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山海关之战:决定明末乱局中胜出的关键之战(山海关大战)

山海关之战:决定明末乱局中胜出的关键之战(山海关大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803 更新时间:2023/12/10 5:47:43

1644年这一年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举足轻重的一年。这一年即是大明崇祯17年,也是大顺永昌元年,也是大清顺治元年,更是大西大顺元年。南明以明年(1645年)为弘光元年,1644年这一整年还是算在崇祯17年里。这一年4月末爆发的山海关之战,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决定了上述4个政权的最终结局。

1.李自成的想法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此时,北京城内已饱受鼠疫多时,百姓病死者甚众,李自成刚进入北京城时,眼见百姓深受鼠疫之苦,遂下严令,命麾下各部兵士不得惊扰百姓。可惜没过几日,一向以战养战,掠劫成性的大顺军开始原形毕露四处抢劫财物,虽是以前朝的达官显贵为主,但城中的一般百姓也遭池鱼之殃。本来嘛,中下层的农民军兵士们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地造反不就是为了这些吗?

稳坐龙椅的李自成眼光略过这座深陷兵灾的城市,慢慢看向了东边。之前,他已派降将唐通前去山海关劝降吴三桂。谁知他在归降的半路上,得知大顺兵士为勒索财物竟将其父吴襄严刑拷打,自己爱妾陈圆圆也被他人霸占后,拒降大顺领军退守山海关。

现在吴三桂手中大概有3、4万人马,其中关宁军堪称明军最后的精锐。如果吴三桂与南边的残明势力联合出兵,大顺就将陷入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如今,可以趁着残明在南边还未站稳脚跟,自己先发制人集中力量歼灭或武力招降北面的吴三桂,只要北面安定下来大顺便有了一个稳定的后方,然后自己亲率大军攻入南方彻底消灭残明,则大局可定。

至于张献忠,呵呵我李自成分分钟吊打之。

关外的满清呢?前些日子倒收到一封满清的书信,信中大言不惭欲与我大顺共分天下,真是笑话!对满清情况大顺军上下都不甚了解,不过他们与大明相斗数十年,也曾入关劫掠过几回,但其势力始终被明军压制在关外,双方积怨无数,世代相仇。但是我大顺与他素无瓜葛,两方井水不犯河水便是了。倘如,他们敢入关搅一搅这遭浑水,定叫这帮建州野人知道知道大顺的铁骑踩在脸上滋味如何。大顺如今战力已高于明军,而始终被明军压在关外的满清,我李自成又有何惧之?

4月13日,李自成率领大顺最精锐的6万兵马出征山海关。为了在道义上压制吴三桂,随军同行的还有吴三桂老爹吴襄与大明太子朱慈烺

大顺兵马一路上收拢降兵,征召壮丁,待4月21日抵达山海关下已有10万之众。

2.吴三桂的困境

1644年初,崇祯看着李自成在西安称帝,看着李自成率军东进,看着李自成渡过黄河,看着他一步一步逼近自己。崇祯手上的兵将早就被他败得一干二净,放眼整个大明,吴三桂的关宁军成了最后的稻草。

3月5日,明廷急急传旨吴三桂加封其为平西伯,即刻火速领军入京卫国。那关外怎么办?满清不管了?是的,管不了了,头都要被砍了,还在乎手脚?

吴三桂点齐兵马奉诏入京。也不知是吴三桂太慢还是李自成太快,3月19日,吴三桂刚过山海关时,李自成已然破城,崇祯自缢殉国。到了3月22日,吴三桂走到了玉田(今唐山)一带才收到城破帝死的消息。

此时此刻33岁的吴三桂,陷入了无目标无归属无依靠的三无状态。百般思虑无果后,吴三桂又退回到了山海关。

此时,吴三桂已收到满清又要起兵来袭的报告,之前他可以将报告向京城传递,在等待皇帝或兵部的最终决策时,自己还是像往常一样整顿兵士,备好粮秣,守城退敌保家卫国。可是如今家在哪里?国又在何方?失去后方的人员与物资补给,他能挡得住满清几次进攻?

正苦恼间,李自成倒是帮了他一个大忙,他派人给吴三桂送来一份劝降书,劝吴三桂归附大顺,就像那些已经投降的前明官员一样,不要有心里压力,不要有心里负担,大明气数已尽,实乃天意如此,岂是人力所能相抗?各朝各代兴衰自有定数,存亡与否当尊天道,哎呀,总之就是大明玩完了,我们来一起建设大顺吧,你在京师的老爹老婆全家我都不会伤害他们的,这样好不好?

吴三桂除了答应归降还有第二条路吗?

可惜,好死不死就像前文所述一样。京城中兵灾四起,大顺军大肆搜刮钱财,他们绑架官员本人,按官位大小开始勒索,有家属出钱缴纳赎金才肯放人。索要赎金甚高,许多家属倾家荡产都凑不到一半,只能眼看人质们被顺军残忍折磨而死。据传有官员或富户1600余人死于此事。

吴家也没有幸免,家财被抄充军,老爹吴襄被拷打勒索,爱妾陈圆圆被人强占。

半路上的吴三桂听闻李自成的所作所为,大为惊恐与失望。他看不到归降后的出路与前景,于是,他又退回山海关,开始思考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

李自成并没有给他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很快李自成率军向山海关进发而来,号称三十万大军,同时还带来了老爹吴襄与太子。

吴三桂自知无论如何是抵挡不住大顺军的。站在城头正犯难时,猛然间他回过头来望向关外,难道真的要来一招驱虎吞狼嘛?

3.多尔衮的阴谋

多尔衮与吴三桂两人人同年,1644这一年都都33岁。与吴三桂只想活下去的小心态不同,身为大清摄政王实际上一把手的他,心里时刻惦记着的是整个大明江山。

1644年初,多尔衮决定干一票大的,他致书李自成欲两方联合攻明,事成之后共分天下。如果事成大清则可入主中原,成就霸业,如果事败大清则退回东北,自己身死政灭。在等李自成回信的同时,他征发境内10岁到70岁之间的所有男子,备好粮草兵器马匹大炮,只等李自成一点头达成同盟,自己便率全部兵马杀向北京,待大明一灭再以八旗劲旅攻杀李自成,之后中原岂不是我囊中之物?到时候还不是美滋滋。

李自成的农民军乌合之众,几次被明军打得全军覆没。李自成能混到西安称帝还不是因为有我大清在东北牵制住最强的明军——边军吗。到时候打起来,我大清什么都不怕,就怕李自成跑得太快。

等到4月初,什么情况都计算好了的多尔衮还是有一点没算到,那就是自己被李自成耍了!

中间好几个月,李自成压根就没给多尔衮回信,就是鸟都没鸟他。多尔衮自己傻等了几个月后终于意识到不对,立刻发兵进攻大明。(也有说李自成断然回绝满清的)

4月9日,多尔衮统率满、蒙、汉八旗兵十万余人从盛京(沈阳)出发。11日,行致辽河时,才收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上吊殉国的消息。在降将洪承畴的建议下,多尔衮计划经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一带南下,进攻北京。

清军原本路线与之后直奔山海关路线

大军行到翁后(在今辽宁阜新境)时,与吴三桂求援的使者相遇。吴三桂声称:自己愿献出山海关,望大清“借兵”平寇为崇祯皇帝报仇,待击退李自成收复京师后,大明另有重谢。

吴三桂这话像什么呢?就好像,男女朋友外出开房,男的半夜爬到女的床上,一开始女的激烈抗拒,男的就来一句:“我就抱抱你,什么也不做的。”女的默认,男的就顺势上了床,成功开始抱着女的装睡了一下子,然后就......

现在多尔衮就是那男的,等我上了床,不对,是入了关还不是老子想干嘛就干嘛,你吴三桂手上那几个破兵挡得住我满洲八旗?

多尔衮满口答应使者所有条件后,即刻令大军改道,走连山(在今葫芦岛市境)、宁远一线,直奔山海关而来。清军日夜兼行,13天内超强行军,最后一天更是跑出200余里极限强度,终于在4月21日夜间,多尔衮率先锋部队抵达了山海关。

而此时,吴三桂已与李自成激战了一个白天了。

4.决战

4月21日,李自成的大顺军终于开到山海关。10万大军中,裹挟着大量流民与新降的明军,真正有战力的,不过李自成老营的6万人。为了保留住这些为数不多的家底,李自成再一次向山海关中的吴三桂劝降。

清军还没有赶到,此时吴三桂只能尽量拖延时间,半天才回复李自成拒绝投降。

目前,李自成并没有得到清军已经与吴三桂暗通的消息,也不知道此时清军距离山海关到底还有多远,自己攻克山海关的最佳时间还剩多少,他统统不知道。

在纯属浪费时间的劝降失败后,李自成终于开始攻城。

李自成先派出唐通、白广恩部2万多流民与新降明军绕道关后的一片石,切断吴军的退路,同时注意关外有无清军行动的踪迹,李自成心里还有对满清带有些防备的。双方在一片石激战,顺军中的流民纯属炮灰,倒是新降明军为表表忠心下了些力气。

随后正面开战,6万多李自成手上最精锐的顺军开始攻城。

顺军人数优势极大,加上攻克北京的新胜,士气高昂,而且6万人俱是百战老兵经验丰富,列阵有方进退有度。但是武器装备还是落后于吴军,只有少量火器绝大多数兵士还是使用传统的冷兵器作战,又没有重型攻城武器,只得凭血肉之躯冒死前进。

山海关上的吴军刚好一个相反,装备好过顺军太多,军中大量的火器与冷兵器混用打死打伤城下顺军无数。可是,吴军人数劣势太大,守住南边,北边又有顺军爬上城墙,这边刚推翻一座云梯,那边又有顺军架起三座。

在战况最激烈的西罗城附近,吴军几乎败溃,守城吴军假意投降待顺军走到城墙脚下,又突然发射火炮轰击顺军,顺军当场死伤惨重,一时暂退。

在北翼城,顺军拼死激战至翌日黎明,迫吴军一部投降。但因其他各城未下,顺军未能进据罗城。

21日夜间,李自成之前派出切断吴军退路的唐通部在一片石遭到突然出现的清军袭击,唐通大败,归报李自成清军已经杀到山海关。

时间转到22日清晨,李自成收到清军出现在山海关附近的消息后,顺军开始发动全部力量攻城,李自成心中暗暗祈祷希望清军只是先锋,大部队还未集结,如能先清军一步拿下山海关,则顺军有险可守,进退自如。如若不然,顺军后果不堪设想。

同一时间,吴三桂轻骑出城直奔仅距山海关2里地的清军大营,叩拜多尔衮乞求发兵救援山海关,同时自愿剃发正式降清,再不提“借兵”以复明仇之事。

多尔衮大喜,许诺吴三桂将会把皇太极之女建宁公主嫁给吴三桂儿子吴应熊(鹿鼎记?),八旗军8万人马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

回到山海关内的吴三桂率全军弃关出战,与顺军展开最后的决战。顺军经过一日夜激战,已有疲像,李自成正欲速战速决,以免夜长梦多,自然求之不得。

下午3点左右,鏖战数个小时的吴军到了最后关头,饶是枪炮齐发,可是顺军依旧如潮水一般前赴后继,绵绵不断。倒在吴三桂面前的顺军尸体也是越叠越高,身边的兵士家丁却越来越少。

就在顺军快突破最后一道防线时,欢喜岭上观战的多尔衮见势,已达到顺吴两军两败俱伤目标,急令阿济格多铎各率2万正白旗骑兵,顺势从山上冲下,精巧地绕过吴军右侧,撞入顺军阵中,大砍大杀。

李自成眼见如此,正欲组织人马截杀清军,突然间顺军中有人大呼:“满兵来了!满兵来了!”先是流民开始溃散,接着是新降明军,最后是顺军老兵,无数的顺军自相踩踏而死,李自成的军令起不到任何作用。

在亲卫的保护下,李自成避开溃败的大军,急急忙忙向北京跑去,不知道在他回头看到山海关时心中有何感想。

更多文章

  • 史上唯一一位参加武举的皇帝 人未到场却得满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杨广,武举

    公元604年,隋文帝去世,杨广即位,为了削弱关陇集团对政权的影响,杨广计划废除门阀士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为了能顺利进行,不要有太多的反对声音,杨广首先推出了小范围的武举考试,考生全部来源寒门子弟,录取500人成为禁军侍卫。网络配图没想到还是受到朝政门阀士族的反对,杨广退让一步,考试分甲乙

  • 解密:明朝时期的武举考试有什么样的独特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举,明朝,考试,

    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直到成化十四年(1478),才根据太监王直的建议,以文科为例,设武科乡、会试。弘治六年(1493年),定武科六年一试,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后又改为三年一试。考试内容主要是马步弓箭和策试。万历末年曾有过一次实行改革的议论,有朝臣主张设“将材武科

  • 唐朝三受降城非为“受降”而建,对边疆的防御却不亚于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受降城

    唐朝立国之初就在北方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却并不主张修筑长城,因此大规模构筑长城的活动并没有出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相对而言,三受降城的规模要小得多,所费人物财力同与秦、汉、北魏、北齐、北周、隋、金、西夏和明长城也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对人烟稀少的边疆防御却起到了不亚于“万里长城”的积极作用

  • 完全没有参与唐隆政变的上官婉儿 为何最后会惨遭李隆基杀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朝,唐隆政变

    为何在唐隆政变中李隆基最后杀死了上官婉儿?发生于公元710年7月21日的唐隆政变,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剿灭了以韦皇后为代表的韦氏集团,夺取了大唐政权,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为皇太子。根据史书记载,在唐隆政变的详细过程中,上官婉儿虽然作为韦氏集团中的一员,但并没有参与实际敌对李隆基的事件中。唐隆政变

  • 唐朝时期的唐隆政变是谁发动的?唐隆政变的经过即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唐隆政变

    唐隆政变,是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由当时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告终。这次政变的后果是,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强大。背景

  • 唐隆政变背景:唐中宗昏庸皇后韦氏独霸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中宗皇后韦氏,唐隆政变

    唐隆政变发生的时间是公元710年,也就是唐隆年间,是由当时的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为首而发起的政变。那么唐隆政变的背景是什么呢?时年,中宗李显当朝,但他昏庸无能,皇后韦氏独霸政权。此前李显被流放时,跟妻子韦氏受了很多苦,后来经过神龙革命复辟,李显感念妻子在落魄时的不离不弃,对于她的所作所为十分包容,

  • 渤海国五京是哪五京?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简介(五京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渤海国,五京制

    渤海国五京是龙泉府、显德府、龙原府、南海府、鸭渌府的合称。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首都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渤海国简介渤海国(公元698年~926年),是

  • 美法准战争的详细战斗经过?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美法准战争,美国,法国

    美国舰队共有约25艘战舰,它们在美国南海岸和加勒比海游弋,寻找法国雇佣军。托马斯·托克斯顿对其手下训练有素,付的薪水也很可观,导致其护卫舰星座号俘获了法舰起义号和重创了复仇号。1798年7月7日特拉华号俘获了可信号。企业号俘获了八艘雇佣军舰只,营救了11艘美国舰只。实验号俘获了法舰双友号和迪安号并营

  • 美法准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美法准战争,英国,法国

    美法准战争(英语:Quasi-War,法语:Quasi-guerre),也被称作美法短暂冲突,是1798年至1800年发生在美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战争全程在海上进行。战争的双方并没有正式宣战,所以在美国有时也称它为对法国的不宣而战。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法兰西王国是美国的一个重要联盟者。1778年美国和

  • 唐朝的"八次出幸",六个可怜的皇帝被八次赶出京城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朝,八次出幸

    八次出幸指唐玄宗、唐肃宗(1次)、唐代宗(1次)、唐德宗(1次)、唐僖宗(2次)和唐昭宗(3次)因为战乱而8次出逃京师长安的避难事件。从755年爆发安史之乱至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的149年内,有7.3%或长达11年的时间内皇帝不在京师外逃避难,其中以唐僖宗出行时间最长。1、安史之乱唐朝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