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清末对外战争中,淮军和湘军的战斗力差距为什么会那么大?

在清末对外战争中,淮军和湘军的战斗力差距为什么会那么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040 更新时间:2024/1/5 14:22:49

清末的淮军和湘军相信大家都知道,他们打败了洪秀全的太平军,歼灭了北方的捻军,支撑着岌岌可危的大清长达数十年之久,在国内战场堪称“劲旅”。可到了对外作战中,两者之间的差距立马就凸显出来了。

清末对外作战中,清朝取得了两次重大的军事胜利:一是左宗棠率领以刘锦堂部两万老湘军为主力收复新疆,为祖国收复了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二是湘军王德榜率领的老湘军二十一营在镇南关配合冯子材取得的大捷,打败了法国侵略者。

可这两次对外作战,皆不见淮军的影子,如果真要说有的话,那就是1875年淮军刘铭传部带着几万人在陕西大吃大喝,就是不肯入甘肃和新疆作战,以及1884年淮军潘鼎新部在面对法国兵时惊慌失措,仓皇而逃。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内战中的“劲旅”,可为何到了对外作战时,差距会如此之大呢?下面我们就简单来分析下。

一来是在将才的选用上

在这方面,湘军(至少是高级将领)在道德和能力上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湘军初创时,曾国藩就曾提出四条:“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道义和忠义,始终都是湘军选拔将领时永不放弃的两个要求,他们的将领主要靠儒家传统道德来教育和约束自己。湘军的主要将领几乎全部都是儒生,比如罗泽南、王鑫等是理学家,彭玉麟是个学者,胡林翼则是进士出身。这些人有种理想主义,有为理想赴汤蹈火的决心,这样的将领才能适应战争的特殊需求。

我们再来看淮军将领,完全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淮军将领中读书人不多,主要将领中,也就只有潘鼎新是个举人,另外如程学是太平军的降将,刘铭传是盐贩子出身,张树声、张树珊以及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则基本上都是地痞一类的人物,靠办团练起家的。吴长庆出身行伍,曾做过中下级军官。他们这些人出身比较低微,没有什么道德和理想,重利不重德。

所以在国内战场上尚能依靠火力掩饰一下,可一旦面对强悍的外敌时,没有忠义血性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1884年中法战争时,张树声、潘鼎新怕死不肯作战被革去督、抚职务;中日甲午战争中,叶志超千里大溃逃等等。这些人毫无道德和忠义血性可言。

二来是在士兵的选用上

湘军选兵必须是亲自招募,绝不假手他人,而且选择标准极为严格,要求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一概不收。曾国藩曾一再强调“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练一收一人之益,练一月收一月之效”。在这样的严格选拔、训练、管理之下,湘军的士兵素质普遍都比较高。而且他们来自一个地方,互相比较了解,也比较团结。

而淮军基本上就是个大杂烩了。在士兵招募方面兼收并蓄,士兵的来源参差不齐,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这些人中,有的是来自流氓集团,有的是来自团练,而战斗力好的程学启部就是由太平天国的降军所组成的。

李鸿章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武器装备基本都是以洋枪为主,打内战时,这点要比湘军好不少,可一旦要和敌人肉搏时,淮军战斗力意志薄弱的缺点就显露无疑了。

三来是在战斗意志的形成上

湘军重视的是道德和个人操守,追求的是儒家保家卫国的境界,砥砺品格,信奉实干。而淮军多是廉耻之心而唯利是图的小人,李鸿章明知这些人的真实面目,却还仍旧委以重任,其直接后果就是吏风日下,士兵素质、斗志和士气都远不如同时期的湘军。写《太平天国亲历记》的英国人林利对淮军直接就是不屑一顾,可在西线见到湘军时却高叫“他们的勇敢是清军中前所未见的”。

湘军拥有勇猛的战斗风格和坚强的战斗意志,在对外作战中,这种精神力量要远比几件西洋火器好使得多,“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的湘军精神,在对外作战中表现得是淋漓尽致。

淮军也颇有些悍将,这些人当年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时都是一把好手,可他们面对的是乌合之众,一旦遇到同样也拥有西洋火器的正规军时,他们就一败涂地了。在甲午战争中,唯一敢跟日军肉搏的就是湘军,牛庄战役惨烈战败,也是湘军最后一缕夕阳。

所以说,一支军队,就算你武器装备再牛气、再先进,可没有敢于亮剑精神的话,始终不能作为国家的依靠。

标签: 淮军清朝

更多文章

  • 失败的罗马军制改革——阿德里安堡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罗马帝国,阿德里安堡之战

    改革,一直都是帝国遭遇重大危机后的求生方式。强如罗马帝国,也不能例外。然而改革本身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甚至反而会引起更大规模的崩溃。公元3-4世纪的罗马军制改革,无疑就是越改越差的典型案例。改革的成果如何,在著名的阿德里安堡战役中,暴露无遗。颠覆性大改君士坦丁一世上位前 罗马出现了四帝相争的局面公元

  • 阿德里安堡之战为什么会惨败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罗马,哥特人,阿德里安堡之战

    衰退的军团虽然经历过三世纪危机,但四世纪的罗马帝国依然拥有可观的实力。即便罗马在德国的北部、瑞士北部、多瑙河北部、尼罗河中游的领土都丧失了,他的疆域依旧北达哈德良长城,南及撒哈拉沙漠,西沿大西洋,东接美索不达米亚。在当时,拥有7000万人口的罗马帝国不仅是世界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国家,还是人口最多的国家

  • 阿德里安堡之战简介 多瑙河难民危机和背景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阿德里安堡之战,罗马

    哥特人一支西哥特人得到罗马皇帝的允许,从北方达西亚(今罗马尼亚)越过多瑙河,移居米西亚省和色雷斯一带。入境的西哥特人不堪罗马官吏的压榨和暴行,于376年掀起大暴动,得到当地下层人民的支持,给罗马当局以沉重打击。378年,罗马皇帝瓦伦斯率领的罗马四万大军在亚德里亚堡与弗里迪盖伦领导下的西哥特人展开决战

  • 库尔德人和土耳其有什么深仇大恨 为什么会被下狠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库尔德人,土耳其

    库尔德武装与土耳其之间的利益纠葛其实可以看做是美国同盟之间的“内部冲突”,当然,土耳其在任何方面都比库尔德人的实力更强硬,但库尔德人在中东也有长期的斗争历史,各个地方的聚集部落人口超过3000万人,这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却推翻了萨达姆统治。库尔德YPG武装近来在叙利亚的活动十分频繁,势头和美国和俄罗斯一

  • 库尔德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 他们又在中东乱局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东,库尔德人

    “库尔德人”——这个之前我们常有耳闻却又模糊的群体不时登上新闻的显要位置,不是“库尔德人全家上阵抵抗敌人”就是“库尔德人女战士人弹保卫家园”,亦或是“库尔德人游行示威”云云,一时间库尔德人俨然成了中东乱局的关键角色之一。那么他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这个群体又有着怎样的诉求?他们又在中东乱局中扮演

  • 库尔德人建立过两个国家,其中一个曾击败十字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库尔德人

    库尔德人是生活在中东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人口大约有三千万,是中东的第四大民族,库尔德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米底亚人,他们在土耳其、伊拉克和伊朗交界处的山区游牧了上千年,却始终没有在此地建立过以库尔德人为主体的国家。虽然库尔德人没有在库尔德山区建立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国家,但是库尔德人在历史上人才辈出,

  • 君士坦丁堡第二次会战与圣像破坏运动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君士坦丁,圣像破坏运动

    685年,查士丁尼二世继承君士坦丁四世的帝位,他在七一一年逝世时,拜占庭帝国已经衰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领土被分割,人口逐渐减少,在欧洲方面受到保加利亚人和斯拉夫人劫掠,在小亚细亚方面受到撒拉逊人蹂躏。帝国的陆军和舰队经常发生哗变,似乎末日已经来临。可是突然之间,从二十年来的无政府状态废墟中,又产生了

  • 罗马基督教分裂与圣像破坏运动有关吗 两者间有什么联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罗马,基督教,圣像破坏运动

    今日小编要和大家说的这两个教会,因为相互产生了一些矛盾,最后弄到水火不容的局面,一起来看一看吧!罗马帝国后期,帝国一分为二: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称为东罗马帝国;西部以罗马为中心,称为西罗马帝国由于帝国一分为二,东西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会之间也出现了裂痕。名义上,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教廷是整个基督教

  • 第一次圣像破坏运动有何目的?加快了封建化进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破坏圣像运动,拜占廷帝国,圣像破坏运动

    8-9世纪在拜占庭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庭帝国境内发展。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今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此次事件的经过。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出现了第

  • 清朝文字狱十分残酷 竟然连一个疯子都不放过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字狱,清朝,清朝文字狱

    中国古代文字狱的受害者,通常都是高居于庙堂之上的翰林词臣,要么是隐逸山林著书立说的文人雅士,再不济也是和文字打交道的印刷匠。从文字狱受害者的范围来看,清朝位居各朝之冠,甚至出现疯子也因文字狱受害的故事。乾隆十六年,突然有一个叫王肇基的人跑到官府,说自己要给皇帝献恭颂万寿诗联。要说给皇帝拍马屁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