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盘点历史上的清君侧,每一次都惊心动魄

盘点历史上的清君侧,每一次都惊心动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498 更新时间:2023/12/7 13:32:35

清君侧,就是清除国君身旁的奸臣小人。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叫“清君侧”。历史上“清君侧”这个提法,最早出现在语本《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李商隐《有感》诗:“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新唐书・仇士良传》:“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

和平方式的清君侧

和平方式的清君侧,就是利用文字或是口头来进谏,向君主表达其身边有哪些人是奸佞小人,请求君主清除之。在中国历史记录里,这种形式是最多的。历史上都有许许多多正直的官员会上奏章向皇帝检举奸佞小人利用权势为非作歹、迫害良民,用奏章和口头进谏来攻击君主身边的近臣,当然会引起君主身边权势近臣的反击,造成政治上若干的激荡。

历史上利用文字或语言来批评君主身边小人的最著名两个时期,一个是在东汉,东汉的士大夫们常批判君主身边的宦官,尤其东汉中叶宦官干政的时间最长,他们干政后把持政治,把政治风气都败坏了。于是当时士大夫们就对这些小人进行强烈批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清议”,结果宦官们起而反击,把士大夫囚禁起来,造成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

第二个较著名的时期是大明:大明同样的,君主身边围绕着宦官,宦官为非作歹,且还设立特务机构,使许多士大夫实在是看不过去,起而攻击批评宦官。当然这些士大夫们也同样遭遇政治迫害。

武力手段的清君侧

大汉:功臣集团铲除吕氏

另一种清君侧的方式是用非和平的方式,换句话说,即是用武力清君侧。历史上这种用武力清君侧的例子,看起来是比用言论清君侧少了很多。史上比较有名的用武力来清君侧之例子,如:西汉高帝去世时,惠帝继位,由吕后在背后执掌朝政。惠帝逝,吕后作主,先后立两个少帝,朝政实际上由吕后操控。吕后大量进用外戚,即吕氏家族──比较著名的是吕产吕禄,所以朝政被外戚把持。当时的君主是汉少帝,其身边实际上都是外戚吕氏。

此外当时朝廷上另外一个大势力,即是“功臣集团”,这些功臣们害怕自己的势力会丧失,又怕吕氏会篡夺刘家的天下。于是功臣集团联合起来用武力铲除了吕氏,把吕家这些外戚们都杀尽,这便是以武力的方式来清除君侧。

大唐:清君侧获得多次成功

在大唐,以武力来清君侧的例子较多。如在唐高宗去世后,中宗继位,武则天在幕后干预政权、掌控朝政,唐朝的宗亲王室们心中都感到恐惧,怕武太后会对他们不利。于是,琅玡王等皇族王爷们便起来想以武力的方式铲除武则天势力,结果却很快被武则天用武力平定而失败了,这次用武力来清君侧没有成功。武则天称帝后,非常信任两个男妾: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这两人大权独揽,做尽坏事。朝廷大臣们对武则天身边这二人非常不满,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趁武则天重病卧床时,带军队进宫杀掉张易之两兄弟,武则天也无可奈何,宣布退位。这是历史上又一次用武力成功的清君侧。

武则天死后,唐中宗复位,中宗非常宠爱其皇后韦氏,但韦皇后却想效法武则天,成为第二个女皇帝,于是韦皇后图谋按武则天的老路一步步走下去。武则天做皇帝的步骤,第一步是做皇后、第二步是做太后、第三步做皇帝,所以韦后也想如法炮制。但中宗身体尚十分健康,韦皇后用毒药毒死中宗,另立了一个少帝李重茂。少帝当然不能问政,朝政实际上操在韦太后手里。韦后遂重用自己女儿安乐公主与韦家外戚,以及武则天的侄儿(也是外戚),朝政非常之乱。此时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日后的唐玄宗),在某天晚上发动政变,带领军队进宫,将韦太后、安乐公主等人都杀掉,这又是一次用武力来清君侧而获得成功的行动。

另一次用武力来清君侧是唐玄宗天宝十年以后,此时是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当宰相,朝政也非常腐败。在边疆地区手握军权的节度使安禄山与杨国忠是政治上的死对头,两人皆在唐玄宗面前争宠。杨国忠在唐玄宗身边,可以天天面见皇帝,可是安禄山却难得才进京一次,故非常害怕杨国忠向皇帝进谗言来害他。所以在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就以“讨伐奸臣杨国忠”的名义,从幽州(也就是今日北京)起兵,这就是历史上所谓“安史之乱”的开始。但安禄山起兵的时候并不是说自己要篡位,而是说他要“清君侧”。这次安禄山起兵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重大军事事变,从此以后唐朝由盛转衰。

大明:明成祖靠清君侧治世

用武力来清君侧最成功的例子发生在明朝。明太祖在位时,为防范功臣们作乱篡位,便将几个儿子都封为王,且各有领地各拥军队。明太祖认为用自己的儿子当屏藩,可以保卫在中央的皇帝,让功臣们不敢轻举妄动。

但当明太祖死后,其孙子惠帝继位,当时因惠帝尚年幼,眼见拥有重兵都是各地藩王们,又不听自己的话,所以明惠帝身边的几个大臣如黄子澄等,遂劝惠帝要“削藩”,惠帝听从他们的意见从事削藩。这件事情立刻引来当时镇守北方的燕王反抗,燕王首先起兵,打出的名号即是“清君侧”。燕王军队进入南京,那些被燕王指为奸臣的大臣被杀,惠帝也因战乱失踪不知去向。燕王在南京登基为帝,而后做了天子,是为明成祖,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用武力来清君侧之例子。

标签: 清君侧

更多文章

  • 左良玉起兵“清君侧”为何以失败告终?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左良玉,明朝,清君侧

    左良玉起兵“清君侧”以悲剧性的结局而收场,这种悲剧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果单单从弘光朝内部矛盾来看,左良玉起兵有其正当性和进步性。马、阮集团把持朝政,政治腐败,大肆打击迫害东林党复社人士,百姓也怨声载道,皆斥马、阮为祸国殃民的奸臣,弘光朝廷存在仅仅一年,就有马士英、阮大铖两人名列《明史》奸臣传中。左

  •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战后 为什么就是打不过印度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元朝,印度,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战

    蒙古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庞大的王朝,横跨亚欧大陆,国土面积最大时约有3300万平方公里,是现在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倍有余,是现在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两倍有余。铁木真是元朝的开创者,被称为成吉思汗。元朝则是由忽必烈即位后,改国号为元。铁木真幼年

  • 为王朝守卫要道66年,却被遗忘的归义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归义军

    唐王朝历史文治武功与汉朝有一拼,也不缺能臣良将。唐朝对西域中亚的统治也载入史册,大诗人李白就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可见唐朝疆域有多辽阔。但唐朝衰弱自唐玄宗开始,唐玄宗喜欢的安禄山,后来安禄山借杀杨国忠为名,起兵造后。实际上安禄山目标很明确想推翻唐朝。汉军诞生安史之乱爆发后,给唐朝重重一击。唐朝的死敌吐

  • 大唐最后的猛士军团--归义军往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归义军

    大漠戈壁,月牙鸣沙,汉唐雄风席卷着西域,丝路驼铃飘荡在边关。敦煌城外东南50里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的莫高窟,已历经一千六百多年的沧桑。洞窟中,琳琅满目的艺术瑰宝仿佛在倾诉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技艺的出神入化,还有隐藏在背后的,数不尽的传奇故事。其中,156窟有这样一幅长达8米的珍贵壁画,展现一位

  • 人们至今都在纪念这位英雄,就连鲁迅先生都称他为中国的脊梁(归义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鲁迅,归义军

    唐名将张议潮出生在西北重镇沙洲(今甘肃敦煌),这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张议潮生在了富贵窝里。在唐朝最风华灿烂的年代里,包括沙洲在内的河西十一州是唐朝版图上最璀璨的明珠。此地是河西走廊要冲,连接着东西方世界的贸易,其富庶和繁荣冠绝天下。可惜,张议潮没有赶上这样的好时候。在他出生以前,这只臂膀早已被唐朝的

  • 古代世界五大方阵中古罗马方阵排名垫底 秦军方阵排行令人吃惊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方阵,秦军,秦军方阵

    方阵,是古代一种作战阵型,历史最为悠久。这种阵型世界各国都有,比较著名的有五大方阵。在这五大方阵中,秦军方阵最强大,外国四个绑一块都不行,一击即溃。古罗马方阵。古罗马军团步兵作战阵型,由两个百人队组成小队,一个小队120-160人。三个小队组成一个大队,一个大队大约有450-570人。列阵时,每横列

  • 阿伊努人:奇特的人类孤种,日本的原住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阿伊努,日本

    实际上,在北海道北部沿海地区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那就是 阿伊努族 ,目前在日本唯一被官方承认的原住民。日本官方统计阿伊努族人口为2.5万人,非官方统计为20万人。但实际上,因为与大和民族通婚及同化,现在血统纯正的阿伊努人已经非常稀少。在其他的移民来到日本列岛之前,阿伊努人从亚洲东北渡海而来。现今他们

  • 弥生人:指弥生文化时代,又叫弥生时代的日本列岛的居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弥生人,日本

    弥生是日本最古老的历史时期之一。公元250年,在绳纹时期之后,随后是科孚时期。弥生时代这个名字来自东京的地区,那里与该时期有关的第一件文物,是在公元1884年发现的。在此期间,水稻种植和金属加工在绳文时代结束后推出。即使在绳文时代结束时引入金属加工,弥生人仍然首先使用石器和物品。然而,由于能够使用金

  • 日本大和民族起源于绳文人和弥生人,他们都是来自古中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绳文人,弥生人

    日本大和民族最先起源于何处?起源于何地?一直以来这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目前最权威的说法是日本学者埴原和郎的“二重构造说”即大和民族最先是由3万年前的绳文人,2300年前的弥生人组成。日本创世神时至今日,日本本土族民血统70%以上来自东北亚的弥生人,而仅有30%的人来自东南亚的绳文人。而无论是弥生人还

  • 晋国智氏灭掉了中行氏,最后头颅被赵氏当酒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行氏,春秋

    在当时晋国仅剩的四家:知、韩、赵、魏里,知氏是最强大的,可能是因为四家在灭中行氏、范氏之时,由于知氏与中行氏本为一家,所以中行氏的领地为知氏所得的原因。晋国荀氏本来为姬姓,原氏。周文王第十六子原叔被封到原地(今河南济源市西北),为伯爵,建立原国,文王第十六子被称为原伯,后人为原氏。晋国荀氏第一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