僚政治的组织虽然在形式上是高度集中的,仍不能深入到中国的社会(包括这个社会中那些构成经济的方面)中去。中央政府通常将其经济作用只限于要

  •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唐朝赋税制度的变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

  • 租庸调制是什么样的税法?“租”“庸”“调”分别指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隋朝,税法,租庸调制

    当代国人对纳税有一种莫名的抵触,说者认为这恰恰体现了国人自私的小农意识。事实求是的讲,这份抵触首先源于税率偏高。以最常见的增值税举例,当下增值税收为增值部分的17%(部分为13%,极少在13%以下)。孟子提出了一个理想税收标准:『耕者九一,国人什一供自赋』。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下税收并没有一个政治理

  • 什么是“租庸调制”?唐朝的“租庸调制”为什么会被取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

  • 安南之役的结果怎样?对清朝有着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安南之役,乾隆,越南,清朝

    孙士毅在镇南关,收容逃回的官兵,不到清军总额的一半,大量的粮械火药丢失殆尽。从云南开化厅马白关出兵,侵入安南宣化镇的乌大经部,遭到农民起义军反击后,也仓慌逃回国内。安南之役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它没有实现清朝预期的战略目标“为黎氏复国,消灭阮氏集团。”安南之役败北,大批清朝将士殒命安南。乾隆皇帝令败将

  • 安南之役的详细经过是怎样?打了多长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安南之役,乾隆,越南,清朝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十月二十八日,孙士毅统兵出关,一路势如破竹,各守隘军队望风奔遁,阮惠惟扼三江之险,以拒清军。十一月十三日五鼓,清军抵达寿昌江北岸,阮军退守南岸。清军发起猛攻,乘筏直冲。浓雾弥漫,昏暗不辨敌我。阮军于雾中自相格杀。清军乘势全部渡江。十五日,清军进军至市球江。市球江江面宽阔

  • 安南之役的起因是什么?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安南之役,乾隆,越南,清朝

    安南,古称交趾,与中国云南、广西壤地相接,隔海与广东相望。自明英宗册封黎麟为安南国王后,虽其政局几经变化,但黎氏仍世代在安南为王,并与明朝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平定云南,安南国王黎维禔派遣使者慰劳清朝部队官兵。顺治十七年(1660年),安南国王黎维祺正式向清朝奉表投诚

  • 安南之役: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安南之役,乾隆,越南,清朝

    安南之役又称清平安南之战、清越战争,是指乾隆末年(1788年末-1789年初),中国清朝与安南(今越南)西山朝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十月二十八日,两广总督孙士毅奉命带兵出镇南关,用兵安南,不到一个月,攻陷其国都黎城。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初,清军兵败而归,前后仅

  • 清缅战争结局如何?耗财耗力伤亡惨重却徒劳无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乾隆,清缅战争

    清缅战争发生在清朝乾隆时期,当时清朝正值“康乾盛世”国力强盛,而此时的缅甸也是在东南亚称霸一方的霸主,因为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的战役,最终的两国都没好哪去,双方共投入十几万的军队作战,最终清军在国力和军事上略胜一筹,缅甸愿意议和纳贡,中缅关系又被重新纳入了东亚朝贡体系。说实话

  • 清缅战争中南荒小夷击败大清朝足以见得清军落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清缅战争

    清缅战争起因最早是因为缅甸贡榜王朝对中国云南等边境地区进行频频挑衅,当时乾隆正集中全力平定准噶尔,并没有将他们的挑衅放在眼里,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阻止他们,这使得缅甸变本加厉,在乾隆三十年的时候,他们的侵略行为空前频繁,清军开始反击,清缅战争正式拉开帷幕。清缅战争时期乾隆画像缅甸的贡榜王朝建立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