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时期高昌国是怎么被灭的?看见20万大军被活活吓死

唐朝时期高昌国是怎么被灭的?看见20万大军被活活吓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642 更新时间:2024/1/13 12:19:39

唐太宗时期有个高昌国,该国老大叫麹文泰,据说其祖先为汉代尚书令鞠谭(“鞠麴同宗”——《元和姓纂》)。由于同文同种,相互认同,因此跟中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贞观四年(630年),麹老大还带夫人来到长安,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热情接待。麹夫人还被破格赐姓李,册封常乐公主。双方关系算是确定下来了,也不管你称国家还是称地区。

贞观八年(634年),西突厥内部发生政变,反政府武装头目欲谷设自称乙毗咄陆可汗,与咥利失可汗政府分庭抗礼。双方以伊列河(今伊犁河)为界,分地而治。双方都寻求唐朝的支持,“天可汗”李世民选择支持保持友好关系的政府军一方。

作为西域小国,高昌则必须站队,选择支持一方。麹文泰按照国际惯例,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大唐王朝支持的政府军一方。

悲催的是,由于西突厥政府内部出了叛徒,咥利失可汗逃亡国外,由其侄子薄布恃勤收拾残局,是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唐太宗还是选择继续支持西突厥政府一方,命左领军将军张大师前去授玺书,册立他为可汗,并赐给鼓纛(战鼓与大旗——古时皇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的信物)。

经过多年的争战,欲谷设最终打败了薄布恃勤,兼并了其部众,随着其一统西突厥两厢、十姓之后,势力空前强大了起来。很多小国纷纷归附,原先从东突厥迁徙到西突厥的唐朝人被欲谷设当成难民,遣往高昌,高昌本来人口不多,对这有增丁之利的好事,麹文泰自然求之不得。李世民发表声明要求高昌将侨民侨胞送回中原。

麹文泰这时来个一百八十转弯,不但“匿而不遣”,还与西突厥联手攻打伊吾、焉耆等地。焉耆派人到长安向李世民告状。

李世民派部郎中(部级官员)李道路裕前去问罪,说:“高昌这几年以来,不向我大唐进献贡品,不行藩臣的礼节,所设官职称号,也与我大唐一样,还挖城掘沟,扩军备战,你想造反啊?”

麹文泰仗着有突厥人撑腰,说起话来也振振有词:“鹰飞翔在天空,鸡伏窝于草蒿,猫戏游于厅堂,鼠嚼食于洞穴,各得其所,难道不能让其自我发展吗?”显然是没有把大唐朝中央政府放在眼里。

李世民还想给麹文泰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犹冀文泰悔过”),让他到长安来说清情况,麹文泰则“称疾不至”,反唐之心已昭然若揭。

太子麹智盛不无担忧的劝道:“我高昌人口不过数万,兵甲不过数千,财力上连大唐的一个州也比不上,如何能公开与大唐对抗呢?父王您应该上表请罪才是上策啊!”

麹文泰安慰他说,我到过隋朝,也到过唐朝,我一直认为隋朝的综合国力要比唐朝强,既然隋朝都没有能力出兵西域;唐朝即便要出兵,也不会太多,出兵多了光是后勤保障就吃不消;出兵少于三万以下,咱不怕;况且唐离咱高昌何止千里,光戈壁滩就有二千里,无水无草鸟不拉屎的,够他们受的。就算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能够通过,唐军已经疲惫不堪了,我以逸待劳,不过二十天,其粮草不济,必不战自溃。

不能不说,麹文泰分析得头头是道,算是戳到李世民的痛点了。唐朝这边也就要不要出兵的问题展开了大讨论,很自然的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高昌已经触碰了唐朝的底线,西域问题不能任由其发展下去了,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绝不能辜惜迁就;另一派则认为对西域用兵,负担太重,可能会得不偿失,反对出兵的理由正是麹文泰所提到的。

李世民坚定的站到主战派一方,决定给高昌予坚决打击,让他们回大唐的怀抱,同时警告其他持观望态度的番附国。但他深知高昌之所以敢于向他叫板,是因为其背后有突厥人的支持,要平定高昌,就要做好与西突厥开战的准备,立足于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原则。

贞观十三年(639年)十二月,李世民命交河行军大总管侯君集领兵讨伐高昌。麾下将领包括牛进达、薛万均以及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以和契苾何力。调动的包括唐朝正规军,以及此时已经成为唐朝一部分的突厥和铁勒族精锐铁甲骑兵军团,此外还征发从属于唐帝国的周边回纥、薛延陀等部族骑兵等共15万大军,组成大唐帝国西域远征军。

为了做到师出有名,李世民发布了《讨麹文泰诏》,历数麹文泰反复无常、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侵犯邻国、勾结西突厥侵犯大唐帝国威望和国家领土主权等种种罪行。以此表明,讨伐麹文泰是大唐帝国的内部事务,是皇帝对叛臣采取的正当手段,希望外部势力不要介入。

据《旧唐书·高昌传》记载,当时唐军总共出动了约二十万人马。欲谷设不傻,高昌那屁大的地方,人口还足四万,你出动二十大军,这不是冲老子来的吗?之前鼓励高昌坚决抵抗,他保证将竭尽全力支援高昌的欲谷设。不顾当初与麴文泰签订的“安保条约”、《XX法》之类的,留下2000多人看家,自己带领手下主力掉头就跑,一直跑回中亚里海边的老家,把扔下高昌不管了。

突厥人跑了,只有区区几万人口的小国主麹文泰这辈子都没见过二十万大军,现在人家动真格就冲自己来了。想到那情景,麹文泰不由得睁大了惊恐的眼睛,继尔拼命的咳嗽起来,脸色青紫,痛苦地弯下身子,当着满朝文武和自己老婆孩子的面大口喷血,轰然倒在地上——麴文泰竟然被活活吓死了!

突厥人畏罪潜逃,老国主死了,新上任的麹智盛在死无对证的情况下,把责任全部都推给了他们,请求侯君集能放他一马:“得罪于天子者,先王也,天罚所加,身已物故。智盛袭位未几,唯尚书怜察。”侯君集态度很明确,既然知罪就要有悔罪,只有无条件投降,否则一切免谈!

麹智盛不愿束手就擒,唐军这次出兵带来很先进装备,尤其出征前在内地征集了一批能工巧匠随军出征,用天山上的树木制作了很多攻城器械,终于派上了用场。高昌城的防御设施虽然完备坚固,但唐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高昌。

麹智盛终于向侯君集递交了降书乞降,高昌国宣告灭亡。随后,侯君集派兵迅速四处出击,陆续平定高昌全境3郡5县22城。至此,西域东部领土全部回归中华故国,大唐取得平定高昌之战的胜利,正式打通了进军西域、中亚的道路。

标签: 唐朝,高昌国

更多文章

  • 唐僧为什么被称为“御弟”?不是和李世民结拜,而是高昌国国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僧,高昌国

    在《西游记》中,唐僧有个雅号“御弟哥哥”,这名字西凉女国的女王叫的可是很亲切的,为什么唐僧会是御弟呢?原来在《西游记》第十二回中,唐僧表示愿意求取真经时,唐王李世民大喜,说:“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就这样,俩人拜了四拜,唐僧成了御弟。其实在历史上,唐僧跟李世

  • 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龟兹国 现在那个地方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西域,龟兹国

    提起“龟兹”这个地方喜欢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在唐朝的时候“龟兹”舞蹈,受到大唐皇帝们深深的喜爱,并且“龟兹”这个地方,也经常出现在一些影视作品中,那么这个古代的“龟兹”国现在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呢?原来新疆南部的阿克苏地区有一个叫库车的地方,这是一个县城,并且被分为新城和老城。而古时候的“龟兹”国就位于

  • 解密:西域强国龟兹国有着什么样悠久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龟兹国,西域,强国,

    龟兹居民多属于雅利安人种,最早是出现在班固的《汉书》中:“龟兹国,王治4东晋的龟兹 (2张) 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南与精绝、东南与且末、西南与酐弥、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能铸冶、有铅。东至都护所乌垒城三百五十里。”至少在汉朝的时

  • 永嘉南渡:对汉族保存中原的文化带来了便利 还加强了南北的沟通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晋朝,永嘉南渡

    众所周知,因为气候的变化或是战乱等原因,能够一直待在一处繁衍后人的人很少,大多数人的祖先都迁移过。有的是小范围的迁移,还有的则是举国迁移。历史上永嘉南渡就是汉族的一次大规模迁移。春秋年间到西汉末年这段时间里,可谓是我国历史的温暖期,秦汉每年的平均气温比现在大约高一度左右,所以当时的江南很湿热,是不利

  • 永嘉南渡之后司马睿登基为帝 最后却被王敦活活气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永嘉南渡,王敦

    南渡背景公元331年,汉赵攻下洛阳城,而此时正逢晋怀帝被杀。汉赵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对汉族人大型屠杀,导致许多民众大肆逃难。由于晋怀帝年号为永嘉,故将此持续了多年的大规模南迁称为“永嘉南渡”。登基前言公元317年,长安已是陷落。当此时,皇帝司马邺被俘,西晋就此灭亡。西晋的星辰就此黯淡,自是会迎来下一光

  • 永嘉南渡是如何发生的?永嘉南渡的历史意义及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永嘉南渡

    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了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浪潮,北方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举族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史称“永嘉南渡,又称“南渡之变”。中原民户迁至长江流域者超过百万,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士大夫阶层和贵族阶层,南迁时间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中国古代出现了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

  • 西汉时出现外戚的原因是什么?后来是什么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外戚,秦朝

    刘邦去世是时候,汉惠帝刘盈软弱,吕后把持了朝政。为了更好的控制刘姓家族,吕后把一些姓吕的女子都嫁给了刘家的公子为妻,以便监视刘家人的一举一动。不仅如此,吕后还重用吕家人,比如吕产、吕禄等人,把他们都封了王。刘家人感到非常的生气,但是无可奈何,毕竟吕后是以残暴出名的。吕后死了之后,这些姓吕的人就开始兴

  • 清初剃发易服令中为什么和尚和道士是例外 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剃发令,易服令

    01 剃发令不仅仅是剃发1644年,清军入关,入关之后的清朝开始对汉人执行“剃发令”,从原本汉族的束发剃成满族式样的“金钱鼠尾”,即剃去周边头发,仅在头顶留一小块似铜钱大小的头发,并结成辫子,因其形状酷似鼠尾,故称之为“金钱鼠尾”。金钱鼠尾但是在清朝要求汉族百姓剃发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要求——易服,

  • 白莲教是什么样的组织?它到底是怎么组织起来的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白莲教,唐朝

    可能很多人都是在黄飞鸿系列电影里第一次听说白莲教,在电影里白莲教绝对就是反派的存在,也是暗示了一下白莲教的性质。历史上的确存在过白莲教,而且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电影里那么轻描淡写,实际上白莲教从唐朝就开始有记载,毕竟唐朝时期相当开放,但是到了清朝白莲教彻底成为清政府的敌对势力,而且教内分支也多

  • 历史上真实的白莲教是什么样的?持续造反一千年, 最终烟消云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白莲教,唐朝

    在古代中国,如果一个地方官跟皇帝说:我们那里出了白莲教,那皇帝怕是要气得吹鼻子瞪眼。如果说普通的造反只是伤风感冒,可以做到药到病除,那白莲教就可能是致命疾病。历史上几次改朝换代的大型造反中,都可以看到白莲教的身影。元朝末年,最先掀起反抗暴元旗帜的韩山童、刘福通,便是白莲教中的首领人物。后来朱元璋率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