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国攻秦之战伤亡如何?总共投入多少兵力

五国攻秦之战伤亡如何?总共投入多少兵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420 更新时间:2023/12/27 8:06:25

著名连横鼓吹者张仪入秦后,受惠文王重用。秦派张仪至魏,游说魏惠王(即子罃)连横事秦,未成功。秦企图以武力迫魏就范,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发兵攻魏河内,占领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不久又攻占韩之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及义渠之郁郅(今甘肃庆阳)。秦的扩张,促使各国联合。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公孙衍还说服义渠攻秦侧背。

楚、燕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心存观望。实际出兵仅魏、赵、韩三国。联军攻至函谷关,被秦军击退。次年秦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大败三国联军,歼敌8.2万(参见函谷关之战)。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

秦鉴于义渠攻扰之事,为安定后方,将打击重点暂时转向南方、北方。先击灭巴、蜀及苴等各国(均在今四川境),占领秦岭外广大地区,再大举北进,攻占义渠25城(参见秦灭巴蜀之战)。这样就达到了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目的,战略上还形成对楚的侧翼包围,为尔后南进创造了有利态势。此后,即将兵锋再度转向中原,不断向魏、韩、楚、赵等国进攻,攻占武遂(今山西桓曲东南)、穰城(今河南邓州)、蒲阪、晋阳、封陵(均在今山西)、襄城等城邑,将领域扩展至中原。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秦攻楚,战于析(今河南西峡),歼楚军5万,并占城邑l0余座。齐、韩、魏恐秦继续扩张,对己更为不利,乘秦军久战疲惫,于当年联合攻秦。经三年苦战,终于击败秦军,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韩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取得胜利。

秦败后,为争取时间休整军队及孤立韩、魏,暂时停止出击,并主动与楚结好。齐为集中力量灭宋,亦与秦通好。二十一年(前294年),秦乘楚无力、齐无暇过问中原之际,大举进攻韩、魏。次年,白起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歼灭韩魏联军24万(参见伊阙之战)。数年内连续攻占韩冶铁手工业最为发达的宛(今河南南阳)、邓(今河南孟县西)及魏之桓(今山西桓曲东南)、轵(今河南济源东南)等大小61座城邑,两国益衰。赵国有一支训练有素、机动力强的骑兵部队,成为唯一有力量与秦周旋的国家。秦昭王不满于称王而在宜阳自称“西帝”,尊齐滔公为“东帝”。中原各国恐两强联合,陷于被夹击的局面。魏与赵合谋,派李兑联络各国共同反秦。著名合纵鼓吹者苏秦,亦为燕国利益入齐游说,劝湣王取消帝号,共同反秦,使天下“爱齐而憎秦”(《战国策·齐策四》),以便乘机兼并宋国。二十八年(前287年),齐、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攻秦。五国目的不同,各有打算,进至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境),即互相观望,不肯首攻。秦为破坏五国联盟,主动取消帝号,将前占之温、轵、高平归还魏国,将王公、符逾归还赵国。联军遂撤走。第三次合纵攻秦,未交战即告瓦解。

四十六年(前269年),秦与韩联军攻赵,在阏与被赵将赵奢击败后(参见阏与之战),范睢入秦,建议秦昭王实行“远交近攻”战略,以利于巩固占领之土地。秦遂将打击重点指向最近的韩、魏、赵。三十六年(前279年)鄢郢之战中,秦将白起以水攻歼楚军民数十万,迫其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四十二年(前273年),白起在华阳之战中歼魏、赵联军15万,迫魏再献出南阳地区(今河南沁阳以南、温县、孟县;地区);五十五年(前260年),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歼赵军45万;还攻灭西周、东周及义渠,蚕食了大片土地。这促使各国再度联合。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由魏信陵君无忌指挥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地区)大败秦军(参见河外之战),并尾追至函谷关后撤军。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获得了胜利。

联军的胜利,并未严重削弱秦军实力,亦未能遏止秦扩张势头。秦王政(秦始皇)继位后(前246年),吕不韦掌权,依旧采用远交近攻方针,五年间攻魏四次,攻韩三次,攻赵一次。黄河以北,全部占领韩上党郡,并重建太原郡(西至黄河,北至山西繁峙,东与燕赵交界,南接上党郡),切断了燕、赵与魏、韩间联系,并在战略上造成对赵、魏、韩三国侧翼包围态势。中原各国为打破不利局面,以图生存,尽最大努力于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再一次组成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由赵将庞暖指挥攻秦。秦新占区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稳定。进攻开始顺利,深入至函谷关内,距秦都咸阳仅七、八十里的蕞地(今陕西临潼北)(参见蕞之战)。当秦集中兵力进行反击时,联军不支败退。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不久,秦王政亲政,用李斯“灭诸侯,成帝业”、“数年之中尽兼天下”(《史记·李斯列传》)的建议,加快了各个击破的步伐,不给各国再次联合行动的机会,合纵战略至此破灭。

更多文章

  • 五国攻秦之战:五国垮了,秦国却越来越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国,春秋战国,楚国,齐国,五国攻秦之战

    为什么都垮了,而秦没有垮?前者是燕国处心积虑,墙倒众人推,大家利益一致,所以特别卖力,再加上楚国在后面补刀(先打着救缓,实质谋财害命,好阴险啊)。后者只是一时兴起,各国各有矛盾,所以就散了。为什么齐一下子垮了,而秦越战越勇,因为前者虎落平阳,仍然骄横跋扈,任用奸相,错信奸人(楚国以救援之名,实质谋财

  • 战国时期五国攻秦之战有几次 最后赢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五国攻秦,五国攻秦结果,五国攻秦之战

    五国攻秦一共有几次?比较著名的大体上有三次:第一次是惠文王当政时期,在公元前的318年,魏相公孙衍他发动了魏国、赵国、韩国、燕国、楚国一起合纵攻秦,还推举了楚怀王成为了合纵长。公孙衍他还说服了义渠去攻打秦国的侧背。楚国、燕国因为暂时受到秦国的威胁不大,所以他们态度消极,心存观望的侥幸。实际出兵的仅仅

  • 田单复国的背景是什么 田单复国有什么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田单复国

    战国时期齐国田单原本只是一个基层的小官员,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后来燕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国最终退守即墨与莒城两地。就在齐国即将面临灭亡之际,田单在即墨挺身而出,带领即墨残兵败将极力反击,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击败了燕军,使齐国转危为安。田单像战国时期齐国是历史大国,齐宣王死了之后湣王即位,大

  • 齐国小小将领田单复国成功成为伟大的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齐国,田单,田单复国

    战国时期齐国田单原本只是一个基层的小官员,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后来燕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国最终退守即墨与莒城两地。就在齐国即将面临灭亡之际,田单在即墨挺身而出,带领即墨残兵败将极力反击,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击败了燕军,使齐国转危为安。战国时期齐国是历史大国,齐宣王死了之后湣王即位,大举进攻

  • 田单复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田单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田单,名将,战国名将,战国,田单复国

    田单复国战国时期齐国田单原本只是一个基层的小官员,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后来燕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国最终退守即墨与莒城两地。就在齐国即将面临灭亡之际,田单在即墨挺身而出,带领即墨残兵败将极力反击,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击败了燕军,使齐国转危为安。战国时期齐国是历史大国,齐宣王死了之后湣王即位,

  • 齐魏灭薛:天下知有薛不知有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齐国,魏国,战国,孟尝君,齐魏灭薛

    薛国的始祖是黄帝的二十五子禺阳,封地为任(今河北任邱)。夏禹在位时,禺阳的十二世孙奚仲被担任车正(相当于后世的交通部长)。后来因为发明车这种运输工具,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封地于薛(今山东滕州)。其爵位为侯爵,“传六十四世,国祚千九百年”。薛国历任国君重商贾、重农桑,威名远播。春秋中后期,与晋文公结盟。

  • 明朝内阁刘珝生平简介,刘珝墓在哪里?(纸糊三阁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刘珝,纸糊三阁老

    刘珝(1426~1490),字叔温,号古直。明代山东寿光人。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授编修。天顺时任太子(即后来的明宪宗)侍讲。宪宗即位后,以东官旧僚升任太常卿,兼侍读学士。成化十年(1474年)升吏部左侍郎,充讲官如故。翌年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人称刘阁老。宪宗称他为“东刘先生”,赐印

  • 明史刘珝传记,刘珝生平简介(纸糊三阁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刘珝,纸糊三阁老

    刘珝(1426——1490),字叔温,号古直。明代青州府寿光县阳河里(现青州市高柳镇阳河村)人。1448年(正统十三年)进士,授编修。天顺时任太子(即后来的宪宗)侍讲。宪宗即位后,以东官旧僚升任太常卿,兼侍读学士。1474年(成化十年)升吏部左侍郎,充讲官如故。翌年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宪宗称

  • 明朝最无能首辅万安:以进献房中术而闻名于世!(纸糊三阁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万安,纸糊三阁老

    万安,字循吉,为四川眉州人,明朝任内阁大学士,官之内阁首辅。万安少时在眉山读书,据史册记载,聪慧过人,小时候就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可惜了这天赋异禀,成年后的万安颇受众人诟病,这其中内情还离不开他的旁门左道心机钻营。都说国家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内阁的功劳,明朝内阁有张居正诸如此类的贤才,当然就有万安这样的

  • 明朝的内阁 “纸糊阁老”万安(纸糊三阁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万安,纸糊三阁老

    万安(生卒年不详),明朝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字循吉,四川眉州人。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万安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宪宗成化初年,万安升为礼部左侍郎。成化五年(1469年)被提拔进入内阁,参与处理国家政务,同时仍兼翰林学士。同年又升为詹事。万安有个朋友叫李泰,是宦官永昌的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