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山海关之战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原因是什么(山海关大战)

为什么说山海关之战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原因是什么(山海关大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301 更新时间:2023/12/8 18:46:57

1644年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存在着三个主要政权,苟延残喘的明朝,锐意进关的清朝,以及代表以李自成为主的大顺朝。1644年注定是个不平静的一年。

此时的明朝可谓是已经气数无多,既要防备农民军随时会攻向北京,一面要防备虎视眈眈的清朝铁骑。随着孙传庭在潼关战死,潼关失陷,崇祯能够用的军队只剩下关外的关宁军。

这一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并且发出了讨大明檄,开始向北京进军。“磋尔大明气数已尽!”的声音不断回响在崇祯帝的大殿中。

1644年三月,明崇祯帝朱由检调在山海关外抵御清军的吴三桂率部队入京,清军趁此机会占领了明在关外的全部土地。与此同时,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农民起义军攻陷明都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此时的吴三桂成为了丧家之犬,此时的清廷摄政王多尔衮率领10万大军挥师南下攻明。十一日,清军抵达辽河得知大顺农民起义军已经占领了北京。多尔衮召集众将商议,明降将洪承畴认为应该出其不意接近北京的蓟州、密云,急行赶往北京,在大顺尚未站稳脚跟前攻其不备,夺得天下。多尔衮采纳了他的建议。

而李自成这边为了招降吴三桂,特意让他困在北京的父亲吴襄修书一封劝他归降,吴三桂决定归顺大顺军。去投降的路中,听闻李自成杀害其家人妻子的消息,于是改变初衷,拒绝投降,回到山海关便赶走唐通,部署防御工事,吴三桂自知兵力有限,不能与李自成为敌,于是向清军多尔衮求援。

李自成知道后便率大军二十万攻打山海关(关于大顺军人数有争议,此处采用《明史》),为争取吴三桂,携明朝太子朱慈烺和吴襄随军同行。李自成对清军情况不明,行动迟缓,四月二十一日才抵达山海关下,在石河西岸与吴三桂部成对峙之势。同日,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吴三桂于一片石、西罗城进行恶战,甫开战吴军小胜于西罗城,接着李自成军猛攻东罗、北翼二城。

当晚,清军进至山海关外15里处一线集结。山海关北依角山,南傍渤海, 城高墙坚,

外筑罗城、翼城互为犄角,易守难攻。守军除吴三桂部外,还有山海关总兵高第部一万、乡勇约三万人。李自成抵关当日,向吴三桂发出逼降通牒,遭拒绝后,一面令唐通、白广恩部近二万人从一片石出边立营,断吴三桂退路,一面以主力六万分别对西罗、北翼和东罗城猛攻。吴三桂以主力列阵于西罗城石河以西一线,阻止大顺军攻关。双方激战于西罗城附近,守军为摆脱困境,诈降诱大顺军数千人抵近城垣,在城上突发火炮。大顺军死伤甚众,被迫后撤。在北翼城,大顺军利用居高临下地形,猛攻城垣,激战至翌日黎明,迫守军一部投降。但因其他各城未下,大顺军未能进据罗城。但是由于大顺军有着人数的优势,双方激战了一昼夜,吴军濒临全线崩溃。

二十一日夜,多尔衮率领的清军抵达关外的威远城,击败唐通部队后,静观其变准备坐收渔翁之利。二十二日晨,吴三桂向清剃发称臣,并打开山海关城门。清军趁风沙弥漫时,突然杀出。大顺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虽奋力抵挡,但最终接连战败。李自成带军边战边退,最终大顺军失败。此后李自成连战连败,一路被吴三桂追着打,从永平退到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率军仓促向西撤出。多尔衮命吴三桂追击,自己亲自统领清军进入北京。

另外由于骄兵而失败的李自成没有吸收教训,听信牛金星谗言,诛杀大将李岩,原本涣散的军心立刻荡然无存。士兵们看不到东山再起的希望,纷纷逃脱。最后在一处的地方武装势力中,李自成被伏而亡。

此战,清摄政王多尔衮善于抓住战机,利用矛盾,采用正确的战术,一举获胜,为清军入主中原,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此次山海关大战也被历史学家誉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山海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和深远意义的一次重要作战。

活在今朝,也须回首往昔峥嵘岁月。关注微信公众号「涨知史」,一起来和大家涨历史知识,览岁月变迁。

标签: 山海关之战山海关大战

更多文章

  • 山海关之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地点在哪(山海关大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山海关之战,清朝,山海关大战

    很多了解历史的人,都听过山海关之战是怎样一回事。公元1644年的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带着自己的军队,和当时吴三桂等一些前朝名将,合力在山海关内击败了李自成的大军。这场战役非常重要,当时清军入关之后,他们抢夺的土地只有1/3。这些土地能够成功打下就是因为有吴三桂这些前朝的将领,他们对于自己的国家还是比

  • 山海关之战:决定明末乱局中胜出的关键之战(山海关大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山海关之战,清朝,山海关大战

    1644年这一年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举足轻重的一年。这一年即是大明崇祯17年,也是大顺永昌元年,也是大清顺治元年,更是大西大顺元年。南明以明年(1645年)为弘光元年,1644年这一整年还是算在崇祯17年里。这一年4月末爆发的山海关之战,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决定了上述4个政权的最终结局。1.李自成的想法

  • 史上唯一一位参加武举的皇帝 人未到场却得满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杨广,武举

    公元604年,隋文帝去世,杨广即位,为了削弱关陇集团对政权的影响,杨广计划废除门阀士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为了能顺利进行,不要有太多的反对声音,杨广首先推出了小范围的武举考试,考生全部来源寒门子弟,录取500人成为禁军侍卫。网络配图没想到还是受到朝政门阀士族的反对,杨广退让一步,考试分甲乙

  • 解密:明朝时期的武举考试有什么样的独特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举,明朝,考试,

    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直到成化十四年(1478),才根据太监王直的建议,以文科为例,设武科乡、会试。弘治六年(1493年),定武科六年一试,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后又改为三年一试。考试内容主要是马步弓箭和策试。万历末年曾有过一次实行改革的议论,有朝臣主张设“将材武科

  • 唐朝三受降城非为“受降”而建,对边疆的防御却不亚于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受降城

    唐朝立国之初就在北方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却并不主张修筑长城,因此大规模构筑长城的活动并没有出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相对而言,三受降城的规模要小得多,所费人物财力同与秦、汉、北魏、北齐、北周、隋、金、西夏和明长城也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对人烟稀少的边疆防御却起到了不亚于“万里长城”的积极作用

  • 完全没有参与唐隆政变的上官婉儿 为何最后会惨遭李隆基杀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朝,唐隆政变

    为何在唐隆政变中李隆基最后杀死了上官婉儿?发生于公元710年7月21日的唐隆政变,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剿灭了以韦皇后为代表的韦氏集团,夺取了大唐政权,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为皇太子。根据史书记载,在唐隆政变的详细过程中,上官婉儿虽然作为韦氏集团中的一员,但并没有参与实际敌对李隆基的事件中。唐隆政变

  • 唐朝时期的唐隆政变是谁发动的?唐隆政变的经过即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唐隆政变

    唐隆政变,是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由当时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告终。这次政变的后果是,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强大。背景

  • 唐隆政变背景:唐中宗昏庸皇后韦氏独霸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中宗皇后韦氏,唐隆政变

    唐隆政变发生的时间是公元710年,也就是唐隆年间,是由当时的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为首而发起的政变。那么唐隆政变的背景是什么呢?时年,中宗李显当朝,但他昏庸无能,皇后韦氏独霸政权。此前李显被流放时,跟妻子韦氏受了很多苦,后来经过神龙革命复辟,李显感念妻子在落魄时的不离不弃,对于她的所作所为十分包容,

  • 渤海国五京是哪五京?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简介(五京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渤海国,五京制

    渤海国五京是龙泉府、显德府、龙原府、南海府、鸭渌府的合称。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首都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渤海国简介渤海国(公元698年~926年),是

  • 美法准战争的详细战斗经过?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美法准战争,美国,法国

    美国舰队共有约25艘战舰,它们在美国南海岸和加勒比海游弋,寻找法国雇佣军。托马斯·托克斯顿对其手下训练有素,付的薪水也很可观,导致其护卫舰星座号俘获了法舰起义号和重创了复仇号。1798年7月7日特拉华号俘获了可信号。企业号俘获了八艘雇佣军舰只,营救了11艘美国舰只。实验号俘获了法舰双友号和迪安号并营