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安石变法始末:勇于任事敢于创新虽败犹荣

王安石变法始末:勇于任事敢于创新虽败犹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505 更新时间:2024/1/26 16:21:03

王安石变法:纵观王安石改革变法的始末,深感他一方面忧国忧民,勇于任事,敢于创新,有强烈的改革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他又善于审时度势,行藏自如,既极于有为,又能尽于无为。的确,他具有推进改革的高超领导智慧,是一位智商、情商、财商俱高的改革家。他推进改革的领导智慧和改革创新精神,对于当代全面深化改革颇有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改革“以择术为始”,从改革创新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创新学理、政理、事理做起,打破思想桎梏,选择和确立体用合一、经世务实的新经术为改革变法的指导思想。

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2月,48岁的王安石被任命为参政知事,自此正式参与政事,成为变法改革的主持人。据《长编拾补》记载,王安石与宋神宗论治国之道,神宗问治国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曰以择术为始,当以舜为法。王安石劝神宗以尧舜为法,行先王之道。神宗对王安石说,人皆不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可以经世务。王安石对神宗明确地说:“经术者所以经世务也,果不足以经世务,则经术何赖焉?”表明他的经术不再是那种儒家的空洞无用的经术,而是与世务贯通的体用合一的实学,是一种以先王之道为名的新经术。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变法改革是为了解决问题,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经世致用,不尚空谈。

王安石认识到,变法既是国家与垄断阶层之间的利益之争,又是代表改革创新精神的新思想与陈腐、落后、保守的旧思想之间的观念之争,他意识到变革会面临巨大的阻力,特别是在思想观念上的交锋会十分激烈,因此他一开始就做好了“以择术为始”的思想理论准备。面对重重压力,王安石一靠谋略,二靠勇气,表现出巨大的自信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并鼓励神宗以经术向流俗开战,不要打退堂鼓,要急流勇进。王安石对神宗说:“陛下方以道胜流俗,与战无异,今稍自却,即坐为流俗所胜矣。”在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的经术思想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奠定变法的理论基础,为改革提供了思想保证。

其次,改革方案深思熟虑,全面配套,从改革科举、培养人才入手,着力于理财治军、富国强兵,先易后难,步步深入。

当时宋朝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贫,财政收支不平抵,国库年年赤字;二是弱,十战九败,岁岁输钱帛于辽夏。这不仅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更是给国家带来洗不清的屈辱,同时给中原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宋代的这种贫与弱又都是相对的。宋代的经济较汉唐发达得多,收入的绝对值并不低,只是开支过大,造成入不敷出。军队数量庞大,但是战斗力奇差,几乎每战必败。王安石认为,要解决兵多而弱、财富而贫这两大严重问题,必须变法革新。

王安石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国方略和改革措施,于公元1059年以《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进献朝廷。他指出当时存在的问题是内治不清,外困夷狄,财力困穷,而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思想禁锢,人才缺乏;制禄太薄,不足以养,迫使官员廉耻日毁,贪污盛行;再加上风俗大坏,以奢为荣,以俭为耻,又不得理财之道。针对这些问题,王安石提出了开源与开放的理财之道,择将治军的强兵之方,制定以先王之道取代陈腐的儒术、专以经术取士的科举改革、实施青苗法的经济改革等一整套改革方案和实施措施。用现在的话来说,既深思熟虑地进行顶层设计,又摸着石头过河,全面推进改革。

再次,选择“变风俗,立法度”为改革突破口,确立“以中人为制”的改革决策模式,运用法治的力量推进改革。

富国强兵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根本目标,欲达此目标,变法改革如何起步,从何处入手呢?王安石明确提出:“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王安石非常清醒地认识到,风俗不变则新法不能久行,所以变风俗作为立法度的第一步。所谓变风俗,最根本的就是以先王之道、经世之术取代空泛陈腐的儒术,排除变法革新的思想障碍。但是变风俗不能只是停留在宣说新学,只有把新思想新经术转变为制度法令,才能改变社会风气。王安石认为,变风俗与立法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变风俗则法度不立,不立法度则风俗不变,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在定制度立法度的决策上,王安石既吸收法家的某些长处,又继承了儒家重视德治的传统,采用了“常以中人为制”的改革决策模式。王安石指出“尧舜所为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因为“圣人经世立法常以中人为制”。所谓“经世立法常以中人为制”,就是按照大多数人(中人)能够接受与理解的水平和标准来制定法令制度,绝不是按照少数觉悟最高的人的标准而设立。只有以中人为制,才能满足多数人的需求;贯彻执行法令制度,只有易知,才会易行有效。王安石这些决策思想至今仍然适用。

最后,审时度势,行藏自如,把握改革的有利时机,把握抑制兼并的合理尺度,防止社会矛盾激化,减少改革风险。

王安石从公元1059年进献《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表达改革方案,到公元1069年开始拉开变法革新的序幕,长达10年之久。在宋英宗期间,皇帝体弱多病,又与太后关系不睦,胸有成竹的王安石屡召不出,他乐天知命,不慕富贵。他深知,时机未到,妄求进取难有作为。公元1067年4月,20岁的宋神宗赵顼登基,他自幼仰慕王安石的人品才学,是一位心思变革的有为之君。因而神宗即位不久,便召王安石入京。王安石认为改革变法的时机成熟,就此拉开变法革新的序幕。

王安石出于推行经济改革,促进经济流通和交流的考虑,坚决反对垄断,极力主张抑制兼并,但在具体措施的实行上却非常冷静,并不主张强行剥夺富户的田产分给贫民,因为这样做是不可行的,而且会加剧社会矛盾,增加改革的风险。

公元1074年4月,在改革变法取得明显成效之时,宋神宗认为是他“自奋英断”之日,一手导演出罢相的闹剧,逼王安石下台。王安石毫无野心,不争功,不争锋,主动请辞。吕惠卿接替王安石任参政知事之后,野心暴露,屡起大狱,打击改革派。神宗又于公元1075年2月召王安石复职,此时再兴改革,已举步维艰,不足二年他便离任了。在他两次力辞相位中,表现出一种出入自在、行藏自如的境界和风骨。

王安石变法革新,从指导思想到目标方针,从法令措施到方法步骤,都是正确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是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

更多文章

  • 王安石与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北宋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

  • 三峰山之战经过:中国最后的重甲骑兵谢幕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峰山之战,蒙古,金国

    中国历史上对重甲骑兵之记载始于唐,发展后世则首推 金国的“铁浮屠”与西夏的“铁鹞子”;此两部重甲骑兵均给宋国造成了极大的杀伤!仅有岳飞等少数将领能正面与之野战争锋(具体战术战法也还有颇多疑点,存在争议),故重装骑兵绝非中世纪欧洲专利,然而无论中欧均最终败给蒙古轻骑兵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对 西夏和金国

  • 三峰山之战背景:金国退守汴京 组织忠孝军抗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峰山之战,蒙古,金国

    金朝在蒙古军的迅猛打击下,被迫放弃中都(今北京),退守汴京。金军在与强悍的蒙古军交锋中几乎每仗皆败,不复祖先当年破辽灭宋的雄风。不过在1228年的大昌原之战中,金朝忠孝军提控完颜陈和尚却以400骑兵大败蒙古大将赤老温所率的8000之众。此仗的胜利使完颜陈和尚声名远播,忠孝军也因此成为抗蒙劲旅。但金与

  • 三峰山之战简介:金军精锐全灭 蒙古趁胜灭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峰山之战,蒙古,金国

    公元1232年,蒙古政权发动了对金国的最后总攻。而三峰山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年,是蒙古灭金的一个重大战役。金军最后的精锐——“忠孝军”,在此役中全军覆没。1230年,窝阔台确定了灭金战略:由其本人率中路军,攻金的河中府,直下洛阳;蒙将斡陈那颜率左路军直下济南;窝阔台的弟弟拖雷率右路军由宝鸡南下,借道南宋

  • 虎门销烟经过:林则徐采用海水净化法销毁鸦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虎门销烟,林则徐,海水净化法,鸦片

    林则徐是清朝爱过名相王鼎(陕西蒲城人)的得意门生,政绩突出,官运颇佳,但是真正使其扬名天下的是大涨国人志气的“虎门销烟”,林则徐因此也荣升为“民族英雄”的行列。今天“丰镐君”不谈林则徐的丰功伟绩,说一说为什么现在电视上销毁毒品都是采取焚烧的形式,隆隆烟火,毒品化为云烟。而林则徐为何采用生石灰来销毁鸦

  • 虎门销烟的背景:英国对华倾销鸦片以换取资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虎门销烟,林则徐,英国

    在清朝闭关锁国的时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国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在当时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政府坚持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正是英国向中国倾销其工业产品的“绊脚石”。19世纪30年代

  • 虎门销烟简介:为什么会发生虎门销烟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虎门销烟,林则徐

    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这最后的辉煌退去,清朝封建统治便如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与此同时,世界上资本主义却处于上升阶段。在西方列强中,以英国工业发展水平最高。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企图用商品敲开中国的大门。当时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

  • 虎门销烟鲜为人知细节:很多官员因中毒病倒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虎门销烟,林则徐

    关于虎门销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了大量的清代档案史料,这批珍贵的资料里记录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如何销毁鸦片1838年12月31日,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到达广东之后,林则徐与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等斗智斗勇,最终使义律屈服,表示愿意交出鸦片。林则徐曾使用传统的“烟土拌桐油焚毁法”,

  • 虎门销烟引爆了鸦片战争 难道虎门销烟销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虎门销烟,鸦片战争

    一百多年前,我们这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古文明国度突然被枪炮声敲醒,中英两国间的鸦片战争爆发,灾难迅速降临在华夏人民的头上,世界的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论及这场战争的发生,就不能不先说说鸦片。鸦片(英语 opium 阿拉伯语 Afyūm),又叫阿片,中国明朝时也称为“乌香”、“阿芙蓉”,在清朝俗称为大烟

  • 浅水原之战的经过:唐军一鼓作气消灭西秦主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浅水原之战,唐朝,唐太宗,

    初战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薛举率大军侵入安定郡(今甘肃泾川一带),主力军向高墌(今陕西长武北)方向前进,而在东北、西南两翼,则派机动骑兵袭扰北地、扶风二郡。七月四日,李世民来到高墌,不料忽然得了疟疾病倒,只得命行军长史刘文静、司马殷开山代替指挥。李世民告诫二人说:“薛举孤军深入,粮食不多,士卒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