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晋丞相王导和“书圣”王羲之之间是什么关系?(书中四贤)

东晋丞相王导和“书圣”王羲之之间是什么关系?(书中四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857 更新时间:2024/1/19 10:44:13

王导,出生于当时十分显赫的家族琅琊王氏,东晋初年的丞相,历仕过三代皇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王导一度权倾朝野,宅心仁厚,性情温和,为人颇有远识,极具政治才干。此外王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颇具知名度的书法家。王导一生在政界建立诸多功绩,最初帮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为他出谋划策,全心全意辅佐他,在元帝登基后,又助他多次平定谋反,维护帝室,稳固政权,严明君臣关系。

王导性情宽厚仁德,施行德政,讲求历法,能够隐忍,心怀恻隐,能够做到君臣关心和睦,社会风气良好,使百姓爱戴他,能够笼络人心,招募人才名士,为己所用。此外,王导任丞相期间,十分注重教育,兴建学校,选拔老师,复兴德理朝纲,改良社会的教化、风气。王导晚年不理朝政,保持糊涂,以此来稳定各势力之争的矛盾。王导的书法造诣极高,十分热爱书法,在当时的书坛上有很高的地位,时常教导王氏族人要怀着尊敬之心研习书法,家中出了很多书法家,被称为书圣的侄子王羲之,能有如此成就必然与他的指点有关系。王导留有著作十一卷,收录在全晋文中,对后世十分具有意义。王导心系朝廷兴亡,他的宽政正好符合当时东晋的社会背景,致力于调剂各方矛盾,以谋求社会的安定,政权的稳固,他的所作所为对当时的东晋朝廷而言是贡献极大的。

王导,东晋初年的丞相,历仕过三代皇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王导一度权倾朝野,宅心仁厚,性情温和,为人颇有远识,极具政治才干。此外,王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书法界也颇具知名度。王导十分擅长书法,其中最突出的要数行草,他偏爱钟繇的字,常常拿出来效仿、练习。据悉西晋末年,社会处于极度混乱的时期,王氏举家南迁,他将一张写有“贴在人在,贴亡人亡”誓言的法帖随身携带,书法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当时王导也没有忘记将钟繇的字帖藏在身上,时不时掏出来看看、写写,可见他对钟繇书法的钟爱。此外,王导不但学习、吸收前人的书法,还能自成体系,独具个人风格,在当时的书坛上有很高的名望。

王导在书法界也是名列前茅的,他一得空就爱摆弄笔头,一写字就停不下来了。后人对王导草书的评价是,饱含风骨却又典雅高韵,不仅有武将的魄勇,也不失戏鱼般的灵动。王导常教诲王氏族人要尊重书法,时常习之,且王导作为王羲之的叔父,王羲之能有后来的成就,也与他的指点脱不了干系。王导流传至今的书法佳作有《省事贴》、《改朔帖》,其中《改朔帖》成为如今草书发展中的典范之一。王导与书法的渊源深厚,是行草中的“能书”,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光增色,从而遗芳后世。

王导,东晋初年的丞相,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是书法界名列前茅的人物,颇具名望。王家与书法的渊源极深,他的侄子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书圣”王羲之。王导十分重视书法的重要性,常常教诲王氏族人要尊重书法,时常习之,且王导作为王羲之的叔父,想必王羲之能有后来如此卓越的书法成就,也与他的指点脱不了干系。除此之外,叔侄之间还流传着有趣的典故,据说王羲之能够抱得美人归,正是多亏了他的叔父。在《晋书王羲之传》有关于他东床快婿的记载,当时王导作为东晋丞相,与太尉稀鉴是关系密切的友人。稀鉴膝下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千金,视为掌上明珠,到了该出嫁的年纪,便有意为她寻个门当户对的好人家。稀鉴听说王导家中有多个儿子和侄子,个个一表人才,遂与他提出联姻。王道与之交情颇深,不假思索便答应了,回家告诉儿侄们,令其多做准备,待日后女方前来选婿。

次日,稀鉴便前来观望挑选,只见王家众青年才俊个个精心准备,衣饰华丽,稀鉴见他们都过于紧张,反而觉得有点虚伪不够真诚,因此没有特别满意。此时他看到外庭中有一位公子,不修边幅,随意的半躺着吃东西,显得对选婿一事无动于衷的样子,稀鉴便一眼相中了他。这个人就是当时已在书法界初具建树的王羲之,他就是这样凭借真实自然不装模作样的性格赢取了稀鉴之女,龙床快婿说的就是他。

标签: 王导王羲之东晋书法书中四贤

更多文章

  • 王羲之为何写《兰亭集序》?《兰亭集序》简介(书中四贤)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王羲之,东晋,兰亭集序,书中四贤

    东晋初年,宰相王导的兄弟王旷有个爱子,叫王羲之。他从小受到父亲舞文弄墨、爱好书法的熏陶,也喜欢上了书法。十几岁时,常在父亲书房里翻弄前人的书迹、碑帖。王旷见儿子如此心诚,就以一本《笔说》为教材,教他笔法、笔势、笔意。过不了多久,王羲之的书法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后来,王羲之的书法出了名,许多人都以得到

  • 王羲之与王献之有何关系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故事(书中四贤)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王羲之,王献之,东晋,书中四贤

    一次,王羲之吃饭时,用筷子在桌上划字,把酒杯撞翻了。他就用手指头蘸(站Zhàn)着酒写字,饭都忘了吃啦。他的第七个小儿子王献之见到哈哈大笑,说爸是个“字疯子”。他妈听见了,说道:“儿呵,只要功夫深,‘泰山顶,高不过脚面儿’。你爸苦苦下功夫,书法一定会胜过古人的呵。”这时,王献之认为自己的字已经写得很

  • 关于郡国并行制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的意义

    就华夏历史而言,西汉的前身是大秦帝国。由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帝国实施的政治制度并不是周朝时的分封制,而是分为了两部分实施,即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则实行郡县制的。郡国并行制图片秦三世而亡,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于项羽和刘邦对天下的争夺。而在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时,刘邦曾经为了能

  • 西汉郡国并行制简介 郡国并行制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西汉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的影响

    西汉郡国并行制弊端有很多,汉文帝继位后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分为三个小王国,为的是削弱宗室诸侯的势力,从而壮大中央力量,达到国家长治久安。不过这项举措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当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手中的权力,发兵反抗中央政府。景帝在位第三年七国之乱爆发。刘邦画像平定七国

  •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郡国并行制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郡国并行制,西汉

    西汉郡国并行制弊端有很多,汉文帝继位后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分为三个小王国,为的是削弱宗室诸侯的势力,从而壮大中央力量,达到国家长治久安。不过这项举措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当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手中的权力,发兵反抗中央政府。景帝在位第三年七国之乱爆发。平定七国之乱后,

  • 诸葛三兄弟之一——诸葛诞个人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诞,诸葛三兄弟

    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在魏官至征东大将军。曾与司马师一同平定毌丘俭、文钦的叛乱。之后因与被诛的夏侯玄、邓飏交厚,且见到王淩、毌丘俭等人的覆灭而心不自安,于甘露二年(257)起兵,并得到东吴的支援,但于次

  • 诸葛三兄弟之一——诸葛瑾个人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诸葛瑾,诸葛三兄弟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经弘咨推荐,为东吴效力。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称为“神交”,并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吕蒙病逝,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诸

  • 诸葛三兄弟之一——诸葛亮个人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诸葛亮,诸葛三兄弟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

  • 历史上被称为诸葛三兄弟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诸葛三兄弟

    三国时期,诸葛氏中有三兄弟被史家称为“龙虎狗”。《太平御览·人事部·品藻中》记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雅。”诸葛三兄弟分别是弟弟诸葛亮、哥哥诸葛瑾以及从弟诸葛诞。三人虽同出一氏,却分投三国:其中诸葛亮

  • 揭秘三国时期诸葛三兄弟:“龙虎狗”的人生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三国,诸葛亮,诸葛三兄弟

    即使孪生兄弟,也可能会因为不同的追求而出现分歧,甚至成为敌人。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诸葛氏三兄弟分别出仕三国,诸葛谨在吴国担任大将军,诸葛亮在蜀汉担任丞相,诸葛诞在魏国任征东大将军,史书称“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需要体现说明的一点是诸葛三兄弟中,诸葛瑾、诸葛亮是亲兄弟,诸葛诞是两人的同族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