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欧洲军事史上三十年残暴战争的巅峰(欧洲三十年战争)

揭秘:欧洲军事史上三十年残暴战争的巅峰(欧洲三十年战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722 更新时间:2023/12/10 21:43:41

1618年-1648年欧洲三十年的战争主战场在德国,战争往往给人民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战争期间,德意志地区的人们饱受摧残,人口锐减,战前德国人口1600-1700万,战后降至1000-1100万,人口损失五六百万之巨(比例高达30%),绝大多数是平民,德国男性减少近半。是什么原因导致德国人口如此惊人的死亡规模呢?

规模扩与军费猛增

现代早期的欧洲战争不再是封建骑士主导的小规模战争。14世纪的步兵革命后,良好组织的农民步兵也可以战胜骑士。相对于装备昂贵、训练周期长因而数量有限的骑士,步兵的长矛和防护甲胄价格低廉,而且培训简单,拥有几乎取之不尽的兵源。从1450年到1600年,欧洲人口增长一倍,而军队人数则翻几番地增长(详见下表)。到三十年战争期间,欧洲主要国家的总兵力之和达到一百万,其中来源于德国的士兵占近一半。

17世纪上半叶火药武器普及,加农炮机动性提高,轻便的滑膛枪取代了原来的火绳枪,长矛等传统兵器逐渐被淘汰。火药武器尤其是加农炮的制造、维护、修理、消耗和运输等费用明显高于兵器。意大利战争时期(1495-1559年)的城防堡垒令早期火炮的威力大减,后来发展成更复杂坚固的棱堡防御系统。八十年战争(1568-1648年)初期,西班牙军队在尼德兰的荷兰省几乎寸步难行,就是因为这种城堡遍布荷兰。三十年战争不乏着名的野战战役(白山战役、吕岑战役等),但是各国军队无不在功城(防)战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进攻武器和防御手段的互相竞争导致欧洲军费猛增。

16世纪中期以后美洲白银的涌入加剧了欧洲早已存在的通货膨胀,1500-1630年工业品价格涨了三倍,食品价格上涨五倍,通货膨胀更加刺激军费飙升。西班牙腓力二世(1556-1598年)每个士兵的军费是查理五世(1516—1555年)时期的三倍。欧洲室政府的财政收入虽也持续增长,但无法应对战争期间军费(包括武器装备、军饷、补给、运输等)的暴涨。最有钱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从1557年开始,到三十年战争结束时,财政破产了七次。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虽拥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却不像西班牙王室那样拥有美洲白银和诸多欧洲领地的收入。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一直四分五裂、诸邦林立,其中一半信仰新教的诸侯还是皇帝的死敌。虽有巴伐利亚公爵等富裕的天主教诸侯支持皇帝,战争开销远超地方诸侯所能负担,皇帝斐迪南二世的世袭领地由于波西米亚叛变而只剩下少数贫穷地区。通过官方渠道征集战时费用的程序又非耗时。欧洲很多政府可举债筹集军费,然而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从银行家几乎借不到钱。

军事企业家与雇佣兵

1625年战争的丹麦阶段爆发。面临财政危机的斐迪南二世军事上接连受挫,又无力组建新军,遂任命波西米亚贵族、着名的雇佣军将领华伦斯坦为帝国军队总司令。三十年战争期间的佣兵将领被史学家称为军事企业家(military

entrepreneur)。政府与军事企业家签订合约,封一个头衔,许诺领地,甚至默许强征“战争税”(‘contribution’)。这些军事企业家招募雇佣军、管理和率领军队打仗,并给各级军官和普通佣兵发放军饷。雇佣兵与军事企业家是劳资关系,而与政府没有任法律关系,不受政府控制。德国的大小诸侯一般都雇佣或者本人就是军事企业家。德国当时约有三百个军事企业家。雇佣军自古希腊时代就有,在英法百年战争和意大利艺复兴早期恶名昭着。雇佣兵虽是职业军人,军事素质较高,但参军是为钱卖命,忠诚度极低、军纪涣散,劫掠和破坏是家常便饭。由于前述军队规模扩张和经济财政困难,三十年战争期间各国军队主力都是雇佣军。欧洲真正能养得起、管理好军队的只有尼德兰政府,他们的雇佣军军纪严明,几乎没有哗变和劫掠。

补给与劫掠等暴力行为

三十年战争期间还没有建立合理的后勤保障体系,不存在有效的补给线。作战部队一般就地取材、以战养战。每支军队身后跟着一大群随军仆役、商人和妇女等,尾大不掉。战争中后期,随军人数增长到士兵人数的两倍,三倍甚至五倍

。一个两万人的典型部队,实际人数可达到十万人以上,相当于一个移动的城市,食物、粮草、住宿等严重依赖所经地区域供应,经常是耗尽一地资源后,另往他地寻找补给。战争初期,天主教和新教联盟的军事企业家都征收战争税供养军队,无论被征收者是敌方、友方还是中立方。地方上缴这样的费用以免遭劫掠和破坏。战争税的一部分被军事企业家和指挥官瓜分,剩的往往由军队出纳发给普通佣兵,后者随军商人购买面包和酒水等。随军商人则向地方供应商购买相关物资。这样一个采购体系有效运作的前提是良好的军民关系、长期合作关系与适当的制度。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军队进入德国,三十年战争升级,现金的缺乏导致索取、偷窃和强征取代了购买,上述采购体系失效。加之很多雇佣兵本就指望劫掠发财,军民双方敌意加深、关系恶化,雇佣兵的行为从纯粹的抢劫变成恶意的破坏、纵火、甚至屠杀。1632年在巴伐利亚某地抢掠的士兵遭农民杀害,结果当地的很多村庄被毁,居民遭屠杀。30年代以后,在欧洲旷野遇到军队的农民只有死路一条。早期着名军事企业家曼斯菲尔德伯爵效力于新教联盟,他几起几落,每次被击败或解散军队后都能东山再起,重新招募一只规模相当甚至更大的军队。拥有地产、艺术品、银器、粮食和葡萄酒等资源的天主教教堂和修道院,是曼斯菲尔德热衷敲诈劫掠的对象之一。1622年夏天,曼斯菲尔德仅从斯佩尔地区的教堂就强行征集了5000浦式耳的谷物和500马车的酒水。新教联盟的另一个将领布伦瑞克的克里斯蒂安在法德边界和尼德兰肆意纵火劫掠,曼斯菲尔德于1622年参与了对前者尼德兰的破坏。

职业生涯达到顶峰的华伦斯坦控制有十五万雇佣兵,他的部队被称为“蝗虫大军”,所经之处无不坐吃山空、破坏殆尽。1630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率军登陆德国之初,建立起一系列有良好防御和管理的仓库,制定了新的军需制度。瑞典军队深入德国境内后,后方补给无用武之地。国王亲自统帅的部队和私人军事企业家的军队一样靠劫掠谋生。从古斯塔夫的行军路线来看,补给始终是他考虑的首要目标,他要么向着有补给能力的地区转移,要么沿着易于运输物资的河流移动。讽刺的是,到1632年古斯塔夫战死时,他十多万人的军队里只有不到10%是瑞典人,剩余大部分是德国雇佣兵。三十年战争中,仅瑞典军队就摧毁了德国2000座堡垒,1.8万个村庄和1500个城镇(占德国城镇总数的三分之一)。

平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洗劫、破坏和暴力行为的泛滥在欧洲史无前例,雇佣兵的种种罪行罄竹难书,但几百万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战争。三十年战争的研究者称,平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战争期间异常气候导致的谷物绝收、歉收带来的饥荒以及鼠疫(由老鼠和跳蚤传播)等传染病的流行。战争虽不是主因,但相关研究者认为军民关系暴力化,劫掠和破坏等因素无疑强化、放大并延长了饥荒和鼠疫等引发的灾难。一方面,数十万雇佣兵的强征、劫掠和出于报复的纵火与破坏加剧了粮食歉收引起的饥饿和营养不足,从而导致更多人死于饥馑。另一方面,上述行为令大量平民流离失所、四处逃难。拥挤逃命的人群、恶劣的卫生条件促进了被感染跳蚤的传播从而刺激了鼠疫蔓延,主要军队的行军路线也与鼠疫爆发和传播状况大致相符。

劫掠消失

早在1630年代初期华伦斯坦如日中天时,斐迪南二世就意识到雇佣兵的严重问题。华伦斯坦不分敌友地征收战争税和劫掠破坏,不但令皇帝得罪德意志诸侯和盟友,损失政治资源,而且华伦斯坦拥兵自重,屡屡违背皇帝意愿。1634年3月华伦斯坦被暗杀后,其雇佣兵部队被皇帝收编,由政府管控。这是日后帝国常备军的雏形。无独有偶,新教联盟的军事企业家伯恩哈德?冯?魏玛于1639年死后,其军队立刻被法国首相黎赛留置于王室控制之下。三十年战争结束前,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平定叛变的雇佣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普鲁士常备军。

三十年暴虐战争致使经济凋敝、人口剧降,战后欧洲诸王侯纷纷组建常备军,这时的军人实际上仍是雇佣军,不过逐渐由政府取代军事企业家征募、管理和指挥。军人的薪水、住宿、武器、制服开始由国家供应,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完全保障军队战时甚至是平时所需,军饷不足、延迟发放以及补给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因此军人劫掠仍时有发生,只不过规模、频次、残暴程度远不及三十年战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国家相继通过反雇佣军法,公民军成为绝对主力,禁止劫掠平民通过战争法被确定下来。

趣闻解密点评:三十年暴虐战争的洗劫、破坏和暴力行为的泛滥,大量平民流离失所,四处逃难,导致德国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在欧洲史无前例。在之后的奥地利王室继承战,七年战争,普法战争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都不曾遭遇这样惨痛的人口灾难。

更多文章

  • 三十年战争中的奥地利:哈布斯堡霸权彻底瓦解(欧洲三十年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十年战争,奥地利,哈布斯堡,,欧洲三十年战争

    以奥地利、西班牙双双遭受重大挫折的前提下,三十年战争爆发了,该战争是第一场全欧大混战,以哈布斯堡同盟为一方,反哈布斯堡同盟为另一方,是一场针对奥地利和西班牙霸权的挑战,也是欧洲利益的再分配。哈布斯堡同盟主要有奥地利、西班牙、波兰立陶宛联邦、教宗国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支持天主教的国家。反哈布斯堡同盟主

  • 揭秘:西施究竟有多美?西施和范蠡真的相爱吗(中国十大美女)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西施,范蠡,春秋战国,中国十大美女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关于西施的诗句有很多,“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等等,都是描写西施天生丽质、倾国倾城的容貌,可见西施的确是古代的国民女神,她也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西施,名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又称西子,春秋战国时期出生

  • 甄宓:年轻时万千宠爱却因年老色衰结局惨淡皇后(中国十大美女)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甄宓,三国,卫子夫,汉朝,中国十大美女

    一、卫子夫卫子夫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天生丽质,楚楚动人,哭起来梨花带雨般惹人怜。她原本是刘彻的亲姐姐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有一次刘彻来平阳公主家做客,对其一见钟情,后受帝宠,为刘彻生下三女一儿,从公元前137到公元前128年,卫子夫一共给刘彻生了四个孩子,刘彻的长女和长子都为卫子夫所生,诞下刘据时

  • 北齐皇帝高纬与冯小怜:北齐亡国是因冯小怜吗(中国十大美女)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冯小怜,高纬,北齐,南北朝,皇帝,中国十大美女

    晋州告急,晋州信使一个上午就飞马传送了三次告急文书,可是北齐的右丞相居然以“大家正为乐,边鄙小小交兵,乃是常事”为由拒绝呈报高纬,直到信使来报平阳失守,他才去找高纬。可是,这个时候冯小怜正在兴头上,她要求高纬“更杀一围”。高纬竟然也荒唐到置军情不顾,继续陪美人打猎,正是“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着戎

  • 刘禅乐不思蜀并非是掩饰:刘禅不存在复国的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禅,乐不思蜀,诸葛亮,

    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邓艾率军在绵竹打败了蜀国的卫将军诸葛瞻,刘禅投降。第二年,刘禅全家来到洛阳,魏国皇帝曹奂封他为安乐公。这时候,魏国皇帝已经没有实权,大权掌握在司马昭手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安排蜀国的歌舞节目给刘禅看。跟随刘禅到洛阳的人都感到了亡国的悲伤,唯独刘禅却无动于衷,嬉笑如常

  • 阿斗刘禅:刘禅一句“乐不思蜀”所隐含的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禅,乐不思蜀

    蜀汉后主刘禅,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三国时期蜀汉皇帝。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司马昭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

  • 历史上蜀后主刘禅乐不思蜀真的是种政治智慧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刘禅,乐不思蜀,三国

    邓艾偷袭阴平破诸葛瞻于绵竹兵临成都,后主刘禅竟然不做任何抵抗束手就擒,很多人认为,刘禅选择了投降,是为天下苍生计,是大智若愚之举。果真如此吗?笔者以为不然。第一,百姓真的免遭涂炭吗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锺会自涪至成都作乱。会既死,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籍,数日乃安集。寥寥数语将成都惨遭杀戮的景象

  • 三国最美的女人:谁是倾倒建安三曹的洛神奇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曹,曹操,三国

    洛神甄宓是中山无极(今河北省定元县)人,祖上出了一位名人,叫做甄邯,在西汉末年和王莽新朝时做过太保、大司马。甄宓一出生,就带有传奇色彩。据说,其母怀她时,每每睡觉,总梦见一仙人,手持玉如意,站在旁边守护着她。临产时,那仙人又入得房中,将一件玉衣盖在她身上。紧接着,甄宓就呱呱落地。在那个时代,这种虚无

  • 满城之战的成功经验以及成功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满城之战,满城之战的评价

    满城之战,辽人为报宋军围燕京之役而来,战前目标是进攻镇州,但这其实并不是其此战的真正目标,因为镇州、定州、关南是宋军河北边境屯兵的重镇,决不会让辽军轻易夺取的,如果辽人真的要蚕食宋朝疆土、占领军事重镇的话,事先应有更加细致的筹备,所以料想其目的不过是侵边掠夺,顺便再羞辱宋人一次而已,能取镇州更好,取

  • 满城之战的经过是怎样的 历史评价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满城之战,满城之战的评价

    公元979年7月初,宋军在高梁河(今北京城西)被辽军打败。9月,辽燕王韩匡嗣、耶律休哥等又率军南进,攻镇州(今河北正定),进至河北满城,与宋军遭遇。宋军先派人向辽军诈降,以麻痹韩匡嗣,然后,以一部突然进至辽军阵前,一部迂回到辽军背后,前后夹击,大败辽军,史称满城之战。辽乾亨元年七月,宋攻辽高粱河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