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左良玉起兵“清君侧”为何以失败告终?原因是什么?

左良玉起兵“清君侧”为何以失败告终?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694 更新时间:2023/12/7 15:31:29

左良玉起兵“清君侧”以悲剧性的结局而收场,这种悲剧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果单单从弘光朝内部矛盾来看,左良玉起兵有其正当性和进步性。马、阮集团把持朝政,政治腐败,大肆打击迫害东林党复社人士,百姓也怨声载道,皆斥马、阮为祸国殃民的奸臣,弘光朝廷存在仅仅一年,就有马士英、阮大铖两人名列《明史》奸臣传中。左良玉起兵“清君侧”除奸党,也可称之为义举。但左良玉起兵却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与响应,以致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左良玉军队成分复杂,军纪败坏,战斗力严重下降。左良玉军队一以纪律败坏、骚扰百姓而闻名,特别是江南的士民们对左军在崇祯十六年沿江东下大掠、滋害扰民的情形还记忆犹新,心有余悸,?“左良玉兵半群盗,甚淫毒,没入民家索贿,用板夹爇之,肥者或脂流于地。又所掠妇女,公淫于市,若入舟后,或注目岸上,望父夫若泣,则身首立分”。左军“所过焚庐舍,夷井灶,鸡犬无所留,千里一空,江左大震”。此外,左良玉长期不听节制,飞扬跋扈,此次率大军东下,又有避免与李自成农民军作战之嫌,难免给人以口实,难为公论所容,难以取得士民的理解和支持。左良玉死后,左梦庚既无治军之才,又无统帅之能,难以服众,左军实际上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再加上左军成分复杂,多乌合之众,板子矶一战即被黄得功击溃,可见战斗力之差。

第二,以官治国,以文臣制约武帅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士大夫们对武将保持戒备心理,对武将以武力的方式来干预朝政之行为丝毫不能容忍。尽管马、阮集团大肆打击、迫害东林党复社人士,但东林党复社人士从未想过借用左良玉的力量以武力来解决马、阮集团,以袁继咸的好友张自烈的一段话可为代表,张自烈对袁继咸说:

(左)良玉恣睢日久,若借援于彼,得安其位,必窃谓江督博我声援,宜德我,如是必事事唯良玉意所欲为,少与龃龉,必致撼,不肯下。且中外又谓良玉久据上游,使正人不受祸,寇贼不敢肆,皆其首功,良玉自此成尾大之形,它镇自此贻跋扈之渐,恶再能安身以安朝廷哉!”可见,当时的清流文人士大夫们仍然拘泥于传统的政治伦理道德,对武将仍然不加信任,持戒备心理。左良玉起兵时,想邀请何腾蛟、袁继咸共同起事,被二人拒绝,也恰好验证了这一点。左良玉起兵时,尽管一再大造舆论,企图取得东林党复社等清流人士的支持,形成广泛的同盟军,结果却是四方毫无响应,使左良玉处于孤立无援之境地。

第三,政治上的不成熟。左良玉本人行伍出身,晓畅军事,但在政治上则显得很不成熟,且左良玉起兵“清君侧”时,已老弱多病,对天下局势缺乏清醒的判断能力,其军队也难以约束,因而易受鼓动仓促行事,导致选择起兵东下的时机错误,?“海内望是久矣。无不喜其来,而悲其晚”。当时清兵南下,大敌当前,应以抵御清兵为首要任务,而左良玉却一心以剪除马、阮集团为首要,挑起内战,不以大局为重,难以取得广大士民的支持。马士英、阮大铖一向对左良玉防备甚严,除了在板子矶筑城防卫,又尽撤江北劲兵来截击左军,同时马、阮把持朝政,掌握了政治话语权,对左良玉大加讨伐,斥为叛逆,也使左良玉处于不力境地。江北诸镇一向以定策功自居,与马士英、阮大铖有着共同的政治利益,同时又畏惧北来的清兵,自然也乐于以“勤”的名义响应马士英的号召,率兵去讨伐被视为叛军的左良玉,从而使左良玉在政治、军事上处于不利地位。

左良玉起兵东下,其主观上想铲除祸国殃民的马、阮集团,解救被迫害的太子及东林复社人士,具有一定的正当性,但在客观上,同室操戈,帮助了清军南下,使清军不费吹灰之力迅速灭亡了弘光朝廷。因此,尽管有人认为左良玉起兵“清君侧”不是反叛,但在清军大举南下,弘光政权危若累卵之时,左良玉不顾大局,一意孤行,起兵东下,仍属不明智之举,对弘光政权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左良玉起兵“清君侧”以失败而结束,不但未能铲除马、阮集团力挽狂澜以救国,反而加速了弘光朝廷的灭亡。

标签: 左良玉明朝清君侧

更多文章

  •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战后 为什么就是打不过印度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元朝,印度,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战

    蒙古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庞大的王朝,横跨亚欧大陆,国土面积最大时约有3300万平方公里,是现在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倍有余,是现在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两倍有余。铁木真是元朝的开创者,被称为成吉思汗。元朝则是由忽必烈即位后,改国号为元。铁木真幼年

  • 为王朝守卫要道66年,却被遗忘的归义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归义军

    唐王朝历史文治武功与汉朝有一拼,也不缺能臣良将。唐朝对西域中亚的统治也载入史册,大诗人李白就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可见唐朝疆域有多辽阔。但唐朝衰弱自唐玄宗开始,唐玄宗喜欢的安禄山,后来安禄山借杀杨国忠为名,起兵造后。实际上安禄山目标很明确想推翻唐朝。汉军诞生安史之乱爆发后,给唐朝重重一击。唐朝的死敌吐

  • 大唐最后的猛士军团--归义军往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归义军

    大漠戈壁,月牙鸣沙,汉唐雄风席卷着西域,丝路驼铃飘荡在边关。敦煌城外东南50里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的莫高窟,已历经一千六百多年的沧桑。洞窟中,琳琅满目的艺术瑰宝仿佛在倾诉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技艺的出神入化,还有隐藏在背后的,数不尽的传奇故事。其中,156窟有这样一幅长达8米的珍贵壁画,展现一位

  • 人们至今都在纪念这位英雄,就连鲁迅先生都称他为中国的脊梁(归义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鲁迅,归义军

    唐名将张议潮出生在西北重镇沙洲(今甘肃敦煌),这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张议潮生在了富贵窝里。在唐朝最风华灿烂的年代里,包括沙洲在内的河西十一州是唐朝版图上最璀璨的明珠。此地是河西走廊要冲,连接着东西方世界的贸易,其富庶和繁荣冠绝天下。可惜,张议潮没有赶上这样的好时候。在他出生以前,这只臂膀早已被唐朝的

  • 古代世界五大方阵中古罗马方阵排名垫底 秦军方阵排行令人吃惊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方阵,秦军,秦军方阵

    方阵,是古代一种作战阵型,历史最为悠久。这种阵型世界各国都有,比较著名的有五大方阵。在这五大方阵中,秦军方阵最强大,外国四个绑一块都不行,一击即溃。古罗马方阵。古罗马军团步兵作战阵型,由两个百人队组成小队,一个小队120-160人。三个小队组成一个大队,一个大队大约有450-570人。列阵时,每横列

  • 阿伊努人:奇特的人类孤种,日本的原住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阿伊努,日本

    实际上,在北海道北部沿海地区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那就是 阿伊努族 ,目前在日本唯一被官方承认的原住民。日本官方统计阿伊努族人口为2.5万人,非官方统计为20万人。但实际上,因为与大和民族通婚及同化,现在血统纯正的阿伊努人已经非常稀少。在其他的移民来到日本列岛之前,阿伊努人从亚洲东北渡海而来。现今他们

  • 弥生人:指弥生文化时代,又叫弥生时代的日本列岛的居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弥生人,日本

    弥生是日本最古老的历史时期之一。公元250年,在绳纹时期之后,随后是科孚时期。弥生时代这个名字来自东京的地区,那里与该时期有关的第一件文物,是在公元1884年发现的。在此期间,水稻种植和金属加工在绳文时代结束后推出。即使在绳文时代结束时引入金属加工,弥生人仍然首先使用石器和物品。然而,由于能够使用金

  • 日本大和民族起源于绳文人和弥生人,他们都是来自古中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绳文人,弥生人

    日本大和民族最先起源于何处?起源于何地?一直以来这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目前最权威的说法是日本学者埴原和郎的“二重构造说”即大和民族最先是由3万年前的绳文人,2300年前的弥生人组成。日本创世神时至今日,日本本土族民血统70%以上来自东北亚的弥生人,而仅有30%的人来自东南亚的绳文人。而无论是弥生人还

  • 晋国智氏灭掉了中行氏,最后头颅被赵氏当酒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行氏,春秋

    在当时晋国仅剩的四家:知、韩、赵、魏里,知氏是最强大的,可能是因为四家在灭中行氏、范氏之时,由于知氏与中行氏本为一家,所以中行氏的领地为知氏所得的原因。晋国荀氏本来为姬姓,原氏。周文王第十六子原叔被封到原地(今河南济源市西北),为伯爵,建立原国,文王第十六子被称为原伯,后人为原氏。晋国荀氏第一位人物

  • 陆逊一生未尝败绩是真是假?完胜诸葛亮(陆逊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陆逊,三国,陆逊北伐

    如果说魏国的人才是三国里排第一的话,那吴国应该就是第二。其实吴国也有很多带兵打仗出谋划策的能手,只是在三国演义里被淡化了很多。其实拥有陆逊算是吴国最大的福气了,如果没有陆逊说不定夷陵之战吴国就不会赢,而且陆逊一生不管是面对曹魏还是汉蜀都没有吃过败绩。按照战绩来说陆逊远比诸葛亮要强上很多。说起三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