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明本有可能翻盘,可因选错了皇帝而导致满盘皆输

南明本有可能翻盘,可因选错了皇帝而导致满盘皆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473 更新时间:2024/2/10 16:39:29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下了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景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由于明朝实行的是两京制,即除了国都北京外,还有一个留都南京,其行政机构设置和北京一样,也设有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当京师陷落,皇帝殉国的消息传到南方后,做了两百多年“备胎”的留都南京便立刻开始运转,并组建了新的朝廷,历史上将这个由明朝残余势力组建的政权称为南明。

南明成立之初,形势还是比较有利的,除了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底外,南明还拥有数量庞大的军队,其中光是镇守武昌的左良玉一部,就拥兵八十万之众。“江北四镇”中,每镇都有数十万的兵力。此外,在福建、湖广等地的明军数量也相当可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形势一片大好的新政权,结果却不堪一击。仅仅过了一年时间,清军就轻松攻下了南京。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其实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跟南明建立之初的一件大事息息相关。正是因为这关键的一步走错,才导致了后面步步出错。这件大事就是南明在拥立新君问题上的争执。

中国有句老话叫“国不可一日无君”。因此,南明朝廷建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从明朝宗室中的诸藩王里面选出一位来做皇帝。从血缘亲疏方面来看,福王朱由崧(万历皇帝之孙、崇祯皇帝堂兄)显然是第一人选。可是,福王的父亲老福王朱常洵当年在“国本之争”问题上曾和“东林党”大臣们结下了私怨。东林党人害怕福王登基后会找他们翻旧账,于是就主张国家在非常时期,应该拥立更为贤明的潞王朱常淓(隆庆皇帝之孙,万历皇帝之侄)为帝。但是,这一主张遭到了大部分朝臣的反对,甚至有小部分东林党大臣也认为拥立福王才是名正言顺之举。

在拥立新君的问题上,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最有话语权(南京兵部尚书为留都百官之首)。但身为东林人士的史可法虽然也想拥立潞王,可又担心这样做会造成内部分裂。经过再三权衡,史可法和时任凤阳总督的马士英达成协定,既不立福王,也不立潞王,而是拥立桂王朱常灜(万历皇帝第七子)为帝。这一折中方案虽然让大家都不太满意,但还算可以接受。

可是,史可法万万没想到,在他和马士英达成协定后,事态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弯。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是福王朱由崧的支持者,当他得知朝廷中的大臣们想拥立桂王为帝时,立即决定先发制人。福王和卢九德主动联系据守江北的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让他们以武力支持福王登基。三位总兵都想得到“定策之功”以增强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立即应予。马士英回到凤阳总督行辕后,得知自己手下的这三位总兵都已投向了福王,为了自己也能成为“定策元勋”,他也顾不上当初的承诺了,抓住时机向福王表示了忠心。而在南京这边,蒙在鼓里的史可法还写信给马士英,痛斥福王“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七个不可立的理由。结果这封信后来成了史可法捏在马士英手里的最大把柄。

此外,山东总兵刘泽清原本支持拥立潞王。可当他看到形势转变的后,为了能在“定策之功”上分一杯羹,也立即改变立场。这样一来,作为南京门户的江北四镇全部支持福王登基,定策之事就不存在什么悬念了。朝廷中的东林党人在既成事实面前无可奈何,只好违心地表示同意。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即皇帝位于南京紫禁城武英殿,以弘光为年号,因此后人称其为弘光皇帝。

朱由崧虽然继承了大统,但朝廷中拥立新君造成的影响却还只是刚刚开始。马士英因“定策之功”进入中枢,成为内阁首辅。史可法则被调出南京,督师江北,失去了在朝廷上的话语权。此后一年时间里,弘光朝一直处在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与东林党人的内斗之中,军国大事反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弘光皇帝朱由崧昏庸至极,整日躲在后宫中享乐,不闻政事,更是加速了弘光朝的糜烂。

不过,比朝廷中内斗更严重的是,江北四镇总兵有了“定策之功”后,权势得到极大提升。从前江北四镇一直受文官节制,但自从弘光皇帝登基后,四镇总兵自恃“天子乃我辈所立”,开始变得骄横跋扈,拥兵自重,进而挟制朝廷。史可法虽名义上是督师,但却无法调动四镇的兵马,只能无奈地在江北四镇为争夺地盘相互火拼的时候,充当调解员的角色。因此,弘光朝廷虽然表面上拥有百万雄兵,可事实却完全对军队失去了控制。

1645年,清军南下,南明百万大军纷纷投降,弘光政权几乎没有做出任何有效抵抗就被击溃了。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定策这个关键问题上的失误。如果当时大臣们能放弃纷争,上下一心,那么无论是拥立哪位藩王,都不至于让军队失去控制。皇帝本人再怎么不济,以南明所拥有的资源,无论如何也不会是这个结果。真是一步走错,步步出错。

标签: 南明明朝

更多文章

  • 明朝灭亡后,为什么大批文臣武将降清,而不是归附南明或大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末,南明

    1644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就在这一年,延续了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走到了尽头。与此同时,中国又出现了三股主要势力逐鹿中原的情况,这三股势力分别是:大清政权、大顺政权,以及南明弘光政权。大清政权也就是后来的清朝,这个大家想必都非常了解。大顺政权由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所创建,虽然起初大

  • 讨明檄文“七大恨”中有一个闹剧,让人啼笑皆非?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七大恨,明朝

    且说,清太祖努尔哈赤要跟自己曾经的主人——大明王朝叫板,于是煞费苦心地编撰出了一个,为后来历代清朝统治者津津乐道的讨明檄文“七大恨”来。“七大恨”的最原始的版本未存于世,流传在世的版本众多,甚至同一版本中“七恨”的内容也往往重复、啰嗦、混淆不清。经清史研究专家孟森梳爬、厘清,最接近原始版本的,应该是

  • 揭秘:吴越为什么能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做到百年不衰?(吴越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吴越,五代十国,吴越国

    大家都知道在五代十国中王权的更迭相当频繁,今天你称王明天他登基,天下纷争,群雄四起,战乱致使人口锐减,田园荒芜,百姓民不聊生。比如后汉才经历了3年就被后周所灭,而其它王朝也才十几二十年的命运,但是吴越国却存在有百年之久,到978年才纳土归宋。那么这个位于二浙地区的小国,是如何在乱世纷争中求得生存,难

  • 五代十国历史:吴越政权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吴越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吴越,五代十国,吴越国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虽然林升的本意是讽刺南宋统治者纸醉金迷不愿收复北方故土,但却无意中为杭州城打造了一张城市名片。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强大的女真骑兵南下,攻下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逃难至杭州,建立南宋,定

  • 李自成大顺政权的雏形,设九级军官和六政府,但未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李自成,大顺政权

    李自成最为大家熟悉的称号是“闯王”,但是闯王只是一个外号而已,并不是他正式的封号,李自成从崇祯二年起事,一直到崇祯十六年称新顺王,中间十四年李自成都没有正式称王,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连一个稳定的根据地都没有,这也是明朝官方称其为“流寇”的原因,直到1642年李自成占领襄阳才改变了这一尴尬的局面。

  • 如果没有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 明朝会被清军灭亡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末,张献忠,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有网友问:如果没有农民起义,单凭清军十万铁骑能灭亡明朝吗?看到之前的答案,都是清朝可以取天下是偶然事件。没有李自成,清朝根本不可能灭亡明朝,其实都是不顾事实。首先李自成,张献忠等等各路农民军为什么要起义?就是因为,明军在辽东连战连败,导致明朝财政危机,加收税负,裁员导致。其次,明朝主力军都是清军消灭

  • 有关于张献忠起义的事情有多少 他是在哪一年起义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末,崇祯,张献忠起义

    明末农民起义。张献忠(公元1606年——1646年)字秉吾,号敬轩,延安卫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出身贫苦,长大后去延绥镇(今陕西榆林)当兵。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率领米脂十八寨农民起义, 自称八大王。荥阳大会后,与高迎祥、李自成合军东征凤阳(今安徽凤阳)。以后率部南下,转战豫、楚诸地。崇祯

  • 历史上张献忠起义时到底杀了多少人,为什么说他是杀人狂魔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末年,张献忠,,张献忠起义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吾,号敬轩,明末民变首领之一,主要割据于四川,曾建立大西政权。其人多有奇闻异事流传,对此史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历史记载显示其人曾经进行过多次对平民的大屠杀,后兵败被清军所杀。生平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九月十八日出生于延安卫柳树涧堡(今陕西省

  • 明朝灭亡之后 坚持反清复明的人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定国,张献忠,反清复明

    李定国是张献忠的养子,勇敢善战,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张献忠死后归顺南明政权,清顺治九年,李定国出兵八万攻湖南,后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清朝派敬谨亲王尼堪率军十五万增援,李定国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清军大溃,尼堪被阵斩,清军全军覆没。吴三桂在昆明弑杀永历帝后,李定国

  • 大神伏羲究竟是谁?他为华夏民族做出了哪些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伏羲,华夏民族

    1、伏羲出世故事版本一:远古之时,中原有一个华阳的地方,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叫华胥氏,据说她喜欢四处游玩,后她得知有一个地方叫燧明国,用火烧东西吃,他便去了燧人氏居住的地方,认识了燧人氏,他们结婚生子便有了伏羲。华胥氏回到华阳后,教大家如何使用火煮食物,因此华阳人让华胥氏主政国事,不久又生下一个女儿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