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募兵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导致了藩镇割据

唐代募兵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导致了藩镇割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475 更新时间:2023/12/9 9:49:54

唐代募兵制兴起的原因影响 募兵制在唐朝初年就已实行,之后不断发展。随着府兵制的衰落等原因,最终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并对唐朝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原因

作为府兵制经济基础的均田制崩溃。唐代府兵按均田令授田,免除租佣调,这种优惠政策是府兵制的经济基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量田地集中到唐皇室、贵族官僚、富商大贾、寺院地主手中,国家控制的土地大量减少,几乎无田可授,府兵制也就无法推行。

而募兵制与土地问题联系不多,主要是由于与国家财政而与土地问题有间接的联系,可以有效减缓土地兼并对国家军事力量影响的速度。 府兵兵甲衣粮需自备,府兵兵役负担沉重。府兵的武器、粮食、衣服、马匹需自备,即使府兵多是出自一些有一定财产的家庭,但是这仍然是一项沉重的负担。纳资代役,有时要花费千铜钱。而之后唐朝府兵征税更是加重了府兵的负担。之后的募兵制,国家以供应兵甲战马代替授田,实际上也是货币经济发展、国家对农民人身束缚减轻的一个表现。 唐朝同吐蕃、突厥、契丹、百奚等少数民族展开长期的战争,轮番换防的府兵无法满足军事上的要求。自唐高宗以来,唐朝对外战争不断。

在北方同新兴的后突厥汗国,在西北同西突厥、大食,在东北同契丹、百奚,在西南同吐蕃、南诏都发生战争。特别是同吐蕃的战争,唐军长期驻扎在青海地区与吐蕃对峙,双方的交战从西北的安西四镇,经过河西走廊、关中腹地,一直到巴蜀地区。军队的长期、连续性作战使轮番换防无法实施。府兵长期戍边,不仅会思念家乡,而且长期服役消耗了自己的财产,无法回乡务农也影响了府兵的收入。在重压之下,许多府兵破产,逃避军役。而募兵作为带有雇佣性质的军队,可以长期戍守边关,满足了唐王朝对外扩的需要。

府兵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兵士训练时间有限,战斗力不高。府兵平时务农,农闲时训练,战时随军出征。府兵兼具士兵、农民的身份,不是一支职业化的军队,更多带有地方民兵的性质,这就使府兵的战斗力有限。军队作为国家机器,应该从生产领域中分离出来,专门担负军事任务,这样才能保障军队的战斗力。所谓的兵民合一是出于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和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的考虑,这实际反映国家力量的不足。随着唐王朝在开元年间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点,国力空前强大,唐王朝一方面具备以募兵代替府兵的国力,另一方面中原王朝对外战争要求有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职业化军队。募兵制就因此而兴起了。 除此之外,边将对府兵的残酷虐待、权贵将府兵当做家仆驱使、社会对文教的普遍重视,降低了府兵的社会地位,也对府兵制的衰落有一定的影响。而募兵受边将倚重,享有较好的待遇,再加上其自身的野蛮剽悍,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

(二)影响

募兵制军队由政府供应,士兵负担轻,国家财政负担加重。政府供应军队的开支意味着国家财政吃紧,不过这对鼎盛的唐朝来说不是问题。之后,虽然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但是南方地区的财赋还是能维持中央禁军,而各藩镇的军队则由藩镇所辖诸州的财政供应。但这成为了后世维持庞大的军队的王朝的问题,例如“冗兵”的北。士兵负担减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逃避兵役的现象,士兵也能无太多顾虑地作战,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地方的财政一部分为节度使所把持,这就使藩镇募兵不依靠中央朝廷,而依附于地方藩镇。中央在政治上对地方分权的无力,影响到了军事上对募兵的掌控。反过来,地方藩镇拥有自己的募兵,也影响到中央难以集权。 募兵制军队招募无地区限制,避免了府兵制的繁琐调兵。招募无地区限制,可以使军队在突发情况下得到充足的兵源补充,府兵制时期全国范围的调兵减少,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国家的资源。但是这就使得募兵的来源可能仅限于驻防地区,形成半封闭的土著武装集团。最终,无论是节度使还是宦官,都可以有效控制藩镇兵或神策军,对中央或是皇帝进行挑战,而中央或是皇帝则很难渗透进军队。

募兵制名义上自愿投军,不带有强制性,可以吸收希望投军的热血青年。但同时,剽悍的游牧部落、土匪强盗等都可以进入军队,军队成分很复杂,具有更多的野蛮性、凶悍性,不容控制。“兵骄而好乱”,导致唐朝晚期兵变屡屡发生,社会动荡不安。

募兵制要求招募对象具有一定的能力。对兵员的征发有了一定的个人能力要求,这就保障了军队整体较高的体能素质,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及战斗力提升有一定的空间。 募兵制军队是职业化军队。一支职业化的军队拥有较强的战斗力,可以从戍防部队中抽出一支机动兵团,满足唐王朝对外扩张的大部分军事需要。

但是唐朝的募兵是一支带有雇佣性质的职业军队,各地的募兵分别隶属中央(禁军)、藩镇(长征健儿)、地方州县(团结兵),由各地或私人组建、训练、指挥,而不是统一由中央政府负责,反而容易导致地方割据,这是一种水平较低的军队职业化。另一方面,中国内部存在许多需要军队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一支庞大的军队,而大量的职业军队和有限的财政收入,必然导致军队武器装备、军事训练的不足,难以有效发挥职业军队的优势。 总的来说,募兵制的军队职业化是很重要的影响,为唐朝和后世军队的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

标签: 唐朝军队五代十国募兵制

更多文章

  • 藩镇割据背景:本为防范边境战争而设置边镇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藩镇割据,军阀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公元712年~公元756年)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见天宝十节度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

  • 藩镇割据简介:为什么唐代会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藩镇割据,军阀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朝中央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而藩镇

  • 唐朝藩镇割据现象解密:过于强大内附的民族过多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藩镇割据,安史之乱,节度使,

    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从安史之乱平定到唐末,一百多年里藩镇割据与唐政府相对峙着。大部分的时间内,藩镇的形势是比较稳定的,很多文人士子竞趋于藩镇使府弄个一官半职,甚至还称赞藩镇是“藩岳作镇,辅我京室”,“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藩镇长期稳定的存在,并不是能用唐王朝的姑息苟安政策可以解释得通的,必须要从藩

  • 解密:侬智高起义带头人侬智高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侬智高,壮族,起义,,侬智高起义

    侬智高(壮文:Nungz Cigaoh,1025年—1055年)是中国北宋中期广西广源州(今靖西、田东一带)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义的领袖。在壮族历史上,侬智高是受壮族人民世代尊崇的英雄。在当今壮族地区,纪念侬智高的神庙、颂扬侬智高的传说、追悼侬智高的活动比比皆是。侬智高早年能文能武,能写文章,武艺高强

  • 解密:壮族侬智高起义最后是怎么被狄青平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侬智高,壮族,起义,,侬智高起义

    皇祐年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个州,包围广州城,岭外一带骚动不安。杨畋等安抚使负责处理平定蛮人叛乱,但宋军长久没有成绩。又命孙沔、余靖做安抚使率官军讨伐叛贼,但宋仁宗仍放心不下。狄青打报告请战,第二天入见宋仁宗时,他说:“臣当兵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希望

  • 侬智高起义的原因:侬智高为何选择发动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侬智高,壮族,起义,,侬智高起义

    北宋时期,壮族人民反抗宋王朝的武装斗争,规模较大的为侬智高领导的起义,次为区希范起义。宋代仁宗皇祐年间,广源州(今靖西德保一带)壮族领袖侬智高,发动了规模较大的反对宋王朝的战争,震撼了北宋在广西地区的统治第一,侬智高为屡求内附被拒而起义侬智高请求内附,希望能与汉族人民一起生活,不止一次,且自其父存福

  • 侬智高起义简介:壮族百姓反抗宋王朝的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侬智高,壮族,起义,,侬智高起义

    北宋时期,壮族人民反抗宋王朝的武装斗争,规模较大的为侬智高领导的起义,次为区希范起义。宋代仁宗皇祐年间,广源州(今靖西德保一带)壮族领袖侬智高,发动了规模较大的反对宋王朝的战争,震撼了北宋在广西地区的统治。侬智高的父亲侬全福,原是傥犹州(今靖西县东部)首领,为交趾掳作人质并被杀害于交趾京城。侬智高首

  • 高梁河之战经过:辽军是如何赢得高梁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高梁河之战,宋代,辽国,

    宋朝开战五月二十日,宋军从太原分路东进,翻越太行山,二十九日抵镇州(河北正定),进入河北平原。六月初七,赵光义调发京东、河北诸州的武器装备和粮秣运往前线。六月十三日,宋太宗赵光义自镇州出发,十九日次金台屯,募民百人为向导,二十日至东易州(时宋辽各置一易州,西属宋,东属辽)之西,过拒马河入辽境。辽易州

  • 高梁河之战的背景:宋军试图夺回燕云十六州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高梁河之战,宋代,辽国,

    公元979年(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北宋灭亡北汉后,宋辽直接对峙。双方接触线大体东起泥姑口(天津大沽口),西沿巨马河流域的信安军(河北霸县东)、霸州、容城(河北定兴东南),然后折向西北至飞狐(河北涞源北)及灵丘(山西灵丘)以南,直达代州雁门(山西代县北)。此线以北为辽控制的幽云地区。当时习惯把幽云十六

  • 高梁河之战简介:宋军为夺取幽州的一次尝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高梁河之战,宋代,辽国,

    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保宁十一年,979),宋军为夺取幽州(今北京,辽称南京),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被辽军击败的一次作战。宋太宗为夺回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北京至山西大同等地区),于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平北汉后,未经休整和准备,即转兵攻辽,企图乘其不备,一举夺取幽州。辽景宗耶律贤得知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