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蒙巴顿方案对于的印度来说一件什么样的事 是好事还是坏事

蒙巴顿方案对于的印度来说一件什么样的事 是好事还是坏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822 更新时间:2024/1/17 8:36:25

1947年英属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提出印巴分治方案又称蒙巴顿方案,被英国议会批准,同时也得到英属印度的主要政治力量国大党穆斯林联盟的接受,从此印度一分为二,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1971年东巴基斯坦从巴基斯坦独立成立了孟加拉国。当时的英属印度还管理着缅甸和斯里兰卡,两国分别于1948年独立,同时不丹,锡金,尼泊尔也属于英国的保护国,三国后来也分别独立,蒙巴顿方案对上述国家没有约束力。蒙巴顿方案规定,英属印度的土邦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蒙巴顿方案的主要标准和依据就是宗教,把当时的英属印度分为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教的印度,各土邦可自行决定是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选择独立,大多数土邦都选择了加入印度,克什米尔土邦的居民77%都是属于穆斯林,而土邦的公却属于印度教徒,关于克什米尔的归属巴基斯坦和印度争议不断,引起两国间数次的战争。

南亚地形图

有学者认为蒙巴顿方案是英帝国主义蓄意分裂英属印度的阴谋,给印度和巴基斯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分治带来了两国政治上的不睦,酿成多次冲突。其实印巴当年的分治在当年对两国都是好事,假如没有克什米尔问题的存在,估计印巴也会数次兵戎相见。先说说印度的历史,印度大陆中印度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虽然地势平坦,但是印度西北部也就是印度河平原再往西北并没什么天然阻隔,这样来自中亚和西亚的民族就

很容易侵入印度。从公元前3000年起,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就开始入侵印度,并逐渐形成了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位于种姓的顶部,被征服的当地人成了低种姓的人种,后来又陆续有突厥人,西亚的波斯人入侵印度,这就导致了印度的种族和信仰相当复杂和多样化,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并存。同时印度南部多山地和高原,这样也对北方的政权形成了阻隔,虽然在北方的平原地区容易建立起强大的政权,但是由于始终有来自西北部不同种族的入侵,历史印度北方的各个统一政权持续时间并不长,印度北方政权对南部和东北部基本上也是鞭长莫及,所以印度的历史从来都不是国家史,只能地区史而已,印度历史上最强大的孔雀王朝和莫卧儿王朝最强盛时也没有完全地统一过印度全境,在英国入侵印度之前,信仰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已经开始分崩离析,如果不是英国的殖民统治强行把印度各地捏合在一块,印度不知要分出多少国家,统一从来都不是印度的主流。

英属印度宗教分布

再看看蒙巴顿方案提出前英属印度的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国力急剧衰弱,印度民族解放斗争如火如荼。当时的印度,多数派印度教徒和少数派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对立日益激化,特别是以穆罕默德·里·真纳为领导者的全印穆斯林联盟在1940年的拉合尔决议上公开宣扬“二元民族论”,强烈主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分离,而以圣雄甘地为首的印度国大党强烈反对分离思想,提倡实现统一印度。于是英国在当时规划了由印度教徒较多的地区的印度斯坦、伊斯兰教徒较多的地区的巴基斯坦、同时保留各藩王国,由这三者组建独立的“印度联邦”的独立方案,但未能获得英属印度各界的共识。印度绝对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国家,有两千多个民族,而这些民族按照人种划分,分别属于尼格罗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地中海人、迪纳拉人以及印度土著人,印度人可谓来自五湖四海,哪儿都有。印度的宗教也是应有尽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印度教,锡克教等等。印度最大的民族是印度斯坦族,该族主要生活于印度恒河平原地区占印度总人口的46.3%,所以讲印地语的人口在北印度占到了96.7%,但在南方却不足0.1%,印度南方的语言可谓鸟语花香,五花八门。因此,末代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放弃了将印度统一的计划,根据居民宗教信仰,把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一个自治领,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于是巴斯斯坦和印度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分别宣布独立,分治后虽然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大约50万人在宗教仇杀中死亡,双方互相逃到对方国家的难民大约各有1000多万。但是假如不分治,英国离开后,当时的全印穆斯林联盟与国大党的矛盾真的不好解决,教派与民族矛盾十分复杂,英属印度真的有可能会爆发大规模的混战,到时候恐怕就不是一分为二的问题了,印度从来只是地区史,只不过英国人来了之后强行把印度捏成了一个整体而已。

标签: 英国印度蒙巴顿方案

更多文章

  • 十字军东征时是什么样的,被历史定义为”非正义”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十字军东征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和中东就是一个宗教势力错综复杂随时可能爆发战争的地方。我给你举一个例子你就能明白这里的宗教势力有多么杂乱,耶路撒冷被称作圣城,而且不仅仅天主教的圣城,犹太教众和穆斯林也对耶路撒冷有着特殊的情感。因此引发了十字军第一次东征。十字军其实就是由中世纪的欧洲骑士组成,这些骑士大多都是基督徒,

  • 十字军和骑士制度有什么联系?十字军就是骑士的代表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骑士制度,西欧封建制度,十字军

    英勇无畏、侠肝义胆的勇士在中国历史上或民间故事中被称作“侠客”,在金庸笔下被唤做“武侠”,而在中世纪的欧洲,他们则被叫做“骑士”。作为基督教的忠实信徒,骑士参与了于11世纪末开始的针对穆斯林的宗教战争_ 十字军东征。在法兰克王国的封建采邑制下,起初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稍后,又将“骑士”作为

  • 宦官专权哪个朝代最严重?宦官的权利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宦官专权,唐朝

    拜众多影视剧、文学作品的影响,说起宦官专权,一般人会首先想到明朝,很多人会认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的朝代,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咱们且来把历史上宦官专权比较出名的朝代来论一论。东汉宦官专权的情况比较严重,自章帝之后,东汉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外戚与宦官的相恨相杀,其中最出名的是十常侍乱政——张让

  • 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荆浩(五代四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荆浩,五代,五代四大家

    荆浩(约850-?),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号洪谷子。山西沁水人,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

  • 精绝古国的九层妖塔是真的?竟被称为九层妖楼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精绝古国

    血渭一号大墓是青海古墓群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墓葬,位于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我国1996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这座古墓的在当地藏族人之间流传着不吉利的传说,认为是“有妖怪的高楼”,并称作为“九层妖楼”。墓葬属唐代早期吐谷浑王室墓葬,也是我

  • 揭秘:精绝古国中竟真的存在“九层妖塔”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九层妖塔,精绝古国

    《九层妖塔》是由盗墓小说《鬼吹灯》改编的一部电影,电影主要讲的是探险人员探秘九层妖塔的过程。于是有很多人好奇,精绝古国中真的有九层妖塔的存在吗?答案是存在的,那么在什么地方呢?小编来为大家揭晓答案。网络配图血渭一号大墓是青海古墓群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墓葬,位于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南

  • “明四家”之一的仇英擅长画什么?代表作品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画家,仇英,明四家

    艺术风格仇英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尤长于临摹。临仿唐宋名家稿本为多,如《临宋人画册》和《临萧照高宗中兴瑞应图》,前册若与原作对照,几乎难辩真假。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画,青绿山水 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融入了文人画所崇尚的主题和笔墨

  • 内务府的人都是太监吗?内务府的权力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内务府,清朝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很多宫廷剧,里面就有内务府总管这个职务,他们安排皇帝陛下的生活起居,也打理后宫诸多事务,众多妃嫔们对内务府总管也是尊敬有礼,不敢得罪。但是,电视剧里大多数内务府总管都是太监,那么内务府的总管真的是太监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内务府总管都是太监的话,那么太监的职级也太高了。对历史有

  • 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官名,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参知政事,宋朝

    参知政事,中国古官职名。原是临时差遣名目,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十一月,以刘洎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到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此后参知政事则演变成一个常设官职,作为副宰相,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增大皇权。参知政事,官名。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

  • 王安石在变法前都做了些什么?是怎么让大家支持他的(参知政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王安石,宋朝,参知政事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大一些,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他的文章,立论高深奇丽,又能旁征博引,始终有移风易俗之志。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