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与马共天下的历史真相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平分皇权

王与马共天下的历史真相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平分皇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764 更新时间:2024/2/7 14:33:14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多舛的一个王朝,上三国,下启南北朝,共分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是大一统的王朝

但东晋则是六朝之一,前有三国吴,后有宋齐梁陈,东晋是由琅琊王司马睿在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的扶持下建立起来,后世又称“王与马共天下”

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东晋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乱的时代

居于江左地区的东晋与北方五胡十六国隔江对峙,动乱时代,催生了一种与封建发展极为不符的政治制度——门阀政治

西晋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在占田制的基础上获得强大的经济特权,而从三国曹魏时期流传下来的九品中正制又使其取得政治特权,在获得双重权利的基础上

在西晋时期,就形成一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畸形政治,历史上也称为门阀政治,这种政治在东晋达到顶峰

对于门阀政治为何在东晋达到顶峰,我们或许能从东晋一条谚语中窥知一二

“王与马共天下”,这其中的王是指以琅琊王氏为首的门阀,司马则是司马家政权

这条谚语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门阀政治,“王与马共天下”最早源于八王之乱

西晋初期,晋武帝司马炎立痴儿司马衷为帝,而司马衷被皇后贾南风所操控,贾南风的干政弄权,引发其他司马氏子弟的不满,引发一场以皇室争夺中央政权的内乱

这其中实力最强的有司马氏八位王爷,后世又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直接导致后世的五胡十六国产生

八王之乱,实际参与并非只有八王,还有很多实力弱小的王爷,琅琊王司马睿便是其中之一

但是这个没人看好的王爷却在西晋灭亡后,由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的扶植下,建立了与北方五胡十六国隔江对峙的东晋

世族琅琊王氏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扶持司马睿建国呢?说到底还是与内忧外患有关

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内耗致使国力空虚,加上连年天灾,北方的匈奴刘渊起兵自封汉王于今山西起兵

此时正值惠帝司马衷异母弟司马炽继位,年号永嘉,匈奴刘渊的大举南侵让晋朝疲于应对

匈奴刘渊南侵,屡破晋军,势力大增,永嘉四年,刘渊身死,其子刘聪继位继续南侵

永嘉五年,刘聪倾一国之力于平城(河南鹿邑)和晋军一绝死战,歼灭十万晋军,随即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司马炽,坑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为避刘聪锋芒,中原世族士族相继南逃,中原政权随之南迁,历史上称为衣冠南渡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因为动乱而发生大规模人口南迁,原本的政治、经济中心随之在南方落地生根

而自刘聪攻破洛阳起,中华进入最为动乱的五胡乱华时期,匈奴、鲜卑,羯、羌、氐五族你方唱罢,我登场,霍乱北方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动乱的中华大地,终会有英雄起身平乱,但不是现在

衣冠南渡之后,中华文明开始在南方(今建康)落地生根,建康地区原是三国吴属地,又称江左地区

西晋讲究服膺名教,脱胎于儒家的名教十分注重等级尊卑关系

门阀政治正是服膺名教另一种形式的体现,而身为世家大族之一的琅琊王氏周围汇聚着一大批衣冠南渡而来的士族子弟,这些士族子弟是国家统治的基础

为了获得执政的基础,江左的琅琊王司马睿不得不倚靠王氏的力量,琅琊王氏为司马睿提供名分、执政地位和统治基础

反之司马睿则为王氏提供官位权势,这才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雏形

但东晋建国之后,司马睿才发现,统治基础的士族子弟依旧只听琅琊王氏的号令,自己完全没有实权

琅琊王氏成东晋政权的实际掌控者,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晋书中窥知一二,《晋书》卷九八《王敦转》

“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谚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司马睿若想建立政权还需倚靠琅琊王氏的拥护

观之历史,“共天下”并不是始于东晋,古已有之,秦时,农家吕不韦为子楚筹谋秦王之位

子楚曾感激说道“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后来子楚成为秦庄襄王,封吕不韦为丞相及文信侯,享十万户

秦时的“共天下”只是裂土分封之间的关系,但到“王与马共天下”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裂土分封之间的关系

而变为了权力分配之间的关系,在尊卑名分上,王与马同等,并不在是单纯的君臣关系

总的来说,“王与马共天下”标志着门阀政治在东晋发展到巅峰

而追因溯果,其产生的根源是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产物,江左东晋政权还要依赖于士族统治,门阀制度在东晋发展到巅峰

说到底,门阀政治是对皇权的分散,门阀政治兴盛于西晋,东晋达到顶峰,又衰落于南北朝,隋朝时期曾有短暂的复苏,直至武则天时期彻底消亡

更多文章

  • 王与马共天下: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与马共天下,衣冠南渡,晋朝

    “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

  • “王与马共天下”中王与马分别是指的是谁?王与马共天下起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晋朝,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

    王与马共天下的意思有人不清楚“王与马共天下的意思”,其实在字面上理解王与马共天下的意思是非常的简单的。这是指当时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和皇帝力量势均力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可见当时琅琊王氏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晋元帝司马睿 王与马共天下起因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皇族争权,重臣王衍却打着自己的如意小算盘。

  • 揭秘:历史上东晋时期的王与马共天下是指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东晋,历史,晋元帝,王与马共天下

    “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後来又

  • 陈平忍辱苦读书的故事 陈平如何解白登之围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陈平如何解白登之围

    陈平是西汉有名的丞相,在大汉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早年的时候陈平可不是这么一帆风顺的,因为家贫,因为读书,反倒是受到了很多的冷嘲热讽,还诞生了一出陈平忍辱苦读书的励志故事。陈平的游戏形象陈平是秦末汉初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双双去世了,留下他和哥哥相依为命,虽然家里很穷,但是陈平却不喜欢耕

  • 还原西汉初年白登之围的起因与战争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白登之围的起因与战争过程

    关于什么是白登之围这个问题,史料有很多记载。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匈奴把汉高祖刘邦围困在白登山的一次事件。白登之围画像对于什么是白登之围这一问题,史料记载公元前201年,韩信勾结匈奴发动叛乱,企图攻打中原,这样的行为激怒了汉高祖刘邦,刘邦亲率32万大军出击匈奴,起初战斗是比较顺利的,连连取胜,先

  • 白登之围的真相:刘邦为何会陷入白登之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邦,白登之围

    刘邦白登之围分别是汉朝高祖以及和刘邦有关的一次事件,对于刘邦白登之围这个问题,史料中有很多记载。网络配图白登之围是刘邦进攻匈奴时,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而引起的一次危机。当时韩信因为敌不过匈奴大军,多次派出使者向匈奴求和,引起了汉高祖刘邦的怀疑,刘邦怀疑韩信勾结匈奴对汉朝不利,也因此事责备韩信。韩信害怕

  • 文言文名篇,【唐太宗吞蝗】原文及翻译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太宗吞蝗

    原文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选自《贞观政要》译文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

  • 唐太宗吞蝗后唐朝蝗虫真的不再成灾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太宗,唐太宗吞蝗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被各民族冠以“天可汗”的称号,在对外和对内上他都有着一套方针。对外他积极开拓疆土不仅重创了高句丽,也将东突厥灭了,更是征服了很多部落。在国内他就劝课农桑,奉行节约,并且主张以文治天下。作为一代君王,能任人唯贤,多次听取谏官魏征的逆耳忠言,并作出相应的改变,这些使得唐朝能够国泰民

  • 唐太宗李世民替民受罪生吞蝗虫 唐太宗吞蝗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吞蝗

    导读:唐太宗吞蝗的故事:古时认为蝗虫有灵异,闹蝗灾是上天降下的惩罚。京城大旱闹蝗灾,唐太宗视察粮食损失情况,他见蝗虫为害而勇于承担责任,替民受罪。近读《隋唐嘉话》,真为唐太宗的以人为本所感动。有两则小故事,抄录于下:太宗阅医方,见明堂图,人五脏之系咸附于背,乃怆然曰:“今律杖笞,奈何令髀背分受?”乃

  • 宋夏战争的第三战:熙河元丰永乐城三战定乾坤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夏战争,宋朝,西夏

    熙河之战宋神宗即位以后,任用王安石为相,“奋然将雪数世之耻”,变法图强,励精图治。熙宁年间向西攻取青唐吐蕃和角厮罗等政权,拓地两千余里,建立熙河路,对西夏逐渐开始占据战略主动。与熙河拓边同时,宋神宗也开始尝试攻取夏土。他先是选取了横山方向对西夏发起进攻。治平四年 ( 1067) ,宋将知青涧城种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