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清水会盟到平凉劫盟,再到长庆会盟,浅谈安史之乱后唐蕃的“爱恨情仇”(清水之盟)

从清水会盟到平凉劫盟,再到长庆会盟,浅谈安史之乱后唐蕃的“爱恨情仇”(清水之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393 更新时间:2024/1/17 13:32:32

唐代吐蕃国自西勃兴,与唐王朝对峙,分庭抗礼。时而进犯,时而求婚;时而掠地,时而请和。而唐廷则或征伐防御,亦或绥靖安抚。这种战和交错的局面约略持续了二百余年。其中有一次讲和会盟就是公元783年正月,在清水(今甘肃省清水县)举行的。

清水之盟,即清水会盟,是唐朝在建中四年与吐蕃第六次会盟、第三次议定边界。在此次会盟中,唐割让了被吐蕃占领的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与吐蕃和好。不过吐蕃对会盟并无诚意,最终酿成平凉会盟上唐廷盟官被捕杀,唐盟使浑瑊险些丧命的劫盟恶果。

763年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吐蕃军队大举进攻唐朝并占领长安15天。唐代宗仓皇逃往陕州,大将郭子仪率兵勤王逼退吐蕃。虽然吐蕃放弃了长安,但却占领了凤翔以西的河西地区。779年,唐代宗病逝,吐蕃纠集南诏等附庸大举进攻西川,唐将李晟率神策军驰援西川守军,重创吐蕃南诏联军于大渡河。之后吐蕃请和,唐德宗因决心讨平藩镇以及对回纥的深恶痛绝,派遣使臣积极谋求与吐蕃结盟共击回纥,并在诏书中改“献”为“进”,“赐”为“寄”,“领取”为“领之”,以表示两国的对等地位。

建中四年(783年),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幕府齐映、齐抗、鸿胪卿崔汉衡、计会使于頔、樊泽、入蕃使判官常鲁在清水县,与吐蕃大相尚结赞、大将论悉颊藏、论臧热、论利陀、论力徐会盟,厘定两国边界:“唐地泾州右尽弹筝峡,陇州右极清水,凤州西尽同谷,剑南尽西山、大度水。吐蕃守镇兰、渭、原、会,西临洮,东成州,抵剑南西磨些诸蛮、大度水之西南。尽大河北自新泉军抵大碛,南极贺兰橐它岭,其间为闲田。二国所弃戍地毋增兵,毋创城堡,毋耕边田。”

之后,爆发了泾原兵变,吐蕃表示可以帮助唐朝平叛,唐德宗答应让出安西和北庭,吐蕃后来仅出一偏师二万,主力驻扎在边境观望。叛乱平定后,唐德宗想让驻守安西的李元忠与驻守北庭的郭昕撤回长安,遭到宰相李泌及群臣的坚决反对,德宗于是没有兑现诺言。尚结赞对唐朝食言毁约深表不满,决计报复。

786年九月,吐蕃军队越泾、陇(陕西省陇县)、邠、宁(甘肃省宁县)等州,进兵至凤翔。李晟将其击退,十月,再挫吐蕃军于摧沙堡(宁夏固原县西北)。浑瑊、马燧等将也阻击吐蕃军。尚结赞不断遣使向唐求和,又继续侵扰,唐德宗担心将帅生事邀功,力主罢兵而与吐蕃和盟。十二月,罢李晟兵权。

贞元三年(787年),吐蕃又遣使求和,唐将韩游瓌觉察到吐蕃求和的反常:“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诈也”,但是德宗仍然主和,甚至还想联合吐蕃,共击回纥,答应与吐蕃和盟。德宗命崔澣去见尚结赞,尚结赞以归还盐、夏二州,表示“诚意”,还提出请唐朝派浑瑊主盟。唐朝答应派浑瑊为会盟使,会盟地点几经磋商,最后决定在平凉(甘肃平凉)。

五月十五日,唐蕃会盟于平凉。浑瑊在出发前,李晟警告他,此次会盟非比寻常,必须严加防备;但是唐德宗却命令浑瑊不要猜疑对方,要表示会盟的诚意。会盟开始前,浑瑊等人应尚结赞之请,脱去盔甲,入幕换穿礼服。此时,吐蕃军伏兵在击鼓的号令下,从四面蜂拥而至,浑瑊觉察后迅速从幕后逃出,乘马突围,唐朝会盟官员自副使崔汉衡以下60余人,皆被扣押,其余随从将士全部被杀。此次劫盟突袭事件,唐军死500余人,被俘千余人。

平凉劫盟使双方都不再抱有和平的诚意,唐朝不履约,吐蕃也无和平共处之意。唐德宗深悔坚持与吐蕃会盟的失误,果断抛弃了联合吐蕃共击回纥的幻想,转而联合回纥、大食,诱使南诏共同对付吐蕃,唐蕃又进入激烈的战争时期。

此后30多年唐蕃之间未再和盟,吐蕃进攻关中、西川的战役尽数遭到失败,而唐朝在西域的北庭、安西两大都护府也在这段时期被吐蕃相继攻陷。稍后当时还在漠北的回鹘汗国往西域发展,夺取了北庭地区。经过包括维州会战、盐州之围在内的多次大战之后,吐蕃国力不断被唐、回鹘、大食削弱,而唐朝却进入了元和中兴,吐蕃这才有了重新议和的意图。

长庆元年(821年)十月,唐蕃最后一次会盟于长安西郊。吐蕃会盟专使为礼部尚书论讷罗,唐朝派宰相崔植王播杜元颖等17人与盟。822年(长庆二年、彝泰八年)五月,唐朝和盟专使刘元鼎率领使团去吐蕃,与吐蕃以钵阐布·勃阑伽允丹为首的官员在逻些东郊会盟。会盟毕,吐蕃遣使随刘元鼎至长安,又派人到大夏川(甘肃省大夏河)召集东道将领100多人宣读盟文,要求他们信守不渝。

长庆三年(823年),唐朝和吐蕃分别在长安和逻些建碑,刻盟文及与盟人名于其上以纪其事。双方在盟文中重申“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决心今后“社稷叶同如一”,“各守本境,互不侵扰”,“烟尘不扬”,“乡土俱安”。还规定了唐蕃双方人员往来路线和供应办法等具体事项。在现存唐蕃会盟碑的背面,还记述了唐蕃和盟关系的始末:对唐朝文成、金城公主先后嫁到吐蕃,唐蕃间长期和战不定的形势作了回顾;对极力主张与唐和盟的赤祖德赞作了充分的肯定。对唐蕃双方人民而言,会盟反映了他们想望结束战争的共同愿望,符合他们的共同利益。自706年至822年的100多年间,吐蕃与唐朝共会盟8次,长庆会盟是最后一次会盟,亦称“甥舅和盟”(唐朝为舅,吐蕃为甥)。

旷日持久的唐蕃战争对于吐蕃越来越不利,最终甥舅之间实现了最后一次和平会盟,但也仅维持了20余年。两国还在进行最后的较量,会昌四年(844)唐廷以回纥衰亡西迁,吐蕃内乱,议复河、湟四镇十八州,储备兵器、军粮,侦察吐蕃边防屯兵众寡,以为收复之备。大中年间(847-859)沙州汉人张议潮掀起反抗吐蕃的起义,唐朝便趁吐蕃内乱尽复河西故地,吐蕃也在内忧外患下分裂为百余部落,从此再也没有雄起过。

更多文章

  • 唐蕃清水盟约:中国历史上第一款割地卖国条约(清水之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蕃清水盟约,不平等条约,吐蕃,唐朝,清水之盟

    一、一心讲和自662年龟兹弃唐投蕃,苏海政统率的唐军为了苟且逃生,竟然临阵以军资贿赂蕃军开始,在其后的数十年间,大唐在西域和河陇两条战线上丧师失地,被吐蕃人打得节节败退,领土大块丢失,先后于西疆战没的将卒多达四五十万,受伤、溃散者不计其数,随军的民夫更是折损了数百万之多。在频频败绩、饱受欺压之下,实

  • 重元之乱是谁发起的?最后夺位成功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重元之乱,辽国,滦河之变

    耶律洪基的祖父耶律隆绪,辽史称为圣宗。圣宗长子宗真,次子重元。宗真性格慈和宽厚,重元则极为勇武,颇有兵略。圣宗逝世时,遗命传位于长子宗真,但圣宗的皇后却喜爱次子,阴谋立重元为帝。辽国向例,皇太后权力极重,其时宗真的皇位固有不保之势,性命也已危殆,但重元反将母亲的计谋告知兄长,使皇太后的密图无法得逞。

  • 重元之乱:辽国皇族内部帝位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重元之乱,辽国,滦河之变

    重元之乱亦称“滦河之变”,是辽皇族内部争夺帝位的事件。清宁九年(1063年)七月,重元父子及其同党四百余人乘道宗往太子山(今内蒙古宁城西南)秋捺之机,发动叛乱,进攻道宗行宫。重元自立为皇帝,任萧胡睹为枢密使。由于南院枢密使耶律仁、耶律乙辛等率宿卫士卒反击,政变被粉碎。涅鲁古战死,重元自杀。兴宗在位时

  • 什么是重元之乱 重元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重元之乱,辽国

    重元之乱亦称“滦河之变”,是辽皇族内部争夺帝位的事件。清宁九年(1063年)七月,重元父子及其同党四百余人乘道宗往太子山(今内蒙古宁城西南)秋捺之机,发动叛乱,进攻道宗行宫。重元自立为皇帝,任萧胡睹为枢密使。由于南院枢密使耶律仁、耶律乙辛等率宿卫士卒反击,政变被粉碎。涅鲁古战死,重元自杀。兴宗在位时

  • 王与马共天下的历史真相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平分皇权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与马共天下,衣冠南渡,晋朝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多舛的一个王朝,上启三国,下启南北朝,共分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是大一统的王朝但东晋则是六朝之一,前有三国吴,后有宋齐梁陈,东晋是由琅琊王司马睿在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的扶持下建立起来,后世又称“王与马共天下”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东晋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乱的时代居于江左地区

  • 王与马共天下: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与马共天下,衣冠南渡,晋朝

    “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

  • “王与马共天下”中王与马分别是指的是谁?王与马共天下起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晋朝,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

    王与马共天下的意思有人不清楚“王与马共天下的意思”,其实在字面上理解王与马共天下的意思是非常的简单的。这是指当时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和皇帝力量势均力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可见当时琅琊王氏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晋元帝司马睿 王与马共天下起因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皇族争权,重臣王衍却打着自己的如意小算盘。

  • 揭秘:历史上东晋时期的王与马共天下是指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东晋,历史,晋元帝,王与马共天下

    “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後来又

  • 陈平忍辱苦读书的故事 陈平如何解白登之围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陈平如何解白登之围

    陈平是西汉有名的丞相,在大汉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早年的时候陈平可不是这么一帆风顺的,因为家贫,因为读书,反倒是受到了很多的冷嘲热讽,还诞生了一出陈平忍辱苦读书的励志故事。陈平的游戏形象陈平是秦末汉初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双双去世了,留下他和哥哥相依为命,虽然家里很穷,但是陈平却不喜欢耕

  • 还原西汉初年白登之围的起因与战争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白登之围的起因与战争过程

    关于什么是白登之围这个问题,史料有很多记载。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匈奴把汉高祖刘邦围困在白登山的一次事件。白登之围画像对于什么是白登之围这一问题,史料记载公元前201年,韩信勾结匈奴发动叛乱,企图攻打中原,这样的行为激怒了汉高祖刘邦,刘邦亲率32万大军出击匈奴,起初战斗是比较顺利的,连连取胜,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