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是谁提出的?(百家争鸣)

解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是谁提出的?(百家争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778 更新时间:2024/1/1 15:33:40

一直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成为汉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标签,一个代名词,这件事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的这个问题也被后人讨论得沸沸扬扬,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的这个问题,后来有人早已经作出了明确的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理论的第一个提出者就是董仲舒。董仲舒是汉代权臣,也是汉武帝的心腹亲信。

他在刚刚上位的时候就汉武帝建议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提出者就是董仲舒,董仲舒为了提出这个理论还曾经专门研究过黄老之学,把黄老之学和孔子学说中的一些糟粕和精华集中在一起,构成了董仲舒本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网络配图

除了董仲舒之外,也有人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自己提出的,只不过是借了董仲舒的手和嘴来为自己做个掩护,很多人对此表示非不理解,因为汉武帝作为皇帝本来没有必要亲自提出一个学说,而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在后来也有积极的一面,汉武帝根本没有必要掩饰,所以这个说法不可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就是董仲舒本人。

董仲舒在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的同时,也广泛借鉴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学说,所以在日后汉武帝采取的理论中,有很多别的学派的影子,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提出者不只是董仲舒一人,还有很多的理论大家。

一直以来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历史学家一个难解的话题,现在很多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了质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也成为后来人热议的话题,其实历史学家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很复杂,其中包括来自汉武帝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当时汉代刚刚建国,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客观因素。

在所有构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因素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当时汉武帝已经统治了汉朝很久,在他的经营下汉朝国力强盛,并且还曾远征漠北,所以汉武帝野心膨胀起来,想通过思想专制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就有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董仲舒是根据孔子的学说和汉代之前的一些先秦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能帮助汉武帝完成大一统大业的只有儒家,第二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就是董仲舒,董仲舒本人是一位儒学大家,汉武帝上台后,他成为汉武帝的心腹亲信,他敏锐地感觉到,汉武帝想加强大一统的趋势,并且对人民进行严密的思想控制。

于是提出了要抑制其他学派的发展独尊儒术的理论,后来事实证明董仲舒这个理论非常迎合汉武帝的欢心,这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发展这样快的原因。

网络配图

其实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之前,汉代前期一直都采用的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精髓就是让民众休养生息,但是到了汉武帝上台之后,这种黄老之学已经不适合汉代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合汉武帝自己的需要,所以迫于多种形式,汉武帝必须要换掉汉代的统治思想,由此才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由来。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可以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相提并论的思想史上的大事,这两件事都是具有钳制思想的作用,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也成为后来人热议的话题,其实专家解释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非常复杂,因为董仲舒在提出这个理论的同时也广泛借鉴了其他学派的学说,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理论掺有很多别的学派的色彩。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维护皇帝的权威,这也是儒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方面,汉武帝之所以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正是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罢黜百家的意思就是,抛弃甚至贬低其他学派的学说,而独尊儒术指的是要宣扬孔子的学说,把孔子的学说和论语作为显学,作为统治国家的工具。在独尊儒术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就是要维护皇帝的权威,提高皇帝的统治,董仲舒在实行独尊儒术时说,皇帝就是上天派来与人民沟通的一个桥梁,皇帝是天授神权,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中最后一点也是天赋神权。

除此之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有很多具体的内容,例如把孔子学说作为显学,在京城中建立太学,广开言路,让小孩们都学习孔子的学说,还包括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并且法律是神圣的不可以动摇的,这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有很多,对董仲舒个人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是他升官发财的主要工具,也是他讨得皇帝欢心的工具,而对于汉武帝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好迎合了他大一统发展的需要,所以汉武帝必须要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综合来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汉武帝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统治。

网络配图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天赋神权,里面认为皇帝的权力不是来自于人民,而是来自于上天,皇帝是上天指定的代言人,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理论方面为皇帝继位提供了正统的保证,也提供了法律依据,它有利于皇权的稳固,也有利于统治基础的打牢,所以汉武帝为了实现自己大一统的目的,也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

对于董仲舒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他升官发财的一个工具,因为董仲舒非常了解汉武帝,认为汉武帝在如今的大一统形势下,必须要采用一个不同于黄老之学的积极学说,由此董仲舒推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理论来迎合皇帝的心理需要。所以总的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其实非常复杂,对于很多儒家学派的人来说,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让他们升官发财,也可以让他们的学说成为当时的显学,所以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实施这种理论的目的是不同的。

标签: 董仲舒百家争鸣

更多文章

  • 五国攻秦之战伤亡如何?总共投入多少兵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春秋战国,秦国,齐国,魏国,五国攻秦之战

    著名连横鼓吹者张仪入秦后,受惠文王重用。秦派张仪至魏,游说魏惠王(即子罃)连横事秦,未成功。秦企图以武力迫魏就范,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发兵攻魏河内,占领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不久又攻占韩之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及义渠之郁郅(今甘肃庆阳)。秦的扩张,促使各国联合。周慎

  • 五国攻秦之战:五国垮了,秦国却越来越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国,春秋战国,楚国,齐国,五国攻秦之战

    为什么都垮了,而秦没有垮?前者是燕国处心积虑,墙倒众人推,大家利益一致,所以特别卖力,再加上楚国在后面补刀(先打着救缓,实质谋财害命,好阴险啊)。后者只是一时兴起,各国各有矛盾,所以就散了。为什么齐一下子垮了,而秦越战越勇,因为前者虎落平阳,仍然骄横跋扈,任用奸相,错信奸人(楚国以救援之名,实质谋财

  • 战国时期五国攻秦之战有几次 最后赢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五国攻秦,五国攻秦结果,五国攻秦之战

    五国攻秦一共有几次?比较著名的大体上有三次:第一次是惠文王当政时期,在公元前的318年,魏相公孙衍他发动了魏国、赵国、韩国、燕国、楚国一起合纵攻秦,还推举了楚怀王成为了合纵长。公孙衍他还说服了义渠去攻打秦国的侧背。楚国、燕国因为暂时受到秦国的威胁不大,所以他们态度消极,心存观望的侥幸。实际出兵的仅仅

  • 田单复国的背景是什么 田单复国有什么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田单复国

    战国时期齐国田单原本只是一个基层的小官员,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后来燕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国最终退守即墨与莒城两地。就在齐国即将面临灭亡之际,田单在即墨挺身而出,带领即墨残兵败将极力反击,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击败了燕军,使齐国转危为安。田单像战国时期齐国是历史大国,齐宣王死了之后湣王即位,大

  • 齐国小小将领田单复国成功成为伟大的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齐国,田单,田单复国

    战国时期齐国田单原本只是一个基层的小官员,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后来燕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国最终退守即墨与莒城两地。就在齐国即将面临灭亡之际,田单在即墨挺身而出,带领即墨残兵败将极力反击,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击败了燕军,使齐国转危为安。战国时期齐国是历史大国,齐宣王死了之后湣王即位,大举进攻

  • 田单复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田单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田单,名将,战国名将,战国,田单复国

    田单复国战国时期齐国田单原本只是一个基层的小官员,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后来燕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国最终退守即墨与莒城两地。就在齐国即将面临灭亡之际,田单在即墨挺身而出,带领即墨残兵败将极力反击,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击败了燕军,使齐国转危为安。战国时期齐国是历史大国,齐宣王死了之后湣王即位,

  • 齐魏灭薛:天下知有薛不知有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齐国,魏国,战国,孟尝君,齐魏灭薛

    薛国的始祖是黄帝的二十五子禺阳,封地为任(今河北任邱)。夏禹在位时,禺阳的十二世孙奚仲被担任车正(相当于后世的交通部长)。后来因为发明车这种运输工具,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封地于薛(今山东滕州)。其爵位为侯爵,“传六十四世,国祚千九百年”。薛国历任国君重商贾、重农桑,威名远播。春秋中后期,与晋文公结盟。

  • 明朝内阁刘珝生平简介,刘珝墓在哪里?(纸糊三阁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刘珝,纸糊三阁老

    刘珝(1426~1490),字叔温,号古直。明代山东寿光人。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授编修。天顺时任太子(即后来的明宪宗)侍讲。宪宗即位后,以东官旧僚升任太常卿,兼侍读学士。成化十年(1474年)升吏部左侍郎,充讲官如故。翌年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人称刘阁老。宪宗称他为“东刘先生”,赐印

  • 明史刘珝传记,刘珝生平简介(纸糊三阁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刘珝,纸糊三阁老

    刘珝(1426——1490),字叔温,号古直。明代青州府寿光县阳河里(现青州市高柳镇阳河村)人。1448年(正统十三年)进士,授编修。天顺时任太子(即后来的宪宗)侍讲。宪宗即位后,以东官旧僚升任太常卿,兼侍读学士。1474年(成化十年)升吏部左侍郎,充讲官如故。翌年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宪宗称

  • 明朝最无能首辅万安:以进献房中术而闻名于世!(纸糊三阁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万安,纸糊三阁老

    万安,字循吉,为四川眉州人,明朝任内阁大学士,官之内阁首辅。万安少时在眉山读书,据史册记载,聪慧过人,小时候就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可惜了这天赋异禀,成年后的万安颇受众人诟病,这其中内情还离不开他的旁门左道心机钻营。都说国家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内阁的功劳,明朝内阁有张居正诸如此类的贤才,当然就有万安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