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府兵制的结构特点:府兵的结构有着什么变化?

府兵制的结构特点:府兵的结构有着什么变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074 更新时间:2024/2/9 6:38:58

府兵具有中央禁卫军性质,番上宿卫的府兵“十五日上,则门栏陛戟,警昼巡夜;十五日下,则教旗习战。无他赋役”。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北周武帝建德二、三年间(573~574)改府兵军士为“侍官”,意思是侍卫皇帝,表明府兵是皇帝的亲军,不隶属国。同时,又广募汉民入伍,免其服役。一人充当府兵,全家即编入军籍,不属州县。军人及其家属居城者置军坊,居乡者为乡团,置坊主、团主以领之。这种军民异籍的制度直到隋代才改变。隋坚开皇十年(590)下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这是个划时代的改变,标志着兵农合一的完成,但府兵本身归军府统领的组织系统不变。

唐初一度恢复骠骑﹑车骑府旧称。贞观十年(636)外府更号折冲府,内府更号中郎将府。折冲府置折冲都尉﹑左右果毅都尉、别将(后置),作为府一级的将领。武后垂拱时府分三等。早自北周武帝时,府兵番上宿卫,分隶于中央的司卫、司武、武候三府。

隋初,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六个府各领军坊、乡团,统率府兵,继承周制。炀帝统治时,原先不领府兵的卫或府也都加领,这样领府兵的就有翊卫(左右卫所改)、骁卫(备身府所改)、武卫、屯卫(领军府所改)、御卫(加置)、候卫(武候府所改),各分左右,共十二卫。

唐代因袭隋制,只是改屯卫为威卫、候卫为金吾卫、别置领军卫、废御卫、也是十二卫分领府兵宿卫(见十六卫)。此外,自北周、隋以来,领府兵的还有侍卫东宫的率府,唐代为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称为东宫六率,但领府很少。

内府置中郎将,副为左右郎将,以下团﹑旅﹑队的设置略同外府。内府有亲﹑勋﹑翊的区分,兵士分别号为亲卫、勋卫、翊卫,合称三卫。统领内府三卫兵的是:左右卫,统亲府一、勋府二、翊府二,共五府;左右卫率,统亲、勋、翊府各一;其卫、率,各统翊府一。

内府卫士取二品至五品官的子孙充当,外府卫士取六品以下官的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在此范围内,征发原则是先富后贫,先强后弱,先多丁后少丁。府兵虽然包括官僚子弟和一般地主,但仍以均田农民为主体。

府兵制创立以后,规定三年一拣点以补充缺额(玄宗时改为六年),其服役期限为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玄宗时有缩减)。服役期间,府兵本身免除课役,但军资、衣装、轻武器(弓箭、横刀)和上番赴役途中的粮食、均须自备。每一火(一火十人)还得共备供运输的马六匹(或用驴),即所谓“六驮马”。自备资装对于农民是沉重的负担。

标签: 府兵制北魏官员

更多文章

  • 府兵制的演化过程:府兵是由哪些人所组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府兵制,北魏,官员,

    坊坊府并提,坊的制度怎样?“坊”“防”二字通用,《通典》卷一七一载,魏有孔城防,北周有通洛防。《元和郡县志》载北周有会宁防,《太平寰宇记》防作坊,魏时更有“六坊”的名目。《隋书·食货志》云:“六坊之众,从武帝而西者,不能万人,余皆北徙。”又云:“文宣受禅,多所创革。六坊之内徙者,更加简练,每一人必当

  • 解密:府兵制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军事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府兵制度,北魏,军队,

    府兵制度,起于西魏而盛于唐。中经北周到隋代,因为时代更革,自然免不了发生许多变化,可惜府兵材料保存到今日的太少,差不多没法研究。唐朝初期实行的是府兵制,中央设置军府,府中的士官从老百姓中挑选而来,他们平时耕种,战时召集到一起。府兵制不仅节省了国家的军费开支,还保障了经济农业建设。其实一个制度成立,其

  • 府兵制的起源:府兵制到底是有谁最先发明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府兵制,北魏,官员,

    起源府兵制源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 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这政策明显地带有民族隔离的色彩。到了北周后期,迫于形势,汉人也被募充作府兵。杨坚 为北周大丞相时,就下令西魏 受赐鲜卑姓的汉人可恢复汉姓,开始破除了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规定。隋开皇十年(590年),隋

  • 朱寘鐇叛乱的历史影响:权阉刘瑾因此被诛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瑾,正德,朱寘鐇叛乱

    朱寘鐇的叛乱无论是从实力还是结果来说,影响都不是很大。叛乱仅仅坚持了18天就宣告失败,既反映了明代宗藩实力不断弱化的事实,也反映了宗藩叛乱不得民心的无奈。不过,安化王的叛乱促进了刘瑾的倒台。刘瑾是否真的想要暗杀正德皇帝仍不清楚。这场斗争的胜利者所编纂的记载以确定的措词说,刘瑾计划篡夺皇位,但除了午门

  • 朱寘鐇叛乱的过程:安化王叛乱是如何被平定?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寘鐇叛乱,明朝,正德皇帝,

    发动叛乱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春,驻守宁夏的游击将军仇钺和副总兵杨英领兵出御蒙古,总兵官姜汉,选精兵六十人为牙兵,由指挥周昂带领。周昂与千户何锦为安化王划策,于四月五日设宴诱杀地方官员起事。总兵官姜汉、镇守太监李增等,在宴席上被何锦、周昂杀死。巡抚安惟学、大理寺少卿周东辞未赴宴,千户丁广等袭杀

  • 朱寘鐇叛乱背景:刘瑾”新政“逼反了大批军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寘鐇叛乱,明朝,正德皇帝,

    明孝宗时,商人应赴边地交纳的课银,统交户部,分送各边境地区,以助军需,称为年例银两。刘瑾认为,这是户部与边地官员“共盗国帑”,于正德三年(1508年)下令停止,留朝廷支用。边地储备因而空虚。正德四年(1509年)八月,刘瑾奏请派御史等到各处清理屯田。奉命的御史等官,多迎合虚报,各边伪增屯田数百顷,悉

  • 朱寘鐇叛乱:正德皇帝时期平定了安化王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寘鐇叛乱,明朝,正德皇帝,

    安化王叛乱,又称朱寘鐇叛乱,是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在安化(今甘肃庆阳县)发动的叛乱。正德五年(1510年),正德帝派大理少卿周东度在宁夏屯田,其因谄媚刘瑾,敛财巨多,为戍边士兵所愤。当时巡抚都御史安惟学屡次侮辱士兵妻子,部队将领十分愤怒。后朱寘鐇知道众怒,命孙景文召开宴会,其间用语

  • 海运严禁的经过:为什么明朝会严禁海运贸易?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海运,明朝,明太祖,,海运严禁

    为了防止沿海奸民私通倭寇,明朝政府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颁布“海禁令”,官民严禁私自出海与外国互市,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主要为了压制元末明初倭寇的猖獗情况,并非抱着取缔走私而设立,不过海禁令的内容本身具备了防止海盗与走私两种功能。在当时,明政府在市舶司制度与违禁下海律的管辖范围内认可

  • 海运严禁:明朝执行的对海运严格控制的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海运,明朝,明太祖,,海运严禁

    “海运严禁”一直是明政府对海洋的基本政策,不仅远洋性质的海外贸易被禁止,明政府甚至不容许百姓进行捕渔业及沿海贸易。海运严禁是指明朝中后期海疆日益不稳,倭寇对沿海地区的骚扰,为了巩固海疆,亦涉足民间的海外贸易,采取的一种锁国政策。颁布首次的海禁令,除非得到官方正式许可,禁止民间私自出洋贸易,以及出海捕

  • 奢安之乱经过:奢安之乱如何持续了长达九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奢安之乱,明朝,少数民族,

    天启元年(1621年),自请调马、步兵2万援辽,派遣其婿樊龙、部党张彤等领兵至重庆。九月十七日,奢崇明起兵杀死巡抚徐可求等军政官员20余人,发动叛乱,占据重庆,攻合江,破泸州,陷遵义(今属贵州省),建国号“大梁”,设丞相、五府等官。尔后,奢崇明、奢寅率军数万分道向成都进发,先后攻陷富顺、内江、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