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梁山一百单八将”无恶不作 怎么成了“英雄”呢?(梁山一百零八好汉)

梁山一百单八将”无恶不作 怎么成了“英雄”呢?(梁山一百零八好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097 更新时间:2024/1/14 6:16:28

另说梁山“一百单八将”

《水浒》里塑造的所谓梁山“一百单八将”,长期以来被人们推为“英雄”“道义”的化身,但他们身上流露或包藏的诸多恶习,标志着他们委实算不上英雄。如果还抬举这样的人为英雄,甚至会惑乱到人们的视听。谨此历数一下梁山“一百单八将”的“不是”,并籍以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概而言之,梁山“一百单八将”主要有以下“不足”:

一、逞强恃勇,偏斜蛮横

表面看来,梁山“一百单八将”高举“替天行道”的大旗,也的确做过几起杀贪除暴的义事,但是,细数起来,他们所做的大部分事情,却并非是缘于“道义”,更多的只是因为个人恩怨、集团利益,甚或出于一己私利。

如:“三打祝家庄”,只是因为祝家庄捉了几个自称(此时尚未正式入伙)是“梁山好汉”的过路人(杨雄石秀时迁),就让宋江等人觉得祝家庄折了他们的面子而悍然发兵。其实,祝家捉几个“尴尬人”以维护一方太平,缘属情之所然,更何况时迁等人的确也做出了不可告人的勾当,梁山“一百单八将”出师有名,却理有所亏,他们轰轰烈烈的所谓征伐背后,掩盖的则是他们的狭隘蛮横,不讲道理。

再如攻打曾头市,更是无聊到为了一匹马——曾家扣押了段景柱那匹被他称为是“梁山泊宋公明”的玉狮子马。为此就去大动干戈,根本牵扯不上任何“道义”。

由此不难看出,在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心目当中,原本就没有一个高尚的信念、公正的法则,他们的所作所为,即便于“道义”相联,也多是肆意于个人的恩怨和私利;“替天行道”更多的时候,只不过被他们当成了一种托词,用以粉饰、拔高自己。

较之于那些埋头苦干的英雄、拼命硬干的英雄、为民请命的英雄、舍身求法的英雄,梁山“一百单八将”只能被视为一群毫无原则、毫无信仰,只是逞强恃勇、偏斜凶蛮的悍夫壮汉;他们的所作所为,与高尚无涉,与英雄绝缘。

二、嗜杀成性,滥及无辜

梁山“一百单八将”给人的感觉,是个个都血性十足,只要性起,就只能用刀枪说话而不再顾忌什么道理。他们的杀贪除暴固然让人解气,但他们滥及无辜的做法,也令人倍感恐怖和可憎。

我们看,江州劫法场,梁山“一百单八将”“不问官兵百姓,杀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武松血溅鸳鸯楼,也是“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是这一死”,不但使好端端一座鸳鸯楼几成人间地狱,更殃及好多丫鬟奴婢无辜送命。

这样的“嗜杀”“滥杀”,表征着梁山“一百单八将”已经丧失了最起码的原则和理性,他们标榜的勇毅果敢,在更多的时候只能被视为凶蛮和残暴。——一个英雄,如果连道德、道义和人性的底线都坚守不住,他又怎能在被尊之为英雄呢?

如若还要抬举这样的人为英雄,只能惑乱世道人心,使人类历史的进程变得更加血腥和野蛮,更像“一把血染的刀”([古波斯]哈菲斯)。——“嗜杀”“滥杀”成性的梁山“一百单八将”,使他们有时更像一群暴徒,不但使得百姓们对他们疏而远之,也令他们的英雄形象荡然无存。

三、粗俗野蛮,嚣张放纵

《水浒》当中,梁山“一百单八将”最倾心、最投入的活计,除了打杀掠伐外,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纵声笑谈、肆无顾忌地袒胸露腹了。

在他们的心目中,任侠尚勇、杀贪除暴和文质彬彬、谦恭礼让之间,似乎格格不入、水火难容。以粗俗为美、以凶蛮为勇的习性,使得梁山“一百单八将”与高雅、礼让绝缘,更多的表现出了一种粗俗野蛮、嚣张放纵。

但真正的英雄,绝不会是令人惧怕甚或令人厌而远之的,他们除了具有高卓的勇力和谋略,还要拥有必需的修养和得体的举止。当李逵一次又一次地裸去衣衫叫嚣冲杀,当鲁资智深肆意地大快朵颐、袒胸裸睡,当雷横不问青红皂白就一枷劈死了白秀英,梁山“一百单八将”恐怕只能归入蛮夫野汉之辈,他们流露出的粗俗放纵、蛮横嚣张,早已使他们身上所谓的英雄成色大打折扣。

四、偏辟乖张,不择手段

在梁山“一百单八将”的认知底层,似乎已将奸诈混淆为灵活,将偏斜标榜为智慧,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尽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他人。

我们看,为了诱扈三娘就范,宋江就杀了她的全家;为了逼卢俊义聚义,吴用就害的他家破财亡;为了“请”徐宁上山,时迁用尽鸡鸣狗盗之技。

这些行径,貌似求贤若渴,但极尽卑劣、冷酷之能事。诚然,有时为了实现某种事业,可以灵活处之,甚至使用一些极端手段,但决不能以此为托词,就不计道义、不择手段,更遑论只是为了一己之私利。

崇高的事业,原本应该用高尚的行为去完成!宋江、吴用等人虽然用尽手段使水泊梁山盛极一时,但这种表面的兴盛并不足以掩盖他们骨子里的乖张偏斜甚或无赖卑劣。

千古江山,辈出英雄:能劳心者为英雄,善将将者为英雄,识事务者为英雄,力拔山者为英雄。但无论哪种英雄,他都应该是有责任感的、有道义心的、高贵高雅而又真挚坦诚的。

由此看来,梁山“一百单八将”委实难以数上英雄。他们身上表现出的诸多性格缺陷、认知惑乱和动机隐晦,使我们真的难以想象:假如梁山后来没有上当招安,反而最终得以推翻赵宋天下,“一百单八将”皆封侯拜相称王,天下又能是个什么样子?!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李清照个人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清照,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

  • 历史上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的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中国文化博大精神,在中国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名垂史册的“才女”是寥寥无几。而谈到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她们是中国赫赫有名的女子,才华横溢、德才兼备,令多少后人无比向往、敬仰。这些红颜,真正揭示了一句话——谁说女子不如男。不可否认的是,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

  • 东晋丞相王导和“书圣”王羲之之间是什么关系?(书中四贤)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导,王羲之,东晋,书法,书中四贤

    王导,出生于当时十分显赫的家族琅琊王氏,东晋初年的丞相,历仕过三代皇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王导一度权倾朝野,宅心仁厚,性情温和,为人颇有远识,极具政治才干。此外王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颇具知名度的书法家。王导一生在政界建立诸多功绩,最初帮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为他出谋划策,全心全意

  • 王羲之为何写《兰亭集序》?《兰亭集序》简介(书中四贤)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王羲之,东晋,兰亭集序,书中四贤

    东晋初年,宰相王导的兄弟王旷有个爱子,叫王羲之。他从小受到父亲舞文弄墨、爱好书法的熏陶,也喜欢上了书法。十几岁时,常在父亲书房里翻弄前人的书迹、碑帖。王旷见儿子如此心诚,就以一本《笔说》为教材,教他笔法、笔势、笔意。过不了多久,王羲之的书法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后来,王羲之的书法出了名,许多人都以得到

  • 王羲之与王献之有何关系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故事(书中四贤)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王羲之,王献之,东晋,书中四贤

    一次,王羲之吃饭时,用筷子在桌上划字,把酒杯撞翻了。他就用手指头蘸(站Zhàn)着酒写字,饭都忘了吃啦。他的第七个小儿子王献之见到哈哈大笑,说爸是个“字疯子”。他妈听见了,说道:“儿呵,只要功夫深,‘泰山顶,高不过脚面儿’。你爸苦苦下功夫,书法一定会胜过古人的呵。”这时,王献之认为自己的字已经写得很

  • 关于郡国并行制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的意义

    就华夏历史而言,西汉的前身是大秦帝国。由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帝国实施的政治制度并不是周朝时的分封制,而是分为了两部分实施,即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则实行郡县制的。郡国并行制图片秦三世而亡,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于项羽和刘邦对天下的争夺。而在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时,刘邦曾经为了能

  • 西汉郡国并行制简介 郡国并行制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西汉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的影响

    西汉郡国并行制弊端有很多,汉文帝继位后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分为三个小王国,为的是削弱宗室诸侯的势力,从而壮大中央力量,达到国家长治久安。不过这项举措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当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手中的权力,发兵反抗中央政府。景帝在位第三年七国之乱爆发。刘邦画像平定七国

  •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郡国并行制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郡国并行制,西汉

    西汉郡国并行制弊端有很多,汉文帝继位后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分为三个小王国,为的是削弱宗室诸侯的势力,从而壮大中央力量,达到国家长治久安。不过这项举措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当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手中的权力,发兵反抗中央政府。景帝在位第三年七国之乱爆发。平定七国之乱后,

  • 诸葛三兄弟之一——诸葛诞个人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诞,诸葛三兄弟

    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在魏官至征东大将军。曾与司马师一同平定毌丘俭、文钦的叛乱。之后因与被诛的夏侯玄、邓飏交厚,且见到王淩、毌丘俭等人的覆灭而心不自安,于甘露二年(257)起兵,并得到东吴的支援,但于次

  • 诸葛三兄弟之一——诸葛瑾个人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诸葛瑾,诸葛三兄弟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经弘咨推荐,为东吴效力。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称为“神交”,并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吕蒙病逝,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