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甘露之变影响:朝权被宦官掌控 甚至能废立皇帝

甘露之变影响:朝权被宦官掌控 甚至能废立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001 更新时间:2023/12/7 7:40:46

李训唐文宗已被抬入宫门,知道事情无可挽回,便从一个随从官吏的身上脱下一件绿衫,自己穿起来逃出宫去了。他单骑逃到终南山,投奔好友宗密和尚。李训打算削发假扮和尚,藏身寺院。不料被人阻止,只好又向凤翔逃去,打算投奔郑注。不料刚刚出山,便被抓获,押送京城。走到长安附近的昆明池时,李训担心受到宦官的严刑折磨,便对押送他的士兵说:“现在到处都有捉拿我的士兵,抓住我的人,会有一大笔赏钱,还会升官。你们不如把我杀了,悄悄拿我的头入城请功。以免被别人发现夺走。于是,士兵杀死李训,把首级送入长安。

十一月二十三日,舒元舆、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等李训集团的主要成员,和并非李训集团的宰相王涯、贾涑以及河东节度使王璠,由神策军监押,被腰斩于长安的独柳树下。他们的亲属,不论亲疏,甚至连不懂事的孩子,也都惨遭杀害。其妻女,没有死的,统统没为官奴婢。

仇士良痛恨宗密和尚收留李训,把他抓来,打算杀掉。宗密坦然地说:“贫僧认识李训多年,也知道他要造反。但是,我佛慈悲,救苦救难,不爱身命,死也甘心。“宦官鱼弘志听了十分佩服,便奏请唐文宗,赦免了他。在这场大屠杀中,除了唐文宗以外,宗密和尚大概是唯一受到牵连而又被宦官放过的人。

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为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宦官时代的开始。“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中书省、门下省官员入朝都与家人辞别,因为说不定何时就会被杀。

唐文宗更受到宦官欺凌,一次问当值学士周墀:“朕可方前代何主?”周墀答:“陛下、舜之主也。”文宗叹道,“朕岂敢比尧舜,何如周赧汉献耳!”周墀:“彼亡国之主,岂可比圣德?”文宗说:“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因泣下沾襟,墀伏地流涕,自是不复视朝。唐朝的宦官势力,直到朱温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大杀宦官后,才终告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也因朱温建后梁篡位而灭亡。

标签: 甘露之变唐朝宦官

更多文章

  • 甘露之变的历史评价:第二次宦官掌权的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甘露之变,唐朝,宦官

    《旧唐书》:王者之政以德,霸者之政以权。古先后王,率由兹道,而遂能息人靖乱,垂统作则者。如梓人共柯而殊工,良奕同枰而独胜,盖在得其术,则事无后艰。昭献皇帝端冕深帷,愤其厮养,欲铲宫居之弊,载澄刑政之源。当宜礼一代正人,访先朝耆德,修文教而厚风俗,设武备以服要荒。俾西被东渐,皆陶于景化;柔祗苍昊,必降

  • 甘露之变过程:密谋泄露 禁军杀宰相血染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甘露之变,唐朝,宦官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戊辰(二十七日),朝廷在河旁埋葬王守澄时,由郑注奏请唐文宗批准率兵护卫葬礼,于是便可带亲兵随从前往。同时奏请文宗,命神策军护军中尉以下所有宦官都到河旁为王守澄送葬。届时,郑注下令关闭墓门,命亲兵用利斧砍杀宦官,全部诛除。计划已经约好,李训又和他的同党密谋说:“如果这个计划成

  • 甘露之变的背景:宦官势大 掌握禁军控制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甘露之变,唐朝,宦官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宦官专权的时代,没有一个是政治清明的,而宦官为祸最烈的,却是唐朝。唐朝初期,统治者接受历史教训,对宦官有明确的限制。他们只用来侍侯皇帝、嫔妃和管理皇宫事务,不得干涉政务。到开元末年,唐玄宗荒于政务,宠倚宦官高力士。当时高力士权势显赫,贵盛无比,外间进奏的表文要先送到他那里,小事由他

  • 甘露之变简介:宦官掌兵 从权争激化到屠戮朝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甘露之变,唐朝,宦官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

  • 囚禁皇帝屠杀朝臣:解密甘露之变与唐朝宦官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甘露之变,唐朝,宦官

    甘露之变始末:甘露之变是中国历史上宫廷中最为惨烈的流血事件,一日之内600多名朝臣被杀,皇帝也被宦官软禁。尊贵的、至高无上的皇帝怎么会被家奴们玩弄于股掌呢?从唐穆宗以后到唐亡,8个皇帝之中,有7个是由宦官拥立的。皇帝为了保住帝位,也只得巴结、纵容宦官,如宦官杨复恭以拥立昭宗有功,自称定策国老,骂昭宗

  • 行省制度的目的和作用:解决藩镇割据加强集权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行省制,元代,明代

    还需要注意,元廷设置十行省的目的和作用,各有侧重,并不完全一致。如“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纷轮杂集”,“土赋居天下十六七” 的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其治所相应地均设在行省北端的水陆交通要冲,而不置于该行省的中心地带,以便朝廷的联络和指挥。位于中原、关

  • 行省制度的演化:行省制明代继承发展清代完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行省制,明代,清代

    朱元璋在起义过程中,凡略定的地方,都沿袭元朝行中书省的制度,设置行中书省,或中书分省。行中书省的负责人叫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省内设置的机构和官吏,大体上和中书省相同。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合称都、布、按三司

  • 行省制度的简介:什么叫行省制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地方制度,行省,元朝,行省制

    行省制是蒙古族统治者在中原地区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然而,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究竟如何?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 。笔者认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

  • 唐平萧铣之战中的萧铣:隋末小吏出身的枭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平萧铣之战,唐朝,西梁,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八月,李靖率唐军从夔州出发,沿着波涛汹涌的长江水路向东挺进,要扫平南粱。一路连战连捷,两个月后兵临粱国都城江陵。梁王萧铣自知不是唐军的对手,一时又无援兵,于是对群下说:若强行抵抗,力尽而降,必害黎元。“岂以我一人致伤百姓”?不如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乱兵之害,以保全众庶。

  • 解密唐平萧铣之战:唐军为何会迅速的取得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平萧铣之战,唐朝,西梁,

    武德元年(618年),萧铣迁都江陵,修复先祖园庙。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主掌机密事务。派遣杨道生进攻峡州,被峡州刺史许绍击败,战士死伤大半。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李渊下诏夔州总管、赵郡王李孝恭征讨萧铣,夺取通、开二州,斩其东平王阇提。当时诸将擅兵横暴,萧铣怕以后无法控制,便扬言休兵以便农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