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河南之战是怎样爆发的?河南之战的发生过程及历史意义

河南之战是怎样爆发的?河南之战的发生过程及历史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071 更新时间:2024/1/13 5:57:12

公元前127年(西汉元朔二年),匈奴左贤王部进犯上谷、渔阳。汉材官将军韩安国率700人出战,负伤败阵,退守壁垒不出,匈奴骑兵掳掠千余人及牲畜而去。"是时虏言当入东方"

,汉武帝刘彻命韩安国部向东移驻右北平,以阻挡匈奴向东方深入,同时决定采取胡骑东进、汉骑西击的作战方针,令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急速出兵云中,突袭匈奴防守薄弱的河南地。卫青、李息率部出塞后,从云中向西大迂回包抄,突然掩袭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并一举击溃之。是役,汉军歼敌数千人,俘获"伏听者3071人及牛羊百余万头,收复了河南地全部土地,穿行千余里到达陇西,"。汉匈河南之战是汉匈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得益于河南地的收复,西汉王朝的北部边防线北推至黄河沿岸。役后,汉武帝在河南地置五原郡与朔方郡,并听从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修筑朔方城,并招募十万内地居民至朔方实边。昔日匈奴刺向汉朝后背的利刃,迅速转变为汉军指向匈奴前胸的长戟。

战役背景及地理状况

秦汉时期的河南地即今鄂尔多斯高原中的河套平原,位于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是夹在贺兰山、阴山和鄂西汉朔方、并州刺史部尔多斯高原之间的一块断陷冲积平原。黄河贯穿整个平原,航运便利,水利资源丰富。地势开阔平坦,土壤肥沃,水草丰盛,开发利用早,为中原农业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共同向往的沃土。

作为蒙古高原与陕甘黄土高原的分界区域,河南地不仅在经济上具有巨大的优势,而且在军事上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从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中原王朝的汉族统治者和北方的匈奴统治者,在这里展开反复争夺,最终匈奴人取得胜利,占据了河南地。

河南地距离西汉的国都长安不足千里,匈奴的骑兵只需疾驰一二日便可到达,屏蔽长安的北地、上郡等地不时成为汉匈交战的前线,长安也就一直处在匈奴铁骑的威胁之下。对于西汉王朝来说,匈奴占据河南地,就如一把锋利的尖刀插在背后,它所构成的威胁,远比匈奴对西汉边境接连不断的袭扰来得严重。

战役前奏

公元前129年(汉元光六年)冬,匈奴袭扰上谷、渔阳(治今北京密云西南)。汉武帝任命韩安国为材官将军,驻守渔阳,加强东方防御。

公元前128年(汉元朔元年)秋,匈奴兵分三路,突破长城关塞,大举进犯。左路2万余骑攻至辽西,杀辽西太守,略边民2000余人;中路杀入渔阳,击败渔阳太守军千余人,寻又败韩安国军千余骑,几近歼灭;右路进入雁门,杀略千余人。汉武帝急命卫青率3万精骑出雁门,李息率兵一部出代郡,迎击匈奴骑兵。卫青"斩首虏数千"

,挫败匈奴攻势。

战役全程

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春,匈奴左贤王部进犯上谷、渔阳。韩安国率700人出战,负伤败阵,退守壁垒不出,匈奴骑兵掳掠千余人及牲畜而去。"是时虏言当入东方"

,汉武帝刘彻命韩安国部向东移驻右北平(治平

刚,今辽宁凌源西南),以阻挡匈奴向东方深入,同时决定采取胡骑东进、汉骑西击的作战方针,令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急速出兵云中(治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突袭匈奴防守薄弱的河南地。

卫青、李息率部出塞后,从云中向西大迂回。两部先沿黄河北岸(左岸)西进,在秦长城的掩蔽之下迅速推进至高阙塞(今内蒙古杭锦后旗黄河西北),切断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楼烦二王与匈奴腹地的联系。然后南下,完成对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迂回包抄,突然掩袭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并一举击溃之。匈奴二王率少数亲兵逃遁。汉军歼敌数千人,俘获"伏听者3071人及牛羊百余万头,收复了河南地全部土地,穿行千余里到达陇西,"全甲兵而还"

。(打了胜仗,战死士兵的甲胄和兵器都要回收,打了败仗就回收不了了,成了敌人的缴获了。全甲兵而还,说明没有发生打了败仗甲胄兵器被敌人缴获的情况)。

意义影响

汉匈河南之战,双方投入的兵力不多,规模亦不为大,但它在汉匈战争史上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西汉王朝收复河南地,使得汉朝的北部边防线更往北推移至黄河沿岸,为长安增添一道屏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匈奴对关中地区的直接威胁,这不仅仅有利于京都地区的繁荣与发展,而且也有利于西汉王朝在全国统治的加强。

战后,汉武帝下令在河南地设置武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与朔方郡(治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中大夫主父偃上书,"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筑城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

汉武帝便停止正在进行的通西南的筑路工程,"兴十余万人筑卫朔方(城)" ,又招募内地居民10万至朔方实边

,并修缮秦代的旧长城及沿河要塞,把河南地建成一个可以向东、西、北三面出击匈奴的军事基地。昔日匈奴刺向汉朝背后的利刃,于是迅速转变为汉军指向匈奴前胸的长戟。

标签: 西汉河南之战左贤王卫青李息

更多文章

  • 百家争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归纳总结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特殊的历史阶段。当时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已经没有了实质上的威信,各地的诸侯们纷纷崛起。他们不约而同地招揽人才,改革变法,希望能使国家富强起来,继而迫使周边小国臣服他们,实现他们称霸天下的梦想。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所以中国历史上先

  • 百家争鸣实情:百家争鸣并无“百家”而是十派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百家争鸣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春秋战国,争霸战争层出不穷,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想争当天下霸主,百姓苦不堪言。百家争鸣画像不过政治上的分裂,往往早就文化上的大发展,大繁荣。由于各国诸侯们都需要人才来辅佐他们实现称霸的梦想,所以对人才尤其是有真才实学的士子都给与很好的礼遇,像齐

  • 解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是谁提出的?(百家争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董仲舒,百家争鸣

    一直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成为汉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标签,一个代名词,这件事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的这个问题也被后人讨论得沸沸扬扬,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的这个问题,后来有人早已经作出了明确的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理论的第一个提出者就是董仲舒。董仲舒是汉代权

  • 五国攻秦之战伤亡如何?总共投入多少兵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春秋战国,秦国,齐国,魏国,五国攻秦之战

    著名连横鼓吹者张仪入秦后,受惠文王重用。秦派张仪至魏,游说魏惠王(即子罃)连横事秦,未成功。秦企图以武力迫魏就范,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发兵攻魏河内,占领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不久又攻占韩之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及义渠之郁郅(今甘肃庆阳)。秦的扩张,促使各国联合。周慎

  • 五国攻秦之战:五国垮了,秦国却越来越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国,春秋战国,楚国,齐国,五国攻秦之战

    为什么都垮了,而秦没有垮?前者是燕国处心积虑,墙倒众人推,大家利益一致,所以特别卖力,再加上楚国在后面补刀(先打着救缓,实质谋财害命,好阴险啊)。后者只是一时兴起,各国各有矛盾,所以就散了。为什么齐一下子垮了,而秦越战越勇,因为前者虎落平阳,仍然骄横跋扈,任用奸相,错信奸人(楚国以救援之名,实质谋财

  • 战国时期五国攻秦之战有几次 最后赢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五国攻秦,五国攻秦结果,五国攻秦之战

    五国攻秦一共有几次?比较著名的大体上有三次:第一次是惠文王当政时期,在公元前的318年,魏相公孙衍他发动了魏国、赵国、韩国、燕国、楚国一起合纵攻秦,还推举了楚怀王成为了合纵长。公孙衍他还说服了义渠去攻打秦国的侧背。楚国、燕国因为暂时受到秦国的威胁不大,所以他们态度消极,心存观望的侥幸。实际出兵的仅仅

  • 田单复国的背景是什么 田单复国有什么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田单复国

    战国时期齐国田单原本只是一个基层的小官员,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后来燕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国最终退守即墨与莒城两地。就在齐国即将面临灭亡之际,田单在即墨挺身而出,带领即墨残兵败将极力反击,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击败了燕军,使齐国转危为安。田单像战国时期齐国是历史大国,齐宣王死了之后湣王即位,大

  • 齐国小小将领田单复国成功成为伟大的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齐国,田单,田单复国

    战国时期齐国田单原本只是一个基层的小官员,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后来燕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国最终退守即墨与莒城两地。就在齐国即将面临灭亡之际,田单在即墨挺身而出,带领即墨残兵败将极力反击,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击败了燕军,使齐国转危为安。战国时期齐国是历史大国,齐宣王死了之后湣王即位,大举进攻

  • 田单复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田单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田单,名将,战国名将,战国,田单复国

    田单复国战国时期齐国田单原本只是一个基层的小官员,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后来燕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国最终退守即墨与莒城两地。就在齐国即将面临灭亡之际,田单在即墨挺身而出,带领即墨残兵败将极力反击,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击败了燕军,使齐国转危为安。战国时期齐国是历史大国,齐宣王死了之后湣王即位,

  • 齐魏灭薛:天下知有薛不知有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齐国,魏国,战国,孟尝君,齐魏灭薛

    薛国的始祖是黄帝的二十五子禺阳,封地为任(今河北任邱)。夏禹在位时,禺阳的十二世孙奚仲被担任车正(相当于后世的交通部长)。后来因为发明车这种运输工具,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封地于薛(今山东滕州)。其爵位为侯爵,“传六十四世,国祚千九百年”。薛国历任国君重商贾、重农桑,威名远播。春秋中后期,与晋文公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