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藩之乱简介:清初的三藩之乱是如何发生的?

三藩之乱简介:清初的三藩之乱是如何发生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884 更新时间:2023/12/27 4:20:21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清廷入关后对付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借助的力量。后来,驻云南的吴三桂、驻广东的尚可喜、驻福建的耿精忠等藩王已经形成很大的势力。其中吴三桂势力最大,不仅在经济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负担,而且威胁到清政权。

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吴三桂军由云、贵而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占据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还有台湾的明郑等地都有汉宫、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响应。

吴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敢再向北发展,康熙帝抓住机会调整战略、安排兵力。

他首先坚决打击吴三桂,而对其他的反叛者却实行招抚,通过分化力量而孤立吴三桂。军事上仅以湖南为进攻的重点,同时能够充分信任汉将,这样就鼓舞了朝廷军队的士气。

在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吴三桂于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其实这时的吴三桂已到了穷途末路。他积郁而死后,将所谓的“帝位”传给孙子吴世璠。

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军进入云贵省城,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对于清廷来说,是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

标签: 清朝三藩之乱平西王

更多文章

  • 八旗制度的相关特点:依靠各个旗主统领各自属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八旗,军制,努尔哈赤,,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实际上,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后来披甲的人数占满族人口的比例愈来愈小。清太祖、太宗时期,八旗组织有较快的发展。入关前满洲八旗共309个佐领,又半分佐领18个;蒙古佐领117个,又半分佐

  • 八旗制度给予八旗子弟的相关待遇:一切旗民优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八旗,军制,努尔哈赤,,八旗制度

    随着八旗制度的日趋健全和完善以及努尔哈赤在军事上节节胜利,先后平哈达,除辉发,亡乌拉,灭叶赫,统一了女真各部,大败明朝官军于萨尔浒,皇太极又在此基础上出征蒙古,平定朝鲜,并与明朝展开了松锦大决战,直至多尔衮辅佐顺治率八旗劲旅入关,定鼎中原,八旗制度充分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以八旗制度为核

  • 改土归流的过程:雍正时期改土归流是如何进行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改土归流,土司,雍正,

    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数次上书,全面阐述改土归流的必要,奏请立即推行。他建议对不法土司用计擒为上,以兵剿为次;使其自动投献为上,勒令纳土为次;既要用兵,又不专恃用兵。以武力相震慑,力争以政治手段解决。他要求调整云﹑贵﹑川等省边境的不合理的行政区划,以便统一事权,使地方官相机行事。雍正

  • 改土归流的导火索:清朝初年大批土司支持前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改土归流,土司,雍正,

    广西地区的“改土归流”,自明代中叶以后便逐步开始。它是在土官与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个矛盾,唐、宋以来就长期存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土官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又动摇了土官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官又日益与封建王朝闹对立,反对封建王朝对它的管辖。这

  • 改土归流的历史背景:土司制度后遗症日趋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改土归流,土司,雍正,

    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朝廷中央的敕诏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有些士官以世袭故,恣肆虐杀百姓,为患边境“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甚至土司家族内部械斗或是战争,康熙三十八年(

  • 扬州十日的背后原因:清军为何决定大规模屠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扬州十日,扬州屠杀,史可法,

    要言之,原因有四:1.清朝入关之初,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矛盾、取消苛捐杂税的措施,使沿途百姓多未进行抵抗。1645年,前明降臣孙之獬因自己受到同僚排挤,向多尔衮建议重新采取剃发易服之策,多尔衮认为此时已占领北京,大势已定,便采纳了这个建议。清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公元1645年7月8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

  • 扬州十日简介:清军一场报复的性的残酷屠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扬州十日,扬州屠杀,史可法,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 是指史可法督率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入城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大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仅被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故名“扬州十日”。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封刀。“烟花三月下

  • 嘉定三屠的历史遗迹:嘉定原址上有哪些纪念场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嘉定三屠,剃发令,屠杀,

    经过李成栋的三次屠杀令,嘉定反清运动基本平息下来。关于死亡人数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总共在5至20万人之间。朱子素《嘉定乙酉纪事》称:“以予目击冤酷,不忍无记,事非灼见,不敢增饰一语,间涉风闻,亦必寻访故旧,众口相符,然后笔之于简。后有吊古之士,哭冤魂于凄风惨月之下者,庶几得以考信也夫。”剃发令对当时

  • 嘉定三屠的经过:嘉定三次屠杀是如何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嘉定三屠,剃发令,屠杀,

    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初九,清军破南京,弘光帝南逃。三十日,县令钱默出逃。六月二十四日,清朝授县令张维熙到任。是日,明嘉定总兵吴志葵率百人,白布裹头,昼伏东门外时家坟,晚间各持火把逼近县城,扬言捉拿张维熙,张逃之夭夭。二十七日,吴志葵再临县城,士民夹道迎接复明之师。闰六月初七,明降将李成栋部骑兵

  • 嘉定三屠的历史背景:清朝执行强制性的剃发令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嘉定三屠,剃发令,屠杀,

    提到“嘉定三屠”,还需从“剃发令”说起。对于让汉人剃头从满制,清王朝本是相当谨慎的。弘光朝投降,豫亲王多铎进入南京之后,曾有这样的公告: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然而,不久之后,这项政策却发生了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