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安石新政有哪些成功与失败?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王安石新政有哪些成功与失败?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779 更新时间:2024/1/4 21:37:48

超先生在其《王安石传》一书中,对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可谓推崇备至。同样身为改革家的梁先生说:“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波;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当然,任公之言毕竟只是一家之言。王安石生前身后所受争议之大,历史上能出其右者可能不多。王安石主要是因变法而名留青史的,在当时和其后,对他变法的正误得失就一直是政治家和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此外,其孤傲执拗、刚愎自用的性格,无疑也是引起争议的原因之一。认识王安石,了解王安石,为人为政均大有裨益。

王安石将他的变法理念付之于行动,是宋神宗上台以后的事。宋仁宗当了40年皇帝,其间也有过像范仲淹包拯这样的名臣,然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总的说来,宋王朝的光景是每况愈下。宋神宗上台时,兼并之风日盛,国家是越来越不景气。宋神宗是20来岁时上的台,年轻人,朝气蓬勃,想有一番作为,但仁宗和英宗给他留下的老臣,都帮不了他什么忙。他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倒能给他一些好的建议。这韩维是王安石的好朋友,他的建议只要一得到宋神宗的夸奖,他就会乘机举荐王安石,说:这些意见都是我的朋友王安石说的。说得多了,宋神宗也就对王安石有了一个好的印象了。那时,王安石因母亲过世而一直守丧在家,宋神宗便下了道命令要王安石进京来。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四月,王安石奉召进京,来到京城,神宗皇帝即召见他,问:治理国家,首先要抓些什么?王安石答:首先是要选择治理国家的方法。皇帝又问,向唐太宗学习可不可以呢?宋神宗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贞观之治是后来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们向往的,不料王安石并不把贞观之治十分放在眼里,回答说:何必学唐太宗呢?要学就学舜之道。尧舜之道,非常简便、关键、容易,只是后来的人不能正确地理解,便以为高不可攀罢了。宋神宗很满意王安石的回答,王安石进京的第二年,就让他当上了副宰相,参与执政。王安石参与执政时的朝廷,暮气沉沉,有“生、老、病、死、苦”之说。生,指的是王安石,他得到神宗赏识、委以重任时,年方49,正当年富力强之时,他又决心一展平生大志,故谓之生;当时的宰相曾公亮已年过70,遇到事情需要表态时就哼哼哈哈,到底是行还是不行没有一个准信,谓之老;另一宰相富弼,年65,三朝元老,见神宗重用王安石,他又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便干脆常常称病不到朝廷上班,谓之病;副宰相唐介,在王安石上任两个月后便病死了,谓之死;还有一个副宰相叫越抃,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又知道反不了,于是常私下叫苦,谓之苦。执掌政权的中枢大臣除王安石外,竟然是“老、病、死、苦”,王安石处境之难可想而知。他要推行变法,显然不能依靠这些老、病、苦的人,于是,他大刀阔斧,该退的退,该上的上,经过一番人事调整后,就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推行起他的变法来了。

王安石的变法,涉及到治理国家的方方面面,从宏观上看,可以分为理财、强兵、育才三个方面。当时兼并之风日盛,青黄不接时大多数农民遭受有钱人家的重利盘剥,大姓巨贾垄断操纵市场,差役繁重,不少人家因之倾家荡产。王安石的变法,正是针对这些弊病进行的。如青苗法,就是当农民在青黄不接时,由官家借钱给他们,秋收时还,年息二分。当时地方上设得有常平广惠仓,丰年时买谷储藏,荒年时平价出售,但荒年不常有,广惠仓也就常有积压,积压久了,粮食霉变造成浪费。新法将广惠仓的钱不再买谷积压,而是借给农民并收息,这样做于国于民都是好事。现在颇为时行的“农贷”,不知是不是和这青苗法相似?又如均输法,就是将各地方对朝廷的上贡改为中央直接采购。地方上贡的货物,不一定就是朝廷需要的,而且很多地方距京城路途遥远,货物运到朝廷往往得不偿失。新法是将这些货物就地集中卖掉,然后将钱给中央,中央则按需要就近采购。又如市易法,就是为了打破大姓巨贾对市场的垄断,王安石为此设置了“常平市易司”,贱时买进,贵时卖出,既可平衡物价,又为国家增加了收入。在强兵方面,他制定了保甲法,即十家为一保,家有两男以上的取一男为保丁,保丁发给武器,平时种地,战时打仗。这个措施与裁兵法一道,寓兵于民,既节省了国家大量的军费开支,又保证了国防需要。在育才方面,王安石和他的弟子一道,对《诗经》、《尚书》和《周礼》重新注释,并以此为教材,改组太学,扩大招生名额,不再录用只会吟诗作赋的人,而是录用懂得经世之术的人。公平地说,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不仅对当时的弊病有着极强的针对性,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由此可见,他的思想确实是非常超前的。

更多文章

  • 王安石变法始末:勇于任事敢于创新虽败犹荣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王安石,变法,虽败犹荣,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纵观王安石改革变法的始末,深感他一方面忧国忧民,勇于任事,敢于创新,有强烈的改革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他又善于审时度势,行藏自如,既极于有为,又能尽于无为。的确,他具有推进改革的高超领导智慧,是一位智商、情商、财商俱高的改革家。他推进改革的领导智慧和改革创新精神,对于当代全面深化改革颇

  • 王安石与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北宋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

  • 三峰山之战经过:中国最后的重甲骑兵谢幕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峰山之战,蒙古,金国

    中国历史上对重甲骑兵之记载始于唐,发展后世则首推 金国的“铁浮屠”与西夏的“铁鹞子”;此两部重甲骑兵均给宋国造成了极大的杀伤!仅有岳飞等少数将领能正面与之野战争锋(具体战术战法也还有颇多疑点,存在争议),故重装骑兵绝非中世纪欧洲专利,然而无论中欧均最终败给蒙古轻骑兵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对 西夏和金国

  • 三峰山之战背景:金国退守汴京 组织忠孝军抗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峰山之战,蒙古,金国

    金朝在蒙古军的迅猛打击下,被迫放弃中都(今北京),退守汴京。金军在与强悍的蒙古军交锋中几乎每仗皆败,不复祖先当年破辽灭宋的雄风。不过在1228年的大昌原之战中,金朝忠孝军提控完颜陈和尚却以400骑兵大败蒙古大将赤老温所率的8000之众。此仗的胜利使完颜陈和尚声名远播,忠孝军也因此成为抗蒙劲旅。但金与

  • 三峰山之战简介:金军精锐全灭 蒙古趁胜灭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峰山之战,蒙古,金国

    公元1232年,蒙古政权发动了对金国的最后总攻。而三峰山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年,是蒙古灭金的一个重大战役。金军最后的精锐——“忠孝军”,在此役中全军覆没。1230年,窝阔台确定了灭金战略:由其本人率中路军,攻金的河中府,直下洛阳;蒙将斡陈那颜率左路军直下济南;窝阔台的弟弟拖雷率右路军由宝鸡南下,借道南宋

  • 虎门销烟经过:林则徐采用海水净化法销毁鸦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虎门销烟,林则徐,海水净化法,鸦片

    林则徐是清朝爱过名相王鼎(陕西蒲城人)的得意门生,政绩突出,官运颇佳,但是真正使其扬名天下的是大涨国人志气的“虎门销烟”,林则徐因此也荣升为“民族英雄”的行列。今天“丰镐君”不谈林则徐的丰功伟绩,说一说为什么现在电视上销毁毒品都是采取焚烧的形式,隆隆烟火,毒品化为云烟。而林则徐为何采用生石灰来销毁鸦

  • 虎门销烟的背景:英国对华倾销鸦片以换取资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虎门销烟,林则徐,英国

    在清朝闭关锁国的时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国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在当时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政府坚持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正是英国向中国倾销其工业产品的“绊脚石”。19世纪30年代

  • 虎门销烟简介:为什么会发生虎门销烟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虎门销烟,林则徐

    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这最后的辉煌退去,清朝封建统治便如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与此同时,世界上资本主义却处于上升阶段。在西方列强中,以英国工业发展水平最高。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企图用商品敲开中国的大门。当时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

  • 虎门销烟鲜为人知细节:很多官员因中毒病倒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虎门销烟,林则徐

    关于虎门销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了大量的清代档案史料,这批珍贵的资料里记录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如何销毁鸦片1838年12月31日,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到达广东之后,林则徐与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等斗智斗勇,最终使义律屈服,表示愿意交出鸦片。林则徐曾使用传统的“烟土拌桐油焚毁法”,

  • 虎门销烟引爆了鸦片战争 难道虎门销烟销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虎门销烟,鸦片战争

    一百多年前,我们这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古文明国度突然被枪炮声敲醒,中英两国间的鸦片战争爆发,灾难迅速降临在华夏人民的头上,世界的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论及这场战争的发生,就不能不先说说鸦片。鸦片(英语 opium 阿拉伯语 Afyūm),又叫阿片,中国明朝时也称为“乌香”、“阿芙蓉”,在清朝俗称为大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