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府兵制的演化过程:府兵是由哪些人所组成的?

府兵制的演化过程:府兵是由哪些人所组成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926 更新时间:2023/12/26 18:46:40

坊府并提,坊的制度怎样?“坊”“防”二字通用,《通典》卷一七一载,魏有孔城防,北周有通洛防。《元和郡县志》载北周有会宁防,《太平寰宇记》防作坊,魏时更有“六坊”的名目。《隋书·食货志》云:“六坊之众,从武帝而西者,不能万人,余皆北徙。”又云:“文宣受禅,多所创革。六坊之内徙者,更加简练,每一人必当百人,任其临阵必死,然后取之,谓:百保鲜卑。”坊必为一地方防守的兵卒,并且是鲜卑人多,胡化汉人后来虽有,尚属例外。

六坊和六镇的制度,想必相仿,六坊也许为六镇演变而来。不过坊和镇,到后来仍然有点分别。《元和郡县志》“会州”条云:“周武帝保定二年废州,改为会宁坊,隋开皇元年改防为镇。”差异之点,恐怕只是等级问题,至多也是固定和行动的分别。《魏书》卷一八《广阳王深传》云:“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间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当时人物忻慕为之。及太和在历,仆射李冲,当官任事,凉州土人,恶免厮役,丰沛旧门,仍防边戍。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征镇驱使,但为候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从移防与作镇对照看,意义便易于明白。

又坊府两名词连用,府和镇也可以通称。《北齐书》卷二三《魏兰根传》:“缘边诸镇,控摄长远。昔时初置,地广人稀,或征发中原强宗子弟,或国之肺腑,寄以爪牙。中年以来,有司乖实,号曰府户,役同厮养。……宜改镇立州,分置郡县,凡是府户,悉免为民,人任次叙,一准其旧”。“府户”二字,最可注意。镇民和“府户”混称,府兵的起源,与镇兵,显然有关系;下面仍当论及。

此外“府”和“军”也有关联。西魏之制,府统于军,上面已经述及;但此制亦不始于西魏,北魏太祖即已有之。《魏书》卷五八《杨椿传》:“自太祖平中山,多置军府,以相威慑。凡有八军,各配兵五千,食禄主师,军各四六人。”军府的组织,不曾详述;当日八军分为多少府,已不可知。不过镇统于军(参看上引《广阳王深传》)和府统于军,都是早有的一种制度并不开始于西魏。

府兵的前身

北魏的“府户”,可说是府兵的前身。“府户”组成分子,有为中原强宗子弟,有为鲜卑高门子弟,任务在防戍边镇,而事业无异世袭。世袭为镇兵根本原则,而镇兵破坏亦源于此。《魏书·广阳王深传》:“丰沛旧门,仍防边戍。自非得罪,当时莫肯与之为伍,征镇驱使但为虞候白直,一主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多逃胡乡。乃竣边兵之格,镇人浮游在外者,皆听流兵捉之,少年不得从师,长者不得游宦。”这是广阳王述北魏镇叛乱的原因。镇兵破坏,自然免不了掺杂其他因素,然而府户世执兵役没有机会升迁恐怕是北镇将卒离心的主因。不过府户世执兵役,为的要使镇兵土著,当日北方各镇,地广人稀,北人只乐南徙,便不得不简选亲戚,配以高门子弟,作一种劝奖。有时还征发中原强宗子弟作镇,自然也希望他们成为土著百姓。还有一个原因:像《广阳王深传》提到“皇始以移防为重”一事,移防虽有流动性质,然而移防之后,仍旧希望防守者成为土著,使国家没有外寇危险,又没有供给烦劳。作镇可说是变相的屯田,但比屯田为有组织;或防或移,也比较活动。

府兵制度诞生

镇兵制度破坏,便改置州县。州县理民,在战乱时期军事调度诸多不便,于是府兵制度发生。最初太祖平中山,多设军府,性质如何,已不可考。专从府统于军的制度立论,当日的府应即后日府兵的起源,此点只能志疑,仍待例证。至于西魏府兵制度,正是救镇制度之穷。

《后魏书》云:(《玉海》引)“籍民之有才力者为府兵。(大统十六年)”《邺侯家传》云:(《玉海》引)“初置府兵皆于六户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选材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调,郡守农隙教试阅。兵仗衣驮牛驴及糗粮旨蓄,六家共蓄,抚养训导,有如子弟。”都是精选有才力者为之不完全是代服役的制度,府兵和镇兵相比大有不同。不过当日实际是否做到,仍为问题。像上引开皇十年诏书所说,则最初置府的特点有二:一是军队游移征讨,设置坊府,实非地著;一是军府的垦田籍账,不与民同。这和镇兵最初的移防作镇的方式,比较相近。诏书所指韵魏末,不知是那个时代,如果是指西魏,那么开皇诏书和《邺侯家传》记载不一,而《邺侯家传》所述的府兵制度,比开皇诏书所说的进步得多。这种安定而整齐的制度,在战乱时期要普遍实行,恐不可能。开皇诏书所指的军府,是最初的府兵制度,甚至在西魏以前的一种制度;《邺侯家传》所载,又是宇文泰时代的府兵制度,整齐划一后的事情,

“军人悉属州县,垦田籍账一与民同。”恐怕到隋代才渐渐地实现。在西魏和北周,也许曾经实行过,或部分的实施过;因为镇废为州,军人籍属州县。很有可能。但隋代至少又做了一翻整理工作,把府兵制度的根本条件,重新订定,为唐代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总结

由上考证,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府兵制度起源甚早,最初的性质,和“坊”“镇”相近。因为北镇叛乱的结果,渐渐演成籍民为兵的府兵制。府兵根本要义是地著,仍和镇的制度相同,不过兵的来源不同而已。《资治通鉴》卷一三二“贞元二年”:德宗与李泌议复府兵,泌历叙西魏以来兴废之由。上曰:“俟平河中当议之。三年七月,问泌以复府兵之策,泌请募戍卒屯田。旧制三年而代,及其将满,下令有愿留者,即以所开田为永业,不过数番,戍卒皆土著,乃悉以府兵之法理之。既而愿耕者什五六。”李泌恢复府兵的方策,很可以和上述结论相对照。玩味李泌的方策,对府兵的起源,也可以思过半矣。

标签: 府兵制北魏官员

更多文章

  • 解密:府兵制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军事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府兵制度,北魏,军队,

    府兵制度,起于西魏而盛于唐。中经北周到隋代,因为时代更革,自然免不了发生许多变化,可惜府兵材料保存到今日的太少,差不多没法研究。唐朝初期实行的是府兵制,中央设置军府,府中的士官从老百姓中挑选而来,他们平时耕种,战时召集到一起。府兵制不仅节省了国家的军费开支,还保障了经济农业建设。其实一个制度成立,其

  • 府兵制的起源:府兵制到底是有谁最先发明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府兵制,北魏,官员,

    起源府兵制源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 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这政策明显地带有民族隔离的色彩。到了北周后期,迫于形势,汉人也被募充作府兵。杨坚 为北周大丞相时,就下令西魏 受赐鲜卑姓的汉人可恢复汉姓,开始破除了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规定。隋开皇十年(590年),隋

  • 朱寘鐇叛乱的历史影响:权阉刘瑾因此被诛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瑾,正德,朱寘鐇叛乱

    朱寘鐇的叛乱无论是从实力还是结果来说,影响都不是很大。叛乱仅仅坚持了18天就宣告失败,既反映了明代宗藩实力不断弱化的事实,也反映了宗藩叛乱不得民心的无奈。不过,安化王的叛乱促进了刘瑾的倒台。刘瑾是否真的想要暗杀正德皇帝仍不清楚。这场斗争的胜利者所编纂的记载以确定的措词说,刘瑾计划篡夺皇位,但除了午门

  • 朱寘鐇叛乱的过程:安化王叛乱是如何被平定?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寘鐇叛乱,明朝,正德皇帝,

    发动叛乱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春,驻守宁夏的游击将军仇钺和副总兵杨英领兵出御蒙古,总兵官姜汉,选精兵六十人为牙兵,由指挥周昂带领。周昂与千户何锦为安化王划策,于四月五日设宴诱杀地方官员起事。总兵官姜汉、镇守太监李增等,在宴席上被何锦、周昂杀死。巡抚安惟学、大理寺少卿周东辞未赴宴,千户丁广等袭杀

  • 朱寘鐇叛乱背景:刘瑾”新政“逼反了大批军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寘鐇叛乱,明朝,正德皇帝,

    明孝宗时,商人应赴边地交纳的课银,统交户部,分送各边境地区,以助军需,称为年例银两。刘瑾认为,这是户部与边地官员“共盗国帑”,于正德三年(1508年)下令停止,留朝廷支用。边地储备因而空虚。正德四年(1509年)八月,刘瑾奏请派御史等到各处清理屯田。奉命的御史等官,多迎合虚报,各边伪增屯田数百顷,悉

  • 朱寘鐇叛乱:正德皇帝时期平定了安化王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寘鐇叛乱,明朝,正德皇帝,

    安化王叛乱,又称朱寘鐇叛乱,是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在安化(今甘肃庆阳县)发动的叛乱。正德五年(1510年),正德帝派大理少卿周东度在宁夏屯田,其因谄媚刘瑾,敛财巨多,为戍边士兵所愤。当时巡抚都御史安惟学屡次侮辱士兵妻子,部队将领十分愤怒。后朱寘鐇知道众怒,命孙景文召开宴会,其间用语

  • 海运严禁的经过:为什么明朝会严禁海运贸易?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海运,明朝,明太祖,,海运严禁

    为了防止沿海奸民私通倭寇,明朝政府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颁布“海禁令”,官民严禁私自出海与外国互市,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主要为了压制元末明初倭寇的猖獗情况,并非抱着取缔走私而设立,不过海禁令的内容本身具备了防止海盗与走私两种功能。在当时,明政府在市舶司制度与违禁下海律的管辖范围内认可

  • 海运严禁:明朝执行的对海运严格控制的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海运,明朝,明太祖,,海运严禁

    “海运严禁”一直是明政府对海洋的基本政策,不仅远洋性质的海外贸易被禁止,明政府甚至不容许百姓进行捕渔业及沿海贸易。海运严禁是指明朝中后期海疆日益不稳,倭寇对沿海地区的骚扰,为了巩固海疆,亦涉足民间的海外贸易,采取的一种锁国政策。颁布首次的海禁令,除非得到官方正式许可,禁止民间私自出洋贸易,以及出海捕

  • 奢安之乱经过:奢安之乱如何持续了长达九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奢安之乱,明朝,少数民族,

    天启元年(1621年),自请调马、步兵2万援辽,派遣其婿樊龙、部党张彤等领兵至重庆。九月十七日,奢崇明起兵杀死巡抚徐可求等军政官员20余人,发动叛乱,占据重庆,攻合江,破泸州,陷遵义(今属贵州省),建国号“大梁”,设丞相、五府等官。尔后,奢崇明、奢寅率军数万分道向成都进发,先后攻陷富顺、内江、资阳、

  • 奢安之乱背景:明朝后期西南少数民族妄图割据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奢安之乱,明朝,少数民族,

    奢崇明系四川永宁宣抚使、安邦彦系贵州宣慰司同知。奢、安均系四川、贵州大土司。万历十四年(1586年)奢崇明袭职四川土司永宁(治所在今四川省叙永西南、辖境相当今叙永、筠连、古蔺等县地)宣抚使,与其子奢寅久有反明割据之心。到了明后期社会矛盾尖锐,战事频起,至明熹宗初年不仅后金大兵压境,辽东事紧,且有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