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甘露之变的背景:宦官势大 掌握禁军控制皇帝?

甘露之变的背景:宦官势大 掌握禁军控制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506 更新时间:2023/12/22 11:40:13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宦官专权的时代,没有一个是政治清明的,而宦官为祸最烈的,却是唐朝。唐朝初期,统治者接受历史教训,对宦官有明确的限制。他们只用来侍侯皇帝、嫔妃和管理皇宫事务,不得干涉政务。到开元末年,唐玄宗荒于政务,宠倚宦官高力士。当时高力士权势显赫,贵盛无比,外间进奏的表文要先送到他那里,小事由他直接处理,大事才奏请唐玄宗。太子李亨称他为二兄,诸王公主称他为阿翁,驸马称他为爷,唐玄宗本人称之为将军。

其权势之大,可见一斑。不过高力士倒没有什么野心,他至死都像奴才一样效忠唐玄宗。安史之乱以后,宦官势力在纷乱中恶性膨胀,一发而不可收拾。特别是自设立枢密使和左右护军中尉的官职以后,宦官专权进一步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证。这两个官职都是由宦官专任。前者的职责是把下面的奏章转呈皇帝,把皇帝的诏命下达朝臣,宦官因此能够参予国家机密,上下其手;后者统领神策禁军,神策禁军是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负有卫戍皇宫的责任,皇帝实际上处在了宦官的监护之下。

安史之乱后,唐朝宦官势力开始坐大,唐德宗委任宦官掌管禁军并且成为定制,从此宦官势力变得不可抑制。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另一宦官王守澄立文宗为帝。文宗向来不满宦官专权,大臣李训、郑注知道文宗有反抗之心,便与文宗密谋诛灭宦官。李、郑二人是因为王守澄的引荐而得以进入朝廷任高职,文宗认为与二人谋事不易引起宦官们的警觉。

当时,外人仅知道李、郑二人倚仗宦官擅作威福,却不知道二人原来与文宗另有密谋。大和九年,文宗以李训之谋,杖杀曾参与杀害唐宪宗的宦官陈弘志,不久又以李、郑之谋赐王守澄死。虽然李、郑二人的共同目标是消除宦官专权,但二人开始争功,发展成势不两立的局面。九月李训升为宰相,同时把郑注派到外地任凤翔节度使,表面上是作为助援,内里却另有打算,如果清除宦官的计划成功,下一目标便是郑注。

标签: 甘露之变唐朝宦官

更多文章

  • 甘露之变简介:宦官掌兵 从权争激化到屠戮朝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甘露之变,唐朝,宦官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

  • 囚禁皇帝屠杀朝臣:解密甘露之变与唐朝宦官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甘露之变,唐朝,宦官

    甘露之变始末:甘露之变是中国历史上宫廷中最为惨烈的流血事件,一日之内600多名朝臣被杀,皇帝也被宦官软禁。尊贵的、至高无上的皇帝怎么会被家奴们玩弄于股掌呢?从唐穆宗以后到唐亡,8个皇帝之中,有7个是由宦官拥立的。皇帝为了保住帝位,也只得巴结、纵容宦官,如宦官杨复恭以拥立昭宗有功,自称定策国老,骂昭宗

  • 行省制度的目的和作用:解决藩镇割据加强集权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行省制,元代,明代

    还需要注意,元廷设置十行省的目的和作用,各有侧重,并不完全一致。如“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纷轮杂集”,“土赋居天下十六七” 的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其治所相应地均设在行省北端的水陆交通要冲,而不置于该行省的中心地带,以便朝廷的联络和指挥。位于中原、关

  • 行省制度的演化:行省制明代继承发展清代完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行省制,明代,清代

    朱元璋在起义过程中,凡略定的地方,都沿袭元朝行中书省的制度,设置行中书省,或中书分省。行中书省的负责人叫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省内设置的机构和官吏,大体上和中书省相同。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合称都、布、按三司

  • 行省制度的简介:什么叫行省制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地方制度,行省,元朝,行省制

    行省制是蒙古族统治者在中原地区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然而,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究竟如何?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 。笔者认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

  • 唐平萧铣之战中的萧铣:隋末小吏出身的枭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平萧铣之战,唐朝,西梁,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八月,李靖率唐军从夔州出发,沿着波涛汹涌的长江水路向东挺进,要扫平南粱。一路连战连捷,两个月后兵临粱国都城江陵。梁王萧铣自知不是唐军的对手,一时又无援兵,于是对群下说:若强行抵抗,力尽而降,必害黎元。“岂以我一人致伤百姓”?不如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乱兵之害,以保全众庶。

  • 解密唐平萧铣之战:唐军为何会迅速的取得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平萧铣之战,唐朝,西梁,

    武德元年(618年),萧铣迁都江陵,修复先祖园庙。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主掌机密事务。派遣杨道生进攻峡州,被峡州刺史许绍击败,战士死伤大半。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李渊下诏夔州总管、赵郡王李孝恭征讨萧铣,夺取通、开二州,斩其东平王阇提。当时诸将擅兵横暴,萧铣怕以后无法控制,便扬言休兵以便农耕,以

  • 唐平萧铣之战经过:李孝恭是如何平定西梁萧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萧铣,西梁,,唐平萧铣之战

    武德三年(620),高祖下诏夔州总管赵郡王孝恭征讨萧铣,攻拔通、开二州,斩其伪东平王提。当时诸将擅兵横暴,萧铣怕以后无法控制,便扬言休兵以便农耕,以罢免将帅兵权。大司马董景珍之弟为将军,心怀不满,谋图作乱,因事泄被杀。景珍当时镇守长沙,萧铣下书赦免他,并将他招还江陵。景珍害怕,派遣使者前往孝恭处,举

  • 唐平萧铣之战简介:唐朝如何平定的西梁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西梁,萧铣,唐朝,,唐平萧铣之战

    唐平萧铣之战,中国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唐军攻灭长江中游、江南割据势力萧铣的一次统一战争。是一场著名的江河作战。隋末萧铣趁乱割据在江陵一带,领土广大,南到交趾,北到汉水,西达三峡,东及九江。武德四年(621年),李孝恭向唐高祖献上平灭萧铣的十策,唐高祖采纳,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

  • 唐平吐谷浑之战平定的吐谷浑是个怎样的部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平吐谷浑之战,吐谷浑,西北,

    吐谷(yù)浑(313―663),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古代国家。吐谷浑,慕容廆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及涉归卒,慕容廆嗣位,而二部马斗。慕容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别,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