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百家争鸣实情:百家争鸣并无“百家”而是十派

百家争鸣实情:百家争鸣并无“百家”而是十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490 更新时间:2024/1/1 15:30:29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春秋战国,争霸战争层出不穷,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想争当天下霸主,百姓苦不堪言。

百家争鸣画像

不过政治上的分裂,往往早就文化上的大发展,大繁荣。由于各国诸侯们都需要人才来辅佐他们实现称霸的梦想,所以对人才尤其是有真才实学的士子都给与很好的礼遇,像齐国的齐桓公就在宰相管仲的建议下设立稷下学宫,专门供各国才子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百家齐鸣的开放局面;燕国的燕昭王专门筑黄金台招揽各国人才,因此才吸引了著名将军乐毅前来投奔。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人员往来很畅通,基本没有什么障碍,那些有才华的各流派的人物终日不辞辛劳,周游列国,寻找欣赏他们能够让他们实现理想抱负的君主,孔子就曾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到处宣传他的儒家思想。而且,由于是诸侯纷争的分裂时代,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所以对思想学术的禁锢很小,各种不同观点的人都可以自由发表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好往往要著书立说,宣传自己。苏秦张仪这些人靠着一副能说会道的嘴巴就能搅得天下局势的转变,这大大鼓励了民间学术的发展以及一大批思想流派的涌现。只要能被诸侯赏识采纳,往往就是朝为布衣暮为宰相,荣华富贵就是只争朝夕的事情,这极大的促进了当时先进的地主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孔子所说的“学而优则仕”,就是对这一局面的客观描述。

百家争鸣是哪百家

百家争鸣流派非常多,各门派的主张观点也有很大不同,西汉的刘向将诸子百家主要分为十派。

诸子百家

主张与人为善,施仁政,有教无类的儒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道家;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主张严刑峻法,依法治国的法家;主张诡辩无罪,逻辑思维的名家;主张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农家;主张纵横捭阖,巧舌如簧的纵横家;主张兼收并蓄,集各家之所长的杂家;主张阴阳有序,天人合一的阴阳家;主张写文章以文采见长的小说家,主张三十六计,兵不厌诈的兵家。

这些流派都有其鲜明的见解和观点,都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不过这些门派虽然相互争论,互相攻击,水火不容,但是其实他们也是在无意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流派非常多,也非常复杂,有些影响力小一些的观点并没有被归入那一派,比如齐国管仲的思想,但是无一例外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但是以上所有流派的主张都或多或少的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萌芽于明末清初的近代民本思想,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便提出“民为本,君为轻,社稷次之”。而且很多意思的是,东西方虽然长时间相互隔绝,但是西方思想家的观点与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都得到了实践的检验。

百家争鸣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解放、大发展、大繁荣的开放局面,这不仅是各种思想流派之间的争论,不单是个人学术思想的发展,更是对中国早期文化的一次总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确立了后世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对当今中国的文化复兴也有着借鉴意义。

百家争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时期诞生了一大批不同思想不同主张的学术流派,尽管他们对后世影响范围各异,但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学到很多智慧。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自从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一直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的统治思想,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就是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参加科举,从而走上仕途的。儒家思想已经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之中,直到现在仍是日常道德的来源所在。

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是中国哲学智慧的源泉,他总是学会我们为人处世,提高自身修养的智慧。

韩非子的法家奠定了中国古代司法体系的伦理基础,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奉行外儒内法的治国体系,一定程度上说法家其实就是儒家的内核,国家稳定下来需要儒家来安抚人心,而非常时期就非常法家的非常之法。

其他如墨家的技巧、纵横家的博辨、阴阳家的风水、农家的农业生产技术,总之每一种思想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都一定程度上对后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意义

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运动无疑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意义。首先就是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大总结,通过各个流派流传下来的学术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中国人的思想文化的面貌,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哪里,中国古代的各种文化除了外来的佛学思想,几乎都能从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百家争鸣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蒙。

百家争鸣具有深远意义

我们从儒家那里学到了如何为人处世,从道家那里学会了如何明辨是非,从法家那里学会了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墨家那里学习工程构造,从兵家那里学会了什么是三十六计,从阴阳家那里学会了中国的风水文化,从名家那里学会了如何辩论,从纵横家那里学会了如何游说别人,从农家那里学会了农业是立国之本,

从小说家那里学会了如何才思泉涌,甚至我们从杂家那里学会了如何集众家所长,总之我们总能从诸子百家那里学习到我们所需要的智慧和生存技能,这都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百家争鸣不仅为后世中国确立了文化基础,成为中国人智慧的来源,更是对整个东亚文化圈都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它是古老的东方智慧的结晶,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局势复杂,需要我们有更大的智慧去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而百家争鸣留给我们的各种思想精华,比如以和为贵,比如尊重历史顺应自然,都成为我们应对复杂局势的法宝,这便是百家争鸣在两千多年后的意义所在。

标签: 百家争鸣

更多文章

  • 解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是谁提出的?(百家争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董仲舒,百家争鸣

    一直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成为汉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标签,一个代名词,这件事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的这个问题也被后人讨论得沸沸扬扬,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的这个问题,后来有人早已经作出了明确的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理论的第一个提出者就是董仲舒。董仲舒是汉代权

  • 五国攻秦之战伤亡如何?总共投入多少兵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春秋战国,秦国,齐国,魏国,五国攻秦之战

    著名连横鼓吹者张仪入秦后,受惠文王重用。秦派张仪至魏,游说魏惠王(即子罃)连横事秦,未成功。秦企图以武力迫魏就范,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发兵攻魏河内,占领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不久又攻占韩之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及义渠之郁郅(今甘肃庆阳)。秦的扩张,促使各国联合。周慎

  • 五国攻秦之战:五国垮了,秦国却越来越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国,春秋战国,楚国,齐国,五国攻秦之战

    为什么都垮了,而秦没有垮?前者是燕国处心积虑,墙倒众人推,大家利益一致,所以特别卖力,再加上楚国在后面补刀(先打着救缓,实质谋财害命,好阴险啊)。后者只是一时兴起,各国各有矛盾,所以就散了。为什么齐一下子垮了,而秦越战越勇,因为前者虎落平阳,仍然骄横跋扈,任用奸相,错信奸人(楚国以救援之名,实质谋财

  • 战国时期五国攻秦之战有几次 最后赢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五国攻秦,五国攻秦结果,五国攻秦之战

    五国攻秦一共有几次?比较著名的大体上有三次:第一次是惠文王当政时期,在公元前的318年,魏相公孙衍他发动了魏国、赵国、韩国、燕国、楚国一起合纵攻秦,还推举了楚怀王成为了合纵长。公孙衍他还说服了义渠去攻打秦国的侧背。楚国、燕国因为暂时受到秦国的威胁不大,所以他们态度消极,心存观望的侥幸。实际出兵的仅仅

  • 田单复国的背景是什么 田单复国有什么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田单复国

    战国时期齐国田单原本只是一个基层的小官员,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后来燕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国最终退守即墨与莒城两地。就在齐国即将面临灭亡之际,田单在即墨挺身而出,带领即墨残兵败将极力反击,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击败了燕军,使齐国转危为安。田单像战国时期齐国是历史大国,齐宣王死了之后湣王即位,大

  • 齐国小小将领田单复国成功成为伟大的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齐国,田单,田单复国

    战国时期齐国田单原本只是一个基层的小官员,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后来燕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国最终退守即墨与莒城两地。就在齐国即将面临灭亡之际,田单在即墨挺身而出,带领即墨残兵败将极力反击,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击败了燕军,使齐国转危为安。战国时期齐国是历史大国,齐宣王死了之后湣王即位,大举进攻

  • 田单复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田单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田单,名将,战国名将,战国,田单复国

    田单复国战国时期齐国田单原本只是一个基层的小官员,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后来燕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国最终退守即墨与莒城两地。就在齐国即将面临灭亡之际,田单在即墨挺身而出,带领即墨残兵败将极力反击,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击败了燕军,使齐国转危为安。战国时期齐国是历史大国,齐宣王死了之后湣王即位,

  • 齐魏灭薛:天下知有薛不知有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齐国,魏国,战国,孟尝君,齐魏灭薛

    薛国的始祖是黄帝的二十五子禺阳,封地为任(今河北任邱)。夏禹在位时,禺阳的十二世孙奚仲被担任车正(相当于后世的交通部长)。后来因为发明车这种运输工具,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封地于薛(今山东滕州)。其爵位为侯爵,“传六十四世,国祚千九百年”。薛国历任国君重商贾、重农桑,威名远播。春秋中后期,与晋文公结盟。

  • 明朝内阁刘珝生平简介,刘珝墓在哪里?(纸糊三阁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刘珝,纸糊三阁老

    刘珝(1426~1490),字叔温,号古直。明代山东寿光人。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授编修。天顺时任太子(即后来的明宪宗)侍讲。宪宗即位后,以东官旧僚升任太常卿,兼侍读学士。成化十年(1474年)升吏部左侍郎,充讲官如故。翌年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人称刘阁老。宪宗称他为“东刘先生”,赐印

  • 明史刘珝传记,刘珝生平简介(纸糊三阁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刘珝,纸糊三阁老

    刘珝(1426——1490),字叔温,号古直。明代青州府寿光县阳河里(现青州市高柳镇阳河村)人。1448年(正统十三年)进士,授编修。天顺时任太子(即后来的宪宗)侍讲。宪宗即位后,以东官旧僚升任太常卿,兼侍读学士。1474年(成化十年)升吏部左侍郎,充讲官如故。翌年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宪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