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谢良佐拜师程颢,为什么背书背的好被批“玩物丧志”(二程)

谢良佐拜师程颢,为什么背书背的好被批“玩物丧志”(二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544 更新时间:2023/12/8 15:29:51

程颢是宋代的博学之士,一生著述颇多,且时常讲学,他与其弟程颐都是当时的大学问家。彼时很多青年才俊为了丰富自己的学识,或不远万里,或不顾严寒地专程跑到二程门前去虚心请教,聆听教诲,心诚意坚。关于当时学子们求学二程的故事,有不少都留下了文字记载。

二程像。

其中就有我们小时候学过“程门立雪”的故事,说的是北宋大学问家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在程颢故去之后,自己已经40多岁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与好友游酢一起跑到洛阳去拜程颐为师。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待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杨时和游酢也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等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学生尊敬师长,虚心受教,以及求学心切的品质。

程门立雪。

从“程门立雪”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二程的学问在当时的文坛影响很大,很多学子仰慕其名,会登门虚心求教,聆听教诲。除了有杨时、游酢这两位在雪天立于门外的学子,今天要讲的谢良佐,他也曾拜师程颢。一开始也是有点小曲折,不过后来也是受到了老师的点拨,终成大家。

要了解谢良佐拜师程颢以及博闻强识为什么是“玩物丧志”的故事,我们先要从朱熹在其《近思录》中记载的一则有意思的语录说起。

朱熹在《近思录》卷二中记载:“ 明道先生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

这里的明道先生即程颢。程颢(1032年-1085年)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史书中记载他十岁能赋诗,十二岁居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中,如老成人,见者无不爱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明道先生认为,如果一个人记忆力很强,能背诵很多东西,或认识了很多东西,用这些来炫耀自己,而不是真的去服膺这些道理,这叫“玩物丧志”。

博闻强识会是玩物丧志吗?

在我们看来,博闻强识、背诵如流,是很多人企及不了的能力,程颢先生为什么说一个人记忆力很强、能背诵如流、知道很多是一种“玩物丧志”的表现呢?这有一个背景。

谢良佐(1050年-1103年),字显道,是北宋学者、官员。他天资颖悟,博闻强识。作为二程高足,谢良佐集成并发展了其师的主要学说,创立了上蔡学派,是心学的奠基人、湖湘学派的鼻祖,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起到桥梁作用。著有《论语说》,其核心思想被门人曾恬、胡安国所录《上蔡先生语录》,经朱熹编辑为三卷《上蔡语录》。

谢良佐的少小就很聪慧,读了很多书,学问很好。青年时嗜好历史,当他前去拜师程颢时,程颢问他:你平时读什么书?谢良佐说:史书。程颢顺手从成堆的史书中随便抽出一本,翻开一段,他诵读如流,把程颢提到的一大段整个背诵了下来,一字不差。程颢再抽出一本书,从中翻开一页,谢良佐仍然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之后,谢良佐恭敬地站立着,本以为自己的博闻强识能得到老师的称许,不料程颢老师只说了四个字:玩物丧志。谢良佐登时面红耳赤,汗如雨下。

玩物丧志本意是指人在器物上流连忘返,不知退离而被外物牵着走,没有了己心,丧失了意志。

谢良佐在遇见程颢之前,已学了很多知识,记忆力又好,能记诵大段书章,可以说是一个“学霸”般的存在,但是这样学知识似乎也有点苦学力行的味道。入程门之后,谢良佐留心观察程颢老师平日读书的样子,发现老师读书也是一行行看下去,一个字都不漏过;讲学引述时也是一字不落地背出。谢良佐心下大为不服:明明你自己读诵文章、讲学引用时也是一字不落,我把一段段文章篇目背下来时也是一字不落,你却说我是玩物丧志,这是什么道理?

后来,程颢老师看出了他心中的疑惑,就给他讲了道理,说:我记得熟,是自然而然记得熟,能够随时联想起来;读书时不漏掉一字,是因为我服膺这里面的道理,唯恐自己吃不透、学不会。你记得熟、背得多,是竭力强记、勉强为之,你是不是真的懂?很难自说;且你是以此来向别人炫耀,那是有问题的。之所以批评你玩物丧志,是因为能背诵大段词章这种事情,实在是雕虫小技、无须如何夸赞。史书浩如烟海,大段大段地背下来,把精力放在强记、博记上面,还自鸣得意,实在是干了一件愚蠢的事情。以记忆力强,能背诵很多东西为荣,那是一种堕入恶趣,是玩物丧志。

原来“玩物丧志”是这个意思,谢良佐顿时明白了老师说的道理是做学问应该自然而然、明理见心的道理。正是在拜程颢为师之后,谢良佐才终于告别了这种背诵大段词章的苦学式的求学道路,将学问、道理慢慢地消化在自己的腹内心海,时间长了也能记诵引述,在需要用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联想起来,由此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学问者。

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把它背下来吗?这是基本功。然后接下来,我们记诵了知识之后,随时随地去细思、去深思、去精思这些文章的义理。等到我们融会贯通了,吃透了书本中的义理,进入第三阶段,我自然而然心悦诚服,服膺了这些道理了,我自然会把书本中的义理作为我立身行事的准则,这样大道跟我们个人才能融汇一体,这样才是记诵的目的。

所以明道先生说“记诵博识是玩物丧志”,是有一定道理的,它告诉我们求学时不要舍本逐末,如果说我们能够把书本篇章记诵下来,是因为我们对大道了然于心,自然而然地背诵出来。就像是要自省吾身:是不是我们背诵出来的言辞,就是自己内心真正懂得了的知识、义理。

标签: 谢良佐二程

更多文章

  • 以天理为本的程颢逝世(二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程颢,二程

    程颢(1032年~1085年7月9日),宋代理学家、教育家。北宋哲学家,理学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举进士后,历官京兆府都县主簿,江宁府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

  • 理学家程颐是哪个时代的?他与他哥哥有何不同(二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程颐,理学家,朱熹,宋朝,二程

    程颐是湖北人,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还没到双十年华他就敢以布衣的身份给皇帝上书,足见他的雄心壮志。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就到北宋最高学府念书,写得文章常常受到老师的赞赏。他给皇帝上书指出了朝廷的危机并给出了他自己的建议,这样一来,他的名声就更大了。程颐没有考中进士,他出生官宦世家,他

  • 前燕远强于前秦为何苻坚还敢东征前燕 前秦灭前燕之战序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南北朝,晋朝,前燕,前秦,前秦灭前燕之战

    苻坚当年政变上台,虽然是一个铲除恶霸的好事,但对于苻生的几个弟弟来说,这就不是那么能笑得出来的事情了,他们想的是,我是苻生的亲弟弟,苻生没了就应该轮到我们了,想不到你苻坚却后来居上,拿了我们的位置,这口气能忍得住我还是苻生老弟?于是这几个想抢皇位的王族们就开始了预谋造反。这就是前秦的第二次大危机了,

  • 前秦灭前燕之战中取得完胜的苻坚 为什么会输给羸弱不堪的东晋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南北朝,晋朝,苻坚,淝水之战,前秦灭前燕之战

    我们认识苻坚,不用说大多源于“淝水之战”和成语“风声鹤唳”。这一战,苻坚以90万绝对兵力,企图统一中国,结果却被东晋10万兵力杀得几乎全军覆没。五胡十六国中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就这样与大一统、千古一帝失之交臂。而在此之前,前燕慕容家族也曾雄起,景昭帝慕容儁跃马扬鞭四处征战,清剿了各地的割

  • 前秦灭前燕之战 我国前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晋朝,南北朝,前秦,前燕,前秦灭前燕之战

    战争背景升平四年(360年),前燕景昭帝慕容俊去世,其子慕容暐继承帝位,当时前燕国内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逐渐加剧。太和四年(369年)四月,东晋大司马桓温率领步兵、骑兵共五万大军,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出发,开始北伐前燕,北伐前期,攻势顺利,一路势如破竹,同年七月,晋军直取距前燕都城仅几十里的枋头,威逼

  • 金乡之战全过程简介 金乡之战双方对阵的将领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南北朝,金乡之战,于仲文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赞病死。周静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杨坚专政。杨坚为预防北周宗室生变,稳固其统治权力,以千金公主将嫁于突厥为辞,诏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因尉迟迥(北周文帝宇文恭外甥)位望素重,恐有异图,遂以会葬宣帝为名,诏使其子尉迟敦召尉迟迥入朝;并以韦孝宽为相州总

  • 金乡之战是如何发生的?金乡之战起因及过程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南北朝,金乡之战

    金乡之战,发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大象二年,即公元580年,是以北周平定尉迟迥残部的战役,在陈太建十二年,北周已平定尉迟迥,但是他的部下席毗罗还拥兵10万,屯于江苏沛县,极度威胁北周政权。在北周任河南道行军总管的于仲文率军和席毗罗军队展开激战,地点就在山东金乡,史称金乡之战。金乡之战 金乡军事文化馆金乡之

  • 金乡之战——于仲文八千军队击败十万敌军 杨坚成最大获益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南北朝,杨坚,于仲文,金乡之战

    南北朝时,北周平定尉迟迥余部的作战。陈太建十二年、北周大象二年(580)八月,北周在消灭叛将尉迟迥后,迥部将席毗罗仍拥兵10万,屯于沛县(今江苏沛县东),欲进攻徐州(今江苏徐州)。周河南道行军总管于仲文侦知席毗罗家人均在金乡(今山东金乡),遂派兵俘获席军家属。席毗罗闻讯率军回救,途中被于仲文设伏大败

  • 神话般的阵法从未败过 八阵图鸳鸯阵都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阵法,八阵图,鸳鸯阵

    在中国人的军事哲学里,兵家大事从来是你来我往的欺诈,如同宋襄公那样的愚钝是会被当成千年的笑柄永远流传下去。所以,中国人很注重对兵法的改进,甚至于很少有人会接连使用同样的战术,一招鲜吃遍天,对于中国兵家来说是大忌,因为这样很容易让人找到破绽,抓到命门。但是在西方却有一个神话一般的战术,从未被打破,那就

  • 诸葛亮的八阵图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亮,八阵图,三国

    八阵图是诸葛亮年少时参悟《易经》所创。太乙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再分八八六十四乾坤,就是所谓八阵。相传诸葛孔明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当十万精兵 。当年诸葛亮随刘备入川,在鱼腹浦(今重庆市奉节)一带用疑石排出了八阵,每道门都有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